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房企宣告,不和三大评级机构玩儿了。
这家还是所谓的优质房企——金辉控股。
近日,惠誉称已撤销金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辉集团)的信用评级。
而在此之前,金辉系已先后要求穆迪、标普撤销了其信用评级。
撤销评级在行业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其直接影响是之后几乎不能在境外发债了。
但对于“优质房企”金辉控股而言,境外债没有了,还能够在国内发债。尤其是在去年年底行业政策回暖、融资端破冰的情况下,金辉控股作为所谓优质房企的代表,成功进行了融资。
不过,本轮融资更像是一次市场信心的兜底,事实上,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仍然趋紧。
如此看来,房企要想安全着陆,主要还得看销售。而在这方面,金辉控股就有些底气不足了。
有消息称,金辉控股已超过半年未发布具体的销售数据。
而根据克尔瑞数据,金辉集团2022年销售额下跌超五成。
销售表现不佳,或将严重影响到金辉控股的现金流。而根据财报,在2023年,金辉控股面临不小的流动性压力。
“优质房企”也要提高警惕了。
近日,有消息称,惠誉已撤销金辉集团“B+”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B+”高级无抵押评级,“RR4”回收率评级。评级撤销前展望为“负面”。
惠誉表示,由于金辉集团选择终止参与评级,因此将不再为其提供评级及分析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金辉系已撤回了另外两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标普的相关信用评级。
今年2月10日,穆迪将金辉控股的家族评级从“B1”下调至“B2”,展望从列入观察名单调整为负面。
对此,金辉控股回应称,已于2022年8月和穆迪协商撤销评级。
意思是说,我们早就不想跟你们玩儿了。
而在2月15日,标普表示,应金辉控股要求,撤销了金辉控股的“B+”长期发行信用评级及高级无抵押票据的“B”长期发行评级。评级撤销前展望为“负面”。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2年10月27日,标普就应金辉集团的要求撤销了其“B+”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同时撤销了其担保的高级无抵押票据的“B”长期发行评级。
也就是说,整个金辉系都不跟标普进行信用评级合作了。
如今,金辉系再次撤回惠誉的相关评级。
至此,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全员取消合作。
之所以要撤销评级,金辉控股主要是不希望受到评级下调的压力,从而引发资本市场的动荡。
但正所谓有得必有失,金辉控股这样做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基本放弃境外债的发行了。
显然,金辉控股更在意的是评级下调带来的市场负面情绪。
当然,房企境外债的发行,并不是说金辉控股不需要钱。
而是,境外融资渠道依然冰封,金辉控股即便是花钱维持着相关评级,也融不到什么钱,何必呢。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金辉控股,仍然可以在国内融资市场上得到资金的支持。
2022年年底,随着交易商协会推出的“第二支箭”与央行、银保监会披露的“金融十六条”,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端正式破冰,优质民营房企融资逐步恢复。
而作为保持零违约记录的金辉控股,自然享受到了政策暖风的轻抚。
据统计,彼时国有银行为各大企业提供的房企授信额度高达万亿元,这其中就有金辉控股的身影。
此外,金辉控股还通过子公司金辉集团,于12月5日完成公开发行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规模12亿元,由中债增进行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如此看来,金辉控股确实有些底气。
只不过,上述银行授信和融资,更像是一次市场信心的兜底。
事实确实如此。
时至今天,金辉控股在公开市场仅发行了上述12亿元的中期票据,再无任何融资消息。
说到底,房企要想安全着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功”——销售表现。
而在这方面,金辉控股就有点底气不足了。
有媒体称,金辉控股上一次发布营运数据还是在2022年9月,此后至今,也就是半年多时间,该公司都均未像以前一样按月发布销售数据。
而根据克尔瑞数据,金辉集团2022年全口径销售额为401.8亿元,较2021年的947.2亿元下跌57.58%;权益销售额为320.1亿元,同样较2021年的664.5亿元缩水过半,降幅为51.9%。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数据,百强房企2022年销售额共计75968.6亿元,较2021年同比下降40.53%。
也就是说,金辉系的销售表现,比百强房企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不少。
销售表现不佳,融资渠道还未有实质性改善,金辉控股的现金流,就要遭受压力了。
而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金辉控股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71.4亿元。
这一数据说明,金辉控股零违约的记录,完全是靠着自掏腰包、拼命还债来保住的。
一顿操作下来,截至去年年底,金辉控股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下44.1亿元,较2021年减少了68.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年底,金辉控股的短期借款规模为120.5亿元。
显而易见,金辉控股账面上这44亿元的现金,根本覆盖不了120亿元的短债规模。
当然,金辉控股不是没钱了,只是79.09亿元的资金,属于受限制存款及资金。
所谓的受限制存款及资金,指的是保证金、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定期存款)、在法律上被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设置了担保权利的货币资金。
讲得再直白点,这79亿元的现金,金辉控股要想用,还真有可能用不了。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短期债务,金辉控股还要应对巨额的经营性负债。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金辉控股的应付账款及票据有131.1亿元,其中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有124.46亿元。
如此看来,金辉控股的资金压力,着实是不小。
喜提银行授信也好,撤销评级也罢,金辉控股可别掩耳盗铃、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