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几个名词,真相在这里

发布于: 雪球转发:54回复:84喜欢:162

1、集中度。如果商品房的总销售额固定在17万亿,5000亿的房企增长10%后变成5500亿,500亿的房企增长10%后是550亿,前者的市场份额从2.94%提升至3.24%,而后者从0.294%提升至0.324%,两者之差从2.65%增大为2.92%,这就是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


2、数地。有些人喜欢数地,并以此作为评判公司的依据,那么是否能在数地之前,先把下面这几个问题回答一下:

各种费用的分摊有多少?总部的借款利息有多高?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是多少?政府回购多不多?前融资金成本高不高?一级土地开发的分成比例是多少?商业用房有多少已经被定购?是否有税费减免?是否有其他土地的补偿?是否有市政资源的配套支持?限价是否会逐年提高?项目首期卖的是优质房源还是普通房源?项目的装修费用和车位费用是否捆绑了超额利润?

能把这些都数出来才算是数地,就看个土地价格和销售价格,那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

 

3、持有型物业。很多人对持有型物业有很强的误解,其实这些商用产品的建造成本已经在报表中计入了,一些已经抵扣了土地增值税,对企业的后期压力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大。有些估值10亿的写字楼,真实成本可能只有三四个亿,后期真实回报能做到年化8%-10%,比招拍挂的回报高多了,这还没包括后期的CMBS所带来的现金流,以及净资产增加提升的负债额度。

看看各城市里星罗棋布的酒店、写字楼和商场,如果持有型物业都是坑的话,哪有那么多傻瓜整天往里投入,而且这些傻瓜都是身家巨富?


4、城市共建者。地产商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地,有地才有产。而好地都是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的,实际上地产商的最主要客户并不是购房者,而是政府。

招拍挂都是有限价的,谁拿都一样,只有能够在产业、就业、持续性税收上为政府做贡献的企业,才有机会用更低的成本拿到更好的地。后期经营上仍然会分化,但至少这些有拿地抓手的企业,还有机会参与竞争。只能招拍挂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感只会越来越弱。

 

5、商业和文旅。做好文旅有很高的门槛,但过了就是很宽的护城河。做商业的已经太多了,万达、新城、龙湖、华润都做的不错,正在发展商业团队的比比皆是。

但最重要的是,商业设施的辐射半径决定了,商业拿地的地块不会特别大,而且距离现有居住区不能太远,其后期的增值空间是受限的,但风险性要小于文旅。

 

6、新型城镇化。互联网、地铁是无形和有形的通道,卫星城肯定是以后的大发展趋势,现在这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所谓的产业园、文旅、特色小镇等等,都是沿着这个思路发展的。

大家都讲地段,但不同时期的地段,内涵是不一样的。深圳原来的中心是罗湖,现在焦点都集中在南山;郑州郑东新区、贵阳观山湖、昆明呈贡、成都天府新区等等,在几十年前都不是城市里的好地段,但现在已经是最贵的区域之一了,这都是新型城镇化的典范,以后会越来越多。

 

7、互联网中介。贝壳最大的壁垒是——它真懂中介,做的是中介+互联网。而这么多年来的进入者,想的都是互联网+中介,经常做出些外行举动。

中介是个江湖,光有钱和科技是不够的。要想做宋江,不仅仅要仗义疏财,更要喝得了大碗酒,吃得了大碗肉,要不鲁智深、李逵这些草莽就不会服你。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目标每年百分之五2020-11-22 08:00

年度地产好文!持有型物业,一二级开发联动,比招拍挂的地复杂的多,不是熟悉项目内幕的很难算清。好处是收益会比看起来高,坏处就是算不清,不踏实。$中国金茂(00817)$ $融创中国(01918)$

全部讨论

朱酒2020-11-24 13:09

港企很多都会按公允价值算利润

率性的投资小厨师2020-11-24 13:07

持有型物业在港股是按什么计价?历史成本还是市场价。

Adamn2020-11-23 22:51

学习

别昔2020-11-23 22:11

慢慢买,内房算是为明年布局的一部分了。感觉实在没啥别的又懂点又低估敢买的票了[好失望]

别昔2020-11-23 22:10

今天3.86又加了4000股,敢给新低就敢加
可惜融创没赶早挂,后面等跌入30内再加一笔

APEC蓝天2020-11-23 18:38

银行换地产

任我从容20182020-11-23 17:14

朱酒老师还持有中国金茂吗

时代的尘埃2020-11-23 17:06

很遗憾没有谈房产税一旦开征,会不会对地产商的货值进行下杀,对房价的影响。

浮生须臾2020-11-23 16:06

希望吧

腊肉股2020-11-23 15:22

还有@木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