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集中”之后,市场该往何处去?

发布于: 雪球转发:23回复:78喜欢:54

如果说“三道红线”对房地产开发行业来说,是一个强制性的缩表要求,会从源头上控制行业增速,让增量市场趋向于存量市场的话,那么“两集中”就是一个加剧行业内部整合的过程,能否尽快适应新规则,对各家房企来说不是多赚少赚的问题,而是决定生存还是消亡。从两集中的首次出让效果来看,表现出如下特点:

1、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增强

由于预售制的存在,房地产开发天然具有高负债的特点,房企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资金管理能力,设计、建筑、销售、物业等环节都是可以外包的,甚至拿地都可以合作或者并购,但钱必须得自己借自己管。

两集中之后,原本每个月都有的拍地节点,可以靠着每个月的现金流来支持,但现在变成了4个月一次,已经回款的资金如何充分利用起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拍地保证金,如何协调好开发与拍地的节奏?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如何在22个城市间保持好资金平衡?

这都是摆在房企面前的新课题,对一些大房企来说,每年千亿级别的资金,效率的高低落实在账目上,可能就是数亿甚至更高的净利润。如果资金运作不当,导致拿地不及预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则会比表面的利润更加深远。

2、部分企业给自己埋下后患

从目前各地的溢价率来看,2020年中期开始的地价涨势一路延续下来,到2021年5月仍然居高不下。有些房企在拿地后,已经公开表示尽力争取能做到1%到2%的净利润率。虽然在有些地方,由于限价的原因,其一二手市场之间出现了价格明显的不平衡,新房源基本上都是被秒杀,可以把IRR最大化,但这个净利润率也确实太低,稍有意外这块地就无利可图了。

2020年中报后,大部分地产股都进入跌势,主要原因在于毛利率大幅走低,行业性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状况。2021年上半年,不少地块仍然有这个问题,等到两年后的房企年报出台时,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收不增利甚至净利润下降的情况,仍然有很大可能再现。

3、勾地能力的价值充分体现

在溢价率整体较高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地块只是略高于起拍价便被摘下,而且参与者寥寥。这些地块往往都是某家房企事先完成的勾地,里面有大量的持有型物业,其他房企基本上无力落实,只能拱手相让。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市场整体处于上升态势,各地楼市不断升温。但限价的严格执行,让很多高价拿地的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能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拿到5%净利润率的地块,就是房企值得庆贺的重大事件了。从两集中地块的出让条件来看,这个数值还会向下压缩。水涨船高,不少已经无力自主开发的中小房企,其出让条件也随着土拍市场的热度不断升级,这也直接导致收购企业的净润率相应下降。

未来,勾地会成为房企提升利润率的主要途径,甚至是绝大部分利润的来源。但只会勾地是不够的,不管是通过商业、文旅还是养老、产业等方式拿到的地,必须要把后期的持有部分经营好,否则就是寅吃卯粮,过几年大量经营物业都会变成利润黑洞。

4、龙头房企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

目前来看,两集中的主角,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全国性大型房企。事实上,表面数据体现的只是它们所取得成果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收获会逐步体现。从融创的股东大会上传出的消息表明,融创在杭州所拿的某地块,事先就已经选好了合作房企,融创只需要出20%的资金,就可以得到40%的项目股权,由于杭州新房销售一直都很火爆,该项目融创的实际净利润率可以达到4%到5%之间,而IRR可以高达30%。

这么优厚的条件,当然不是谁都能享有的,这是融创企业能力和品牌优势的体现。未来,为避免在拍卖时竞争过于激烈,导致谁都没有利润,也为了资金和风险的压力分担,房企之间的合作开发会越来越多。一些龙头房企在资金和品牌上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合作的机会自然会更多,合作的条件也会更优厚。龙头房企与中小房企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两集中的首推地块,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做到当年销售,所产生的业绩可以直接计入2021年的销售额中,这是各地方公司愿意付出更多代价去追求的。而下半年的两次土地出让活动,挂出来的地基本上都只能在2022年销售了,不会像第一次这么被追捧。

两集中目前只是牛刀小试,不管是出让土地的地方政府还是以地为本的各路房企,都需要增加经验。从业界的反应来看,主要房企对两集中降低地价的预期还是比较高的,而提前公开土地出让信息,也能让各家企业对未来的开发进度有个充足准备。新事物会越来越成熟,希望7月份开始的第二次供地,能传来好消息。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皮宁2021-06-15 15:37

不可否认,很多三四五及以下城市,本地开发商仍然是主力。只是这些开发商数量众多,排不上名次。

朱酒2021-06-14 22:32

个别城市不代表整体,看总量,前面的都是全国性公司。

皮宁2021-06-14 22:03

边总,从第一轮集中供地看,很多本地国企,在各自城市都斩获颇丰。相反龙头房企出手却相对克制。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本地国企有什么独门秘笈?

朱酒2021-06-05 12:00

不荐股

朱酒2021-06-05 12:00

只有制表的人才知道是什么口径

openview2021-06-05 11:30

能详细讲讲这两个定义么?比值下降是不是竣工面积的口径单指商品住宅?其它周边配套都不算?

随波逐流cmu2021-06-05 11:27

朱酒老师,目前价位长线持有万科,风险高不高?

朱酒2021-06-05 11:13

不是一个口径

openview2021-06-05 11:05

在建工程面积和竣工面积为何错位看也对不上?是涵盖的范围不同造成的么?

朱酒2021-06-05 11:01

不上市,也是可以用公允价值重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