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者的视角去看企业价值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回复:12喜欢:51
有很多投资大师的书告诉我们,创业阶段的企业,风险很大,不值得投资。我不晓得那么多的投资大师是否真的真正了解过创业过程对企业价值的理解。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基本的事实,就是首富基本上都是靠创业成功而成为首富的。每个国家的富人都不少,大部分富人抓住了很好的创业机会,开创了新的企业而迅速成为财富的聚集者。这帮人相比投资成功的人来说,好像比股神要多很多。

      可能有人会反对,说创业失败率很高,大部分都是炮灰。但你想象一下,成为股神的失败率又有多高呢?好像能称得上股神的也就只有巴菲特一个人。其他我想不太敢称吧。

      所以我觉得创业的思维,尤其是正确创业的思维,对企业价值分析是很大的。聪明的创业者知道怎么去发现、创造与满足企业顾客的需求。如果价值投资者能有他们的思维去分析企业,那么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不要对创业企业抱有敌意,很可能它们就是我们财富最大的来源。要敢于投资创业型的企业。当然投资这些企业,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去武装自己。

知识1——创新思维

      成功的新创企业带有明显的创新特征。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延续性创新,另一种是破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通常不破坏企业原有的价值网络,所以能比较好在原有企业中展开,比如QQ的不断升级,功能越来越多,就是典型的延续性创新。而 破坏性创新是在开创新的市场,构建全新的价值网络,与以往企业的核心顾客又不重叠的一种价值颠覆。通常破坏性创新一开始很不起眼,有各种不足,以至于很多管理层包括价值投资者对其一些不顾。就好像苏宁的张近东以前口口声声就说不进入互联网,现在苏宁的地位就是对他对破坏式创新认知不足的很好诠释。

     在我看到的书中,《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和《乔布斯传》等,无疑是了解创新很好的方式。会让人改变原来对创新那种模糊的认知。

知识2——创业思维

        创业是个迷人的话题,我们一方面在佩服创业成功者的勇气与胆识,另一方又在怀疑自己能否把握创业。其实创业没有那么神秘,它也有科学的方法。现在市场上有几本书对创业的合理过程做了很好的总结,堪称经典。比如埃里克·里斯的《精益创业》,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课等。这些书籍与课程把创业解剖得可以让我们去实践。他们会告诉大家,什么样子的创意是好的创业,又怎么样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也会告诉大家在企业还没有盈利的时候,怎么判断企业做的事情是否是正确的,成功的。创业是在小步试错的,是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你理解创业思维,就会很好理解现在互联网中那些创业者为什么能创业成功。他们把握了什么核心的东西。很成功的创业者无一例外都是在新的领域中,新的细分市场中是绝对的领导者。

      有创业思维的话,我们会知道在新领域做山大王远比在旧领域做老二容易。新领域可能现在还很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对原来的领域有一种替代作用。那个时候就更加是势不可挡。来看一点《精益创业》的读书笔记吧.

     精益创业 (Lean Startup) 总结起来就是用3个动词驱动3个名词的轮回迭代过程:IPD -> BML ,即:
(idea )-> build -> (product )-> measure ->( data )-> learn ->(idea) ,即(想法)->建造->(产品)->衡量->(数据)->学习->(新的想法)。

        精益创业的关键就是,团队必须(一)快速迭代,小步进步和测试,让每次循环的过程尽可能短,并(二)在每次循环的结尾识别出正确的方向,以实现对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想法:
        任何一个创业的想法要成功,都必须满足两个假设,即(一)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和(二)客户能够不断增长。

        建造:

        MVP(最小可行产品):投入最少的人力资源建造一个刚刚能够体现创新点或核心价值的产品,并立刻将其投入市场。

        客户需求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辨明,再多的前期调研也只能发现“客户认为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客户实际上想要什么“。

        一般意义上,功能越多的产品,将会有越多部分不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因而变成无用功。很多人不肯把一个简陋的产品推给客户,但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        作者的看法是,比认为产品简陋更糟糕的,是客户对产品不屑一顾。认为产品简陋,至少说明客户用了这个产品。如果客户对产品的核心价值表示赞许,那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客户表示不满意,那就应该顺势改弦易辙。

        产品:

        作者举了Dropbox与FotT等早期的例子

        衡量:

        衡量的目的是通过一些真实有效的指标来判断,当前的产品相对于上一个版本,是否带来了真正的价值提升。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创业企业与成熟企业的不同,说明不能以总量的变化、而应以过程指标而不仅仅是结果指标来衡量产品(变化)的价值。

        因此,真正有效的衡量指标必须要能够揭示产品特性的变化与业务增速之间的联动关系,以便识别正确的增长引擎。

        数据:

        产品有三种增长模式:

        一、病毒式增长:通过口碑传播实现用户数的指数式增长;

        二、粘性增长:通过增加已有客户对产品的黏着度,提升产品的价值。

        三、付费增长

        不同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增长引擎驱动自己,并无一定之规。即使是同一产品,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采用的增长引擎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学习:

        学习过程是BML循环中的调节和稳定器。在此,用户可以识别现有问题并改进之,排除危险因素,并将循环过程控制在合适的速度,既避免过快(盲目发展),也避免过慢(带病发展)。作者为学习过程提供了”五问“这一工具,用以挖掘测试和衡量阶段所发现问题的各种原因(从表层到核心),并改进之。所谓”五问“是对任何一个错误或事件的原因进行五次递进式的分析,并为每层分析结果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作者所举例子如下:
  一、为什么新版本发布后某项功能失效了?因为某台服务器宕机了。
  二、为什么这台服务器宕机?因为其上的某一子系统配置错误。
  三、为什么配置错误? 因为配置他的工程师不知道正确做法。
  四、为什么工程师不知道?因为他没受过培训。
  五、为什么工程师没培训?因为他的经理认为他“太忙”,没时间培训。

        新的想法:

        每次循环结束,创业者可以有两个选择,维持或转型。

        如果分析结果表明之前的假设基本正确,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小的改变让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假设中的理想状态,那么自然应当保持。但如果再怎么努力,假设也与现实渐行渐远,则可能需要通过转型对假设做一些本质性的改变。

        关于大公司

        精益创业方法适用于任何创新过程。

        大公司需要将创新工作与常规性工作加以区分,建立有稳定资源、能独立决策和对成果负责的内部创业团队。但同时,大公司与小公司情况确有不同。比如对创业公司而言,简陋的最小可行产品可能会令客户不满,但不太会影响他们尚未形成的声誉。如果是大公司,则损害可能会大很多。对此,作者建议将创业团队与公司主业进行分割(在新公司、新品牌名下推出),在新产品成熟前保护母公司。

(以上笔记摘自:蒋宇捷的博客 网页链接)

知识3——商业模式的思维

      我对商业模式是天然的崇拜者,分析任何企业都会在脑袋里闪过商业模式的影子。这种思维对我来说受益无穷,让我能很好把握很多企业优势的所在,帮助自己看清多少券商分析模式的不足。

      当然商业模式的书籍很多,精华一点也不动,而且是商业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需要不断去追踪才能明白各种模式的好处。比如  马云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中两次大战刘强东:“阿里巴巴要培养更多的京东”,有点商业模式思维的人,都知道京东的商业模式跟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所以这么多年过去,差不多同时创业的两个企业,市值会相差那么多,这个就是商业模式思维的巨大好处。

      有商业模式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表面上从事业务差不多的企业,为什么实际上表现会那么大。商业模式可以让大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企业形态的不断迭代过程。

       以我分析的同花顺与雪球网为例。我觉得雪球的商业模式远比同花顺的要强。也激励着我在雪球上不断发文章,我知道会随着雪球影响力的不断增加,我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加的。(欢迎大家去看以往文章中对雪球商业模式的分析)
$上证指数(SH000001)$ $阿里巴巴(BABA)$ $兴业银行(SH601166)$ $乐视网(SZ300104)$ $三诺生物(SZ300298)$

全部讨论

渔_夫2014-11-21 13:13

没有逼啊,我自己瞎写写。

自我修养111111cn2014-11-21 13:10

渔夫老师,你又逼着我们要不停的看书了

杨式足球2014-11-21 13:07

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