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潮州市三江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35.52%的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万镇直接持股 5359.2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2.95%,张万镇另通过持有控股股东潮州市三江投资有限公司 59.21%的股权,间接持有三环集团 21.03%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23.98%的股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张万镇,高级政工师,经济师。1965 年参加工作,1965 年-1973 年,为潮州二轻竹器厂职工;1973 年-1992 年,任无线电瓷件厂主任,厂长;1992 年-1998 年,任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98 年-2001 年,任潮州市副市长;2001年-2007 年,任潮州市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92 年起,任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万镇先生的经历也是比较传奇的,初中学历,从普通工人做到厂长,改制后带领一帮弟兄成为实控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之后又被政府发掘做了几年副市长,最后回到三环继续做董事长。
业务和财务
公司上市时主要业务是陶瓷插芯,当时做到全球份额40%,但上市后同行发现陶瓷插芯毛利率高达50%,因而纷纷上设备购买进口粉体生产陶瓷插芯。面对竞争加剧,公司加快一体化进程,快速提升粉体自制比率(现在已经95%),连续两次降价,从1.4元降到0.4元,导致竞争对手纷纷退出转型,而公司还可以保持50%的毛利率。
看到这一段经历,笔者不得不感叹,三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随着陶瓷插芯的全球份额做到70%,公司开始布局第二曲线,当时选中了手机陶瓷后盖,一度还和长盈精密展开合作。但是陶瓷后盖因为成本、物理属性、体验等问题而搁浅,导致公司20年之前总体增速不快。尤其是19年由于电子行业景气度下行,公司出现了收入和毛利率双杀。
20年开始,公司布局的MLCC取得重大突破,公司持续翻倍式扩产,加上电子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公司现在布局的产品很多,属于围绕电子陶瓷新材料的平台型公司,但真正空间大的子行业只有陶瓷后盖和MLCC,而陶瓷后盖现在基本停滞,因此现阶段三环的投资逻辑主要就是MLCC承接进口替代和产业转移,持续大扩产。
壁垒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的壁垒还是全套工艺下来,环节和参数特别多,而且是全封闭,全靠自己探索,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和漫长。
公司凭借近50 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制程生产能力。材料方面,公司掌握了新型材料、电子浆料、功能玻璃、纳米粉体等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技术,能够依据产品的特性需要采用自制的差异化配方,使公司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工艺方面,公司掌握了小型化及高精密产品的干压、注射、流延、叠印成型、气氛保护高温共烧、陶瓷金属化技术和多种形式精密研磨技术,主要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方面,公司掌握了专用设备、精密模具设计制作等核心技术,通过关键设备自制有效节约了购置费用。
18年发生的重大变化
之前说了19年是行业低点,而且陶瓷后盖停滞,导致业绩出现一个低点。而20年行业景气和MLCC突破后持续扩产,则加快了公司的业绩增长。但还要强调另外一点的是,公司在期间进行了管理层的大面积新陈代谢。
由于公司第一批元老至今年岁较长故培养下一代管理者已在所难免。为此,公司在 17-18年进行了管理层改革,创始团队退休,职业经理人上台,成功实现新老管理层交接。
新任董事长李钢先生:1983年4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本科学历。曾任本公司MLCC事业部总经理、PKG事业部总经理、企业管理部总监、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2017年5月至今,任本公司董事。2018年2月至今,任本公司总经理。现任本公司董事、总经理。
同时公司也进行了股权激励,具体内容不再详述。
公司着力打造电子陶瓷新材料平台型公司
由于公司50年的电子陶瓷工艺经验和积累,已经开发成功和储备的电子陶瓷类产品非常多,是标准的以电子陶瓷为基础的新材料平台型公司,对标日本京瓷。
而公司过去业绩不突出,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大赛道进行突破,比如陶瓷基片、基座、浆料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就是10-20亿,如今终于找到了MLCC大赛道。不过MLCC的粉体自制还需要时间,现在还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高端方面还需要时间攻克。
所以,三环主要的不足在于:1)大品类较少。2)mlcc的竞争力还不够突出。
不过,就21年一季报来说,公司MLCC持续扩产贡献收入,其他品类也受益下游电子元器件景气,公司业绩增长的确定性较高,券商预测公司近两三年利润复合增速30%,还是很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