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知道你这么牛吗?桥水的达利欧任你鄙视?要鄙视别人,先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你我无冤无仇,友好拉黑
预测到2008年金融危机并从中大赚的人
也总是假设自己是错的!
………………
今天总结一下《原则》第一部分第5节《终极恩惠》给我的启示。
作者在谈到公司管理时这样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遇到了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几乎任何事情,也总结出了几百条几乎覆盖一切的原则。就像我们的投资原则一样,这些原则成为某种‘决策库’。”
读到这里,“决策库”三个字吸引了我。我想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件一件的工具,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获得了这些工具,于是把它们收入仓库。然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到仓库中去找相应的工具。这些工具就是经验和原则。久而久之,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能从容淡定,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听起来虽然有一点贬义,但这也是高效决策能力的体现,因为这样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别人可能还要思索良久。
我希望自己也能在投资方面有这样一个决策库。目前这个决策库中已经有一件非常好用的工具,即股息率模式。而就股息率模式本身而言,其“六大原则”、“四进三出”、“持股守息、等待过激”又构成了一个次级的决策库。
接下来,作者谈到2007年,他通过自己的决策系统预感到金融危机的降临,随即对所管理的资产组合作出调整,他写道:“我们开始这样配置客户的资产组合:假定我们的估计是正确的,我们将以某种方式对冲我们的仓位,使之保持足够的盈利可能和有限的损失可能;万一我们的估计是错误的话,我们还有一套补救方案可用。尽管我们觉得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我们觉得预判错误和预判正确的可能一样大。”
此处再一次体现了作者的谨慎,就像他之前写过的:“总是假设自己没有看到全部”。他对金融危机的预判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十分精彩的,但这个预判并不像我们常见的专家大V那样拍脑袋而来,作者先是用自己的系统反复求证,与历史上类似情况详尽对比,然后还找了其他“聪明人”和相关政策的“决策者”给自己的观点“挑毛病”,最后,他发现所有的情况环环相扣,而且找不到任何能驳倒自己观点的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作出了谨慎决策,在调整组合时准备了两套相反的方案。如此沉稳、冷静的行事风格,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然,如同大家知道的一样,2008年金融危机果然发生了,作者先人一步对资产组合进行的调整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他写道,“2008年,我们的旗舰基金业绩增长超过14%,而很多其他投资者的损失超过30%。我们曾担心判断错误,所以对押注进行了对冲,假设我们没有这么做的话,收益还会更高。但我不后悔,因为我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这么押注是不明智的。”读到这里,读者能深深体会到,这就是“原则”!胜不骄败不馁,不贪心,不以结果论对错,一切遵照原则执行。在作者看来,这是“存活下来”并“保持长久成功”的唯一路径。
作者对这次事件还有一个反思,他总结道,“我们这些‘金融人士’看问题的方式和经济学家大相径庭”。这也提醒读者,要远离一些纸上谈兵、张口闭口宏观经济学的所谓专家,提防他们给你带来惨重损失,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让美国体验到的一样,作者写道,“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在我们最需要模型的时候,模型失败了……在雷曼兄弟倒闭三天之前,摩根大通认为美国经济会加速增长,而他们的模型失败了。美联储的模型失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模型也失败了……这一切让我自问,这是怎么回事?纽约联储主席比尔·达德利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宏观经济学家看待经济前景、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方式存在根本性问题。’”
不仅2008年桥水的业绩碾压其他投资者,其后更是接连宣告大捷。作者写道,“我们在2010年的收益是史上最高的:两个‘纯粹阿尔法’基金的收益率分别接近45%和28%,‘全天候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接近18%,这样的业绩几乎无人能比。”作者把这一切归功于公司的投资决策系统。他补充道,“当然,构建我们的体系也不容易,我们为此花费了30多年。”简单一句话,涵盖了30多年的艰辛历程,以及“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朴素道理。但我觉得,只理解到这一层还没抓住重点。重点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依靠电脑科技,自动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的系统。可以说,这是一个“机械的”系统,一种“机械的”决策方式。虽然股息率模式在作者的系统面前微不足道,但思路是一样的,我们追求的都是原则性很强、效率很高的决策方式。而其他方式是怎样的呢?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是一种“古老和费力的方式:努力在自己的头脑里权衡所有市场和影响市场的因素,然后形成一个投资组合。那样的话,我们将不得不聘请和管理一大堆不同的投资经理,而由于我们不能盲目地信任他们,我们又得努力弄清楚每个人是如何决策的,这意味着要观察他们的操作及其理由,从而对他们的表现形成合理预期,还要处理不同人的个性差异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我看来,这种投资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是过时的,就像参照地图而不是用GPS一样。”
对于作者这段话,我把它看作对很多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讽刺,想想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基金公司是不是这样混乱和低效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搞出一些替人接盘、暗箱操作的幺蛾子。两相对比,不禁令人一声叹息。
@雪球创作者中心 $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 $创业板指(SZ3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