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三个新楼盘和两个二手房。
第一个新楼盘是璞瑅公馆,位置在方庄,南三环内,开发商首开股份。三环内好多年没有拍地了,因此也这么多年没有新盘。璞瑅公馆地块是开发商2004年拍下的,楼面价大约四五千,2015年开卖第一个楼盘,然后过几年开发一栋楼盘。今年这个是最后一个楼盘,楼高6-8层,只有60套房源,几乎全是大户型,主力户型是170和197米。我们因为人少,所以只想买个小点的,面积在120-140之间比较合适。置业顾问客气的说没有小户型,我说中介跟我说有150的啊,她说150的只有五套。后来我看到了详细的面积规划图,确实有五套150平的,还有一套顶层110米。由于价格还没有出来,目前估计约为12万左右。售楼处人不是很多,除了我们大概还有3家人。等我们谈完了,正好有另一家想去看看小区环境,我们跟着一起去了小区里面。小区环境很好,但首开的物业维护的不是很细心。是我们看的二手房环境中仅次于山水文园的。
出售楼处往西一路之隔,是首开璞瑅什么,二手房,环境比璞瑅公馆差一些,均价10万左右,看了一套147平和一套154平的三居室,物业维护的比璞瑅公馆又差了不少。后来中介又带我们看了璞瑅公馆南边也是一路之隔的方庄六号,环境也可以,均价不到8万。璞瑅公馆也有二手房,价格10万左右,但都是200平以上的。
同样地段的三个楼盘,二手房比新房便宜大约不到20%。
周日,我们继续看了两个楼盘。
一个好像叫东三金茂府。东三金茂府2021年开盘,现在基本售罄,销售说只有一套下跃。所谓下跃就是一层和地下室,两个楼层打通,电梯通到两个房价。一层129平,住宅房本,地下室134平,仓储房本,总价约1600万。询问了更详细的信息,得知,一层单价约10万多一点,跟其他楼层差不多,下跃3万一平。看图纸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宣传的地下室面积比一层还要多,但图纸上的面积只有一层的大约一半。销售尴尬的说,这是个好问题,因为地下室得房率只有50%左右。我大致估算了一下,使用面积只有75平左右,50%多一点。这也是国内房地产计价方式的一个很大的陷阱。肯定有人没有仔细看,等交完定金以后发现面积不够,双方难免扯皮。
紧接着去看了一下旁边的华润天誉。同样的地块一共三个楼盘,分别是金茂府、天誉和漫云。天誉人气比较旺,不少人在看房。天誉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小现象,售楼的置业顾问一般是岁数在40左右的中年女性,而负责接待的女性则是年轻漂亮的,无论是身材还是样貌,绝对是百里挑一。我个人判断,可能置业顾问是正式员工,接待是临时工。销售给我们讲解了一下楼盘的情况,只有两个户型,一个190平,大约2100万,另一个220平。我问有没有小户型。她说还有一种下跃,你是否考虑。有了金茂府的下跃经验,果然,两家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天誉的下跃的图纸面积比金茂府的要大的多。了解了一下,原来他们是把楼道也一起圈在地下室中了,但合同上的得房率大约也是50%左右,地下室也是3万一平,精装修。从装修用料及风格上看,天誉明显要高于金茂府,但价格也高出1万多一平。这也是同时开盘,金茂已经售罄,天誉还有不少房源的主要原因。我估算了一下,同样190平的一套住宅,天誉比金茂府贵了至少300万,300万远不是这个装修价差能拉平的。
我一直有个困惑,从字面和实际意义上来说,住宅和仓储肯定不一样,但如果从使用意义上来说,二者应该一样。这两家的下跃都有卫生间、洗浴室,应该没有厨房。所以,如果加上一个厨房,不就是一套独立的住宅吗?只不过是因为在地下,采光、通风不太好而已。(有一个不小的天窗,可以打开,但不能对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房本上写仓储还是住宅,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从交易属性看,二者却有天壤之别。所以我跟我爱人说,可以买一个下跃,然后把地下室卖出去。她和置业顾问都笑了,她说,你也得能卖出去啊。
截止目前,北京南边、东边、东北边的新房基本上看完了,总的来说,价格还是不低,一般位置稍好一点的,都在1500万以上,在东南四环外的,大约在900万左右。并且越往城里,户型越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感觉北京房地产还没有到反转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