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生命周期,事物总是螺旋向前发展,楼主这是从哲学层面去理解企业经营,一个新的角度。
秦穆公时期
这还是春秋五霸时期,秦穆公虽然不及齐桓公,晋文公,但励精图治,还是做了五霸之一。
对应到双星新材(10-11年),10-11年是普通膜行业周期高点,公司的利润大增,而且登陆资本市场,为后续的裂变时期打下基础。但随着12年宏观经济下行,普通膜因需求不振和产能过剩双重压力,进入行业低谷,公司利润也急剧下滑。
裂变时期
面对内忧外患,秦孝公重用商鞅,启动商鞅变法图强,历经18年告成。从此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也开始了统一六国之路。
对应到双星新材(13-19年),公司13年开始和三星对接光学显示膜业务,切片研发三年,基材研发三年,同时推进五大板块,期间两次定增融资,推进光学膜一期和二期项目。有在当年就研究过双星新材的朋友告诉笔者,期间董事长吴总每天只睡5小时,每天都泡在车间,反复试验,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公司的基材研发终于在19年大功告成,给三星供应的复合膜片在当年达到了600万平。
这期间公司的收入持续增长,但利润增速不快,因投入较多。
关于这段历史的详细叙述可以参看笔者专栏的另外两篇文章:深度研究-双星新材十年历史研究和光学膜巨头双星新材之崛起--始于2019年
纵横时期
为什么秦国在商鞅变法强大后,出现了数十年的纵横时期呢?主要还是兵力和粮草不足,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持续的对六国作战。毕竟军队的扩大和粮草供应是需要时间的,尽管可以在间断性的战役中打败六国,但如果持续车轮战,秦国也是不堪重负,最终可能被他国渔翁得利。因此这期间秦国依靠张仪纵横捭阖,同时巩固大后方义渠,拿下大粮仓巴蜀,持续增强兵力。
对应到双星新材(19-21年),19年搞定三星后,开始和国内大客户合作研发和对接,洽谈框架合同,推进光学膜一期和二期的投产(兵力),五大板块继续深化研发,内部团队的股权激励,培养光学膜二期扩产的人员储备。
这期间因为基数低的原因,公司的利润增速达到几倍。
崛起时期
经过纵横时期的筹备,秦国兵力和粮草充足,发动四大战役,消灭韩、魏、齐、楚、赵这几个国家百万以上的兵力,向六国大举扩张。
对应到双星新材(21-23年),随着光学膜二期50万吨投产,公司的产能达到百万吨,前期研发的产品落地并发力,公司持续抢占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各大板块的市场份额都达到30-50%水平,牢牢占据各细分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这期间公司利润复合增速高达60%(只是估算,仅供参考)。
大一统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但秦始皇没有体察到时局已经从大争之世转变为休养生息阶段,连年战争让老百姓痛苦不堪,和平才是群众的心愿。而秦始皇继续修长城、建陵墓,南征百越,失去民心。因此后来汉朝吸取了秦朝的经验,在法家建立的基本制度上,推崇儒家的仁孝治天下,战争之后则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
在企业经营上,也是有相似的规律的。任何企业也不可能持续超高速增长(50%以上),因为没有那么长时间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也是有边界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人员组织,管理制度和效率,员工心态都很难支撑。比如笔者研究较长时间的利亚德,12-15年受益于小间距LED的景气驱动,连续三年利润复合增速达到70%,之后公司为了延续这样强劲的增长,强行通过并购介入当时认为是千亿市场的夜游经济,16-17年利润持续翻倍,但18年受国家去杠杆影响,公司现金流压力极大,加上前期并购的解禁压力,大股东质押压力,商誉减值压力,不仅股价暴跌,20年利润亏损10亿,公司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走出泥潭。
而股王贵州茅台,每年的利润增速15%,海天味业每年的利润增速15-20%,爱尔眼科每年增速30%,制造业的典范星宇股份每年的增速也只有20%。
可见企业在经历前期纵横和崛起期的高速成长后,进入大一统平稳时期,利润增速大致上就是20-30%水平,笔者之前专栏文章研究的对标公司国瓷材料、三环集团、新宙邦未来的增速也大致是这个增速水平。
对应到双星新材(24年开始),在公司奠定行业霸主地位之后,每年的资本开支大约10-15亿,对应的产能扩张每年为10-15万吨,增速10-15%,收入增速20%,利润增速25-30%,公司成为新材料平台型公司,不断培育一些大赛道的产品,维持稳健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