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药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是必然之事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7回复:89喜欢:191

国内医药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这是必然的事情。

首先是研发,现在不比以往。对于仿制药(化药或生物类似物),如果容易仿制,因为审批加速,同一品种一年内可以批出好几份批文,导致竞争激烈;如果难仿制,那么研发成本极其高。某企业吸入用地氟烷获批上市,研发费用花了3198万元;某企业启动利妥昔单抗的三期临床,之前的研发费用已经高达3.3亿元!完成三期临床可能还要再花1个亿!所以,以往那样靠着仿制药赚大钱的模式行将结束,不会再有氯吡格雷或恩替卡韦这样的长达数年只有一家企业有仿药批文的情况了。未来容易仿制的药将大打价格战,赚取很低的利润,拼谁的运营成本更低,小企业很难有规模效应,很不占优;难仿制的药可以赚大钱,但研发费用方面,小企业根本出不起!所以,仿制药领域,头部企业会迅速崛起。

而对于创新药,me-too跟仿制药没有太大区别,以前扶植国内创新,过审批、进医保还比较轻松,未来呢?同一靶点的me-too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医保选谁?而专利过期后仿制药上市,定低价,效果可能还比me-too好,医保选谁?me-too不稀缺后,政策红利就结束了,不能再拿现在的埃克替尼或西达本胺说事,因为环境变了。现在有些小药企找CRO拼凑出一条研发管线,让CRO帮忙续命,这个投资人看看就得了,即便获批上市了,拿市场份额也难,利润率也很难高得起来。

me-better或first-in-class创新药,这就高大上了,目前国内药企的技术积累还不够,即便做出来,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不成系统。而且,偶尔做出来了,研发费用也很昂贵,比如吡咯替尼,确实是me-better,在二期临床结束、国内报产时,研发费用高达5.2亿元,哪个小企业花得起?

其次是销售,格局也变了。以前的玩法是“扬子江模式”,彪悍生猛,带金销售,某药企的医药代表每年都有进去蹲号子的,未来会彻底改变!国家医保局组建了,仿制药方面几乎肯定会推进集中带量采购的,这样就是拼价格,价低就有量,企业赚钱靠抠每一分钱的成本,销售的意义被大幅淡化了。小药企就几个品种,以前靠彪悍的带金销售还能玩玩,但新形势下没法这样玩了;而大药企可以靠多品种大规模集团作战,以规模优势占领市场。

而对于创新药,就必须靠学术营销。前面带金销售的队伍转型不过来的,怎么可能有一帮卖保险卖衣服转型的销售去给医生讲什么样的患者该怎么用药?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创新药的销售,从现在看,人才只能从外企挖,成本不菲,小企业也玩不转!但大药企有了好的批文,给外企的人高薪高自由度的待遇(外企薪酬虽高但也不是顶级,制度还很死板),可以吸引过来销售人才的。

所以,无论从研发端还是销售端看,传统小药企的劣势都太大,很容易被淘汰出局;而头部药企的优势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美国、日本那样的市场状态,前20大药企占据70%甚至80%市场份额!

全部讨论

鉄掌水下漂2018-08-07 22:04

2017

鉄掌水下漂2018-08-07 22:03

2016

持重2018-08-07 21:45

强者恒强,是很正常的事

天蓝蓝20332018-08-07 21:34

讲得太好了,其它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跟制药行业类似,医疗器械同制药行业一样的道理,进入壁垒会越来越高,小的医疗器械企业大都要被淘汰,如有新的技术产品也难进入市场,大企业依靠自身的渠道优势学术营销优势收购有好产品的医疗器械企业会更容易.

gaogzcn2018-08-07 21:28

你这样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丢到一边自生自灭也不太合适,中医药也需要发展嘛。刮痧,拔罐,针灸,推拿,我不相信你们试过,凭良心说,是不是做完舒服点。

张小丰2018-08-07 21:23

你太委婉了。

夜里的向日葵2018-08-07 21:18

利好同仁堂等头部中医企业,毕竟有几千年的配方,就算吃出毛病,也是你个人身体问题,不能赖老祖宗的方子

拱卒不响2018-08-07 21:05

zf

午后窗外的阳光2018-08-07 21:05

应该是复星的吧,海正没印象披露过这个的费用,复星适应症开的多吧,再说私企,手段老辣,到香港上市,单就这几个药多摊点费用,反正创新企业,又不要求盈利,大陆的利润能省点?。

人间老王2018-08-07 20:38

@汤诗语 的精彩观点不能同意更多!看到某些年轻医生一边给小孩开西药输液,一边开中药美其名曰“调养”就很无语和无奈。很想问这些医生一句“你在医学院是否是中西医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