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1喜欢:22

李辛 | 安心的重要性


白马雪山

保持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李辛:这几天看到大家对自己的身体还是非常关心的,锻炼和养生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早上我们做了两种不同的运动,第一种是踢腿,这个是开还是阖?听众们:开。李辛:对。是刚还是柔?听众们:刚。李辛:对。开阖、刚柔这些概念现在在我们心里是活生生的东西了,不只是概念了。昨天我们还说过身体有厚与薄,还有虚和实。我们先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然后,运动方面的比例就可以自己调整了。锻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今天我们如果踢了几下就觉得很累,那可以放一放,先从走路,从柔的方式开始入手。实际上,我们的身体的状态一直都在变化中,保持觉知,跟着自己的感觉去选择合适的运动。怎么来取舍锻炼方法呢?仍然是在熟悉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身的虚实、厚薄来决定合适的项目。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自己的感知和思考习惯,最终,所有的问题是要靠自己来回答。我们刚开始需要找老师、专业人士提供“答案”,最终那个鲜活且不会忘却的答案,来自我们的体验。2010年,我开始觉得疲劳,那段时间看了很多重病病人,又要上课,很累,然后我想休息一下,换个环境。年底的时候,朋友带我去了福建的一个道观——牛童宫。我在那里静养了几天,发现自己的身体真是很糟糕,浑身都不舒服,而且因为疲劳了以后人的神就会很紧,观察力和精神的维度就会变窄、散乱,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回来之后,我就决定把工作减到了一周只工作半天。虽然导致收入大减,但这个决定救了我自己。到了第二年3月份,见到米晶子老道长后,我决定彻底停下来。刚停下来的时候身体很弱,我就每天跟太太一起去散步。当时每次走一个小时都挺累的,后来走到两个小时,然后开始打八部金刚,刚开始打的时候也累,但每天都做,身体的能量和流通程度就在慢慢提高。渐渐地,八部金刚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了,就去爬山,再后来,爬山也不能满足需求了,就去徒步。然后,身体又好了一层,还恢复了十多年前做过的八卦掌训练,每次一个小时。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工作、生活的同时,一定要留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好好照顾它,及时调整,不要等到出了大问题再来补救。这个自我调养的习惯和我们是不是医生一点关系都没有,和自我觉察和感知的能力有关。还有一点很重要,能不能允许自己停下来?很多人不到大病重病不允许自己停下来,总有很多“现实的”理由可以找借口,只怕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对于心身的感受,你只能靠自己。医生能给你做检查和诊断,但未必了解你完整的心身状态和生命背景,甚至不少医生疲劳得连自己的心身状态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即使你病了,在吃药,在接受医生的帮助,你还是永远要观察、留意自己的心身状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开始学中医、学养生的人都会关心吃什么好,不吃什么好,其实要留意观察自己吃了什么之后的状态。比如我发现自己要是在外面吃了用可疑的油炒的菜,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第二天早上舌苔会很厚。我昨晚米豆腐吃太多了,今天早上的舌苔也稍微厚了一点。这些都不用学专业的知识,只要通过观察,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就可以学到。 内心感受与外在知识听众:我平时也观察,但是观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能用猜测,最后得出的结果可能不一定正确。李辛:这还是“头脑思考型”的问题。你平时会送礼物给朋友吗?听众:会的,经常送。李辛:你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送的礼物是否合适对方呢?听众:我会评估对方的喜好,找合适的礼物。李辛:你能描述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还是根据一个专业的关于送礼的标准?听众:没有一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朋友喜欢什么。李辛:你的提问是关于某种标准,一个坐标系的问题。当我们心里升起一个疑问,会面对两种选择:一是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解答,或许不够正确,还可能犯错,二是仰赖从小听到的各种标准。比如现在连送礼都有各种送礼指南。然而,我们打听和参考得越多,可能会更迷惑,送的东西未必是朋友所需。几千年来,人类由主动的文化启蒙者和知识创造者,慢慢变成由社会习俗和文化所影响的被创造者。现代社会文化还在继续发展、细化,指导和规范着我们。而我们,则像一台已经输入了很多特定程序和数据库的电脑,对如何生活、如何回应已经有了一套不假思索的条件反射。即使我们的“电脑”里没有答案,还可以扭头去问专家。现代生活方便之处确实很多,百度有无穷的答案可以参考,就连出门吃个饭可以先看各家店的评分。但所有这些程序和数据库,仍然需要一个“中心处理器”,也就是我们的心。买菜、做饭、谈恋爱、带孩子......所有的事情,你们觉得是靠脑——我们学到的各种知识,还是靠内心的感受、体验更安全一点?听众们:内心。李辛:不是说重视内心感受就要摒弃外在知识,这两个可以同时存在。但如果我们忽略内心的感受,光靠外在的标准是非常危险的,是机器人。作为现代人来说,外在知识这部分现在特别容易获得,而且已经过多,而我们发展内心感受的这部分非常不足。刚才我讲了在健康低点及时休息的故事,其实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的身心有所感觉。比如送礼物,我的经验是,自己比较安心舒适,而且感觉对方收到也会比较舒服,送完以后我不会再有多余的想法,这就是合适的选择,无论这个礼物是大是小。如果一个人能自发自主地经验、学习,慢慢地就会在这个领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方式、品位或创造力。从传统观点来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有多余的想法,说明这件事情没有做得恰到好处。如果做到恰到好处,就不会有多余的想法,大家平时多留意,这是心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心越来越敏锐,慢慢地,外在的知识和标准会退到“被参考”的从属地位,为我所用,而不是变成“知障”。我们可以内化这些知识,但必须通过自己耐心的尝试、探索和体验。这需要时间,也要接受错误的可能。这是每一个个体精神成长和成熟,全观和深入的过程。白马雪山 心为物役关于社交礼仪或者卡耐基之类的处世哲学,这些都是外在标准。刚开始对我们是有用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如果我们善于训练自己的觉知,属于心的感知部分会越来越丰富,心智会越来越成熟,内外会越来越合一。如果内外不合一,这中间的落差就会产生大量的不协调和程序冲突,这是心理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源头。外面的标准永远都在告诉我们,需要这样,需要那样。当我们放弃自己、过度依从外在标准的时候,内外不合一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分离会越来越大。那么,内和外如何合一呢?简单讲,“安心与否”是检验内外合一的一种状态。但我经常见到很多人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做得够好啦,该做的都做了,可以安心了,他怎样是他的事情。”这就是不安心。安心不安心,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不需要去跟别人讲。当我们想要证明什么、解释什么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不安心了。比如我们刚开始学太极拳的时候,做某个动作会有很多想法,担心自己的动作做得不标准。这时我们的神气和意识范围就局限在自己的身体和这些动作上了,是个过于聚焦、紧缩的状态。而当我们的神气和意识放松的时候,周围一切的声音和变化,就会比较容易知道。在这些变化和做这些动作的同时,也能留意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心情、思想以及它们和外在一直互相交流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这个觉知状态就比局限在身体和动作上要来的范围更大了。神气的放松和意识的扩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经常有纠结,比如这份礼物是轻了重了,刚才说的话对方会不会往那儿想,必须解释一下。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的话,说明属于自己的内在原点还没有建立,主体虚弱。主体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它和我们的年纪、阅历、做过多少事、读过多少书并非总是对应。很多人看起来一直在读书、学习、做事......但仍然没有建立主体和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也许从小就被过多的“正确答案和标准流程”限制了。听众2四十不惑是每个人都会有吗,还是要自己主动调适后才能达到?李辛:七十、八十还惑的人也很多,我们只能从实践中时刻调适。重点是我们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在生活的每个小细节上练习,比如选礼物、包礼物,面对困难和情绪的那些当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身心状态有没有觉知。听众:送礼物是希望别人开心,恰如其分,让别人体会到我的诚意。李辛:诚意是有不同水平的有效成分的,我们自以为的诚意也许纯度并不高。从心出发,独立思考,这是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开始,否则很容易流于世俗习惯里的所谓“诚意”。就像酒桌上我们满脸涨红、昏头昏脑、不知所云地举着酒杯,以先干为敬来表达诚意。这里的诚意更多的成分是来自社会习气,是跟别人学的。内心越放松、越单纯,对方越能体会到我们的心意。先从体会自己的松和紧开始吧,你的注意力过于聚焦在具体问题上。听众:我不知道自己是松还是紧。李辛:过度聚焦就是一种紧,你的神态和表情,让我们看到你过多地关注了关于自己设想好的几个点和外在的评价,我也有过这个阶段。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几个原因:一是过于疲劳,睡眠不足;二是过度思维,运动不足;三是长期以来过于关注某几个点,忽略了周围环境与自己的全面互动。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一个好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要正确且及时地叫“阿姨好,叔叔好,婶婶好”,要这样不能那样,这些都是满足外在的标准。这样的教育虽然有些好处,但也会有很难处理的后遗症。一直让小孩子这么“好”上一圈,基本就散乱掉了。大人们常常会打乱小孩子正在他内心世界的原点向外面的世界静静地感受和体会的状态,过早把孩子从内在拔了出来而流于表面。如果我们从3岁到30岁一直在这种被拔苗助长的散乱状态,最后我们的中心在哪里?没有了。其实成人保持自己的觉知和稳定才是重要的,身教重于言传,况且,很多家长还没有足够的基础去言传。以后,我们再跟别人招呼和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是全出去了,还是留了一点在里面。所谓全出去了就是忘掉了自己,全都聚焦在这件事或别人的看法等外物上,古人叫“心为物役”。我今天早上和杨老师打招呼:“早!”杨老师对我笑了笑,但90%的他还是在自己那里。我们的媒体和娱乐节目喜欢宣扬某种忘我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待久了有个副作用——散乱,失去定的能力。

全部讨论

坚守初心l8t2020-08-04 21:38

留存等有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