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服不聘用你去做董事吃太大亏了。
首先,双星新材生产制造的母体是百万吨基材产能,有了这百万吨产能的设备,才能展开其他工作,类似于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既然是母体,那么就有好坏等级之分。根据产业调研,德国布鲁克纳的光学膜设备是全球一流,其他的则是日本的,以及不太入流的国产设备。为什么德国布鲁克纳的设备是全球一流呢?源于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引用球友调研布鲁克纳的原文是:因为现在的设备精度越来越高,内部构造越来越复杂,很多是需要经验手动不断的去调试的,比如显影这个环节,工作只能由父子二人来完成,还有好多类似的工段,都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调试,光学膜设备的调试长达一年。可见,布鲁克纳的设备,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精度要求很高,需要工程师长时间的调试,而不同于恒力石化购买大炼化设备,京东方购买面板设备,都是成熟标准化设备,买了安装就OK了。这里隐含的含义就是,布鲁克纳的设备才能生产高端产品,日本和国产设备生产的产品相对偏中低端。
然后是设备买回来以后的调试,也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安装期间是需要德国工程师过来指导的,安装完毕之后的生产,除了有设备保姆负责日常保养,还需要双星的工程师逐步调试,修改配方和工艺,最终达到透光率、平整度、亮度、雾度全部合格,良率达到90%以上的量产,也就是该设备相关的配方研发人员,工艺研发人员,一线生产人员,都要达到一个人机合一的理想状态(另一套设备则需要另一批人员进行人机合一的匹配,设备不是完全标准化)。这个过程,对于初次上设备的公司来说,算上配方研发,前后没有三年下不来。
所以我们看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用人制度,非常注重人才的自主培养和稳定性,给予晋升通道,强调通力协作,这就是为了达到人机合一的目标。而且只有人机合一,才能将德国布鲁克纳设备的威力发挥到极致,不断的自我突破。所以我们也看到光学膜一期投产后,公司的经营情况(产量、良率、品质、竞标能力、盈利能力)持续超出预期,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拉越大。
第三,公司在17年光学膜行业相对不景气期间,募投光学膜二期,向布鲁克纳公司下大订单,获得布氏公司的信任,晋升为顶级客户,之后在18-19年光学膜一期取得重大突破期间,再次向布氏公司下大订单,包揽2023年以前的全部光学显示膜设备,令2020年下半年看到行业景气后才想着扩产的竞争对手完全拿不到设备,只能转而寻求日本和国产设备。公司这一次加码,产能在明年将扩充至100万吨,而竞争对手普遍还在10万吨以下。
公司通过包揽百万吨布鲁克纳设备,长达6年的配方工艺研发,人机合一提升良率和品质的一系列操作,直接将竞争对手甩出5年以上。明年公司将坐拥百万吨最先进的基材产能,领先的品质和良率,最低的成本,最优的客户(一供,首标),最前沿的解决方案,形成强大的壁垒。
最后再说一下公司如何维持这一壁垒?
首先是百万吨的规模优势和纵向一体化成本优势。公司只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进展情况,相应的采取价格调节,就可以抑制竞争对手扩张,拖死竞争对手。
然后是横向五大平台带来的经营稳定性和财务优势。单一行业总会遇到行业周期波动,一旦景气度下行,则大多数公司只能采取防守策略,扩产和投入将会大打折扣,无法追赶。
最后是解决方案的优势。公司凭借强大的竞争力,已经或正在成为主要客户的一供,在研发和供应上和客户深度绑定,成为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不断迭代前沿技术,竞争对手最多只能追随。
PS 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详细文章见:双星新材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