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汽车投资的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49回复:121喜欢:167

最近因为平安万科这类老白马连续下跌,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讨论,为什么这类投资在当前市场中显得格格不入?

一、时代红利的更替。

中年人的消费或者说负债已经被房子绑定了,年轻人则不同,这里面反映出来的是企业增长曲线的问题,也就是未来预期的变化。

中年人很容易以经历过的高房价为锚点,跌了更愿意继续买入,这点在 $万科A(SZ000002)$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不一样不代表这次不一样。并且看似负债买房(贷款),实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投资房产股票或者购房赚了一大笔,不管雪球有多少因为万科下跌和不涨在痛诉,但背后更多只是数倍利润的一点点回撤而已。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时代红利,叫苦连天的,往往同于49年加入国民党。

二、周期。

万物皆周期,一旦资本主导了市场需求,那么就会加速需求的切换,从钢铁煤炭的金饭碗到公务员的铁饭碗再到互联网从业人员的996,也不过数十载。

怎样避免陷入当前地产投资一样的陷进,躲开周期下行规律?行业内对抗周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价,茅台就是很好的例子,反例就是顺鑫农业,量和价,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且不能打破量价平衡。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8年后被强化的“消费降级”概念,那时候牛栏山的铺货效应就是消费降级的集中体现。但到了当下2021年,片仔癀、茅台、五粮液,甚至是以老酒提升品牌价值的舍得酒业,酒鬼酒,也都是消费升级为内在催生的逻辑。(这里只讨论逻辑,不讨论股价是否合理)

这里也很好的体现了任泽平的一句话:中国股市整体的兴衰,其实就是货币政策的松与紧。

同样,消费单价的高与低,也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

三、消费群体的迭代加速消费观念的转变。

从年轻人消费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复制日本的消费方式,但又不完全相同。

宅文化放在整个消费领域来看,是消费降级,因为70-80后主要消费是房产,90-00后主要消费则是单价没有房价高的泡泡玛特,直播,游戏,网红饮食,网红旅游一类。

但从房产这种大消费剥离出来看,这种消费不仅行业内单价上升消费频率也大幅提高。

我认为要区分消费到底是降级还是升级,最主要是是看消费人群和消费频率的天花板有多高。我上次提到 @非完全进化体  研究的按摩椅,床垫之类的消费品,就属于消费升级。

譬如床垫,舒适度的升级意味着单价上的上升,五年的更换频率则大大的提高了行业天花板,这就是消费单价和消费频率共振催生行业大发展的例子。

同样的逻辑,用在汽车上也是如此。

四、消费产品的升级加速了消费方式的转变。

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国产燃油车单价的提升幅度是显而易见的,蔚来,理想小鹏汽车的售价大多在三十万以上,再想想三年前国产汽车卖的更好的都是十来万左右,日系德系也是十多万居多。

消费单价上的提升解决了,消费频率该怎么解决呢?只有这两点共振才能促进行业高速发展。难道新能源的耐久度相对燃油车会大大降低?

要想明白这个事情,要把消费频率这个概念理解清楚。消费频率字面理解是单个消费者购买单个消费品的次数,但放到实际消费场景里,不仅仅指单个消费者,而是消费群体的多寡。

理解了这点,就要从这两点去考虑消费频率的问题。

1,产品的初次消费者复购率是多少?

2,产品价格上的同比变化对应的消费群体有多大?

因为我现阶段主要做汽车领域,那就要用汽车来做例子。

新能源汽车这块,我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开过电动车以后就回不去了,不会再考虑燃油车。不能说全部,至少80%的消费者会认同这句话,这个消费理念就对应了消费频率中的第一句,新能源汽车的复购率,但更深次的逻辑是当下新能源汽车的价值和体验上的升级,如果是2017前后北汽新能源那种产品占据了大多数电动车市场,想必这句话很难被认同。

第二点,产品的消费群体有多大。

这里又要分两种情况,当一种消费品行业内到达一个临界点,不能说饱和,只能说是趋于饱和,那么品牌之间就会产生分化。一种是延续高端风格,以价补量,更多是稳住存量,这种品牌往往把营销资金用在客户服务和品牌维护上。另一种是以量补价,价格会降下来,但客户量会突飞猛进,这种品牌会走向亲民化。

这里我很想举一个例子,是公司在重庆的业务,大金中央空调和格力美的做对比。

大金主要服务于豪宅别墅,顶层跃层大平层,是日本的高端品牌,均价是格力美的的一倍以上。虽然美的格力也在做中央空调,但总体来说,还是量为重点。这两类企业都活的很好,参加大金的经销商活动往往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高尔出海游艇会。格力美的这些年的业绩,涨幅,对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都能交一个满意的答卷,虽然这两年不尽人意,也是受地产的影响才如此,也该到了地产周期向下切换的时候了。

当量和价到了一个平衡点,那么这两类企业想要继续增长就很难了,这时候极少部分公司会开始转型,行业内成王败寇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了。譬如恒大为什么要涉足新能源汽车,某些地产公司开始转型物业服务,这都是行业转型的代表。

消费升级这一块要注意一点,升级并不一定意味着提价,是在以往的消费体验上有所升级。

以上四点:首先判断时代的红利,然后计算大概的行业上行周期,接着理解产品受众,最后是研究行业间的差异化,持仓优秀公司享受成长,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研究框架。

最好做的行业是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的,量价齐升的阶段最赚钱,判断量价齐升最主要从消费的必要性和渗透率去入手。

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一般是我重仓的方向,举个当前看还是反面例子的情况。2019开始的氢能源概念,是政策驱动的行情,但政策仅仅给了市场一个发展方向,并未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概念无法变现为业绩,涨幅七倍的美锦能源一度被打回原形。同样,市场和政策违背,也很难走出来,譬如数字货币,空气币。这两天内蒙四川宁夏等地区正在拆除挖矿设备,没了中国这个民间大矿机的支持,不知道比特币会掉多少。

时代的红利,即是政策的驱动在新能源上面已经毋庸置疑了,全球各大传统知名车企都制定了相关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中国也制定了25%的渗透率计划,大势所趋。

汽车周期这块,当下新能源的逻辑与燃油车替换马车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相似的地方是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催生终端消费品的改变,不同的地方则在量上。马车时代是贵族产物,保有量并没有平民化,所以燃油车替代马车过程不仅仅是消费升级,还是量价齐升的数十年主升浪行情。

而新能源汽车的更替,是在全球汽车保有量并不会大幅上升的前提下进行的,所有我一直在提醒汽车电动化会在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撤退,因为增速会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而汽车智能化则是100% 才是终点。

电动化已经人尽皆知,末端标的都开始炒作了,接下来的业绩报表会让市场开始大幅分化,这时候不要去看公司说了什么(发展计划),而是看做了什么(业绩)。

由于周末电脑摔了,原先计划分析汽车智能化的事情就延后两天,今天结尾就再简短讲讲电动化怎么去看即将到来的大分化。

前面讲了不少关于量价关系的例子,量和价至少有一个在路上,并且要达到以价补量或者以量补价的情况,量上去了价降太多也是徒劳,毛利率过低的行业估值是给不了太高的,同样,价上去量不能维系,那么品牌效应会逐渐缩小。

现在电解液,隔膜,铜箔,正负极相关公司都发布了扩产计划,暂时看肯定会造成产能过剩,大多数产能都在2023年落地,所以2023年会迎来不小的降价风波。虽然还有一年多,但必须做好准备,相信很多投资者会在2023年大涨时得意忘形。

其次是价的关系,就隔膜来说,国外价格普遍是国内价格的一倍,恩捷股份、星源材质这种扩产产能多数销往国外的企业,受影响程度最小,量的供应也不会打破量价平衡关系。

现下研究重点在汽车智能化上,持仓重点在电动化上。

文章写到这,朋友发了一段小米汽车的招聘视频,其中毫米波、传感器、高精度地图、汽车芯片、云数据都是我当下主要的研究方向,看得出来小米摈弃了重资产的汽车制造,集中向汽车操作、自动驾驶方向进发。做好了就是后来者居上,反过来向汽车制造企业输出自动驾驶技术,方向应该不会错,接下来就是逐步验证的过程了。

大家点赞支持,我争取周一到周五详细写写汽车智能化个股,今天就这么多,雪球没有字体颜色,不太好排版,认为可以文章还行移步公众号吧,非引流,但虚荣心还是想公众号多点阅读(没广告)。结尾还是送给大家那句话:如果你对未来有一定的判断力和承受能力,那么成功的唯一代价就是等待。

$星源材质(SZ300568)$ $四维图新(SZ002405)$

全部讨论

恒升九皋2021-12-22 14:35

首先判断时代的红利,然后计算大概的行业上行周期,接着理解产品受众,最后是研究行业间的差异化,持仓优秀公司享受成长,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研究框架。

本分知行合一2021-12-04 23:18

最好做的行业是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的,量价齐升的阶段最赚钱,判断量价齐升最主要从消费的必要性和渗透率去入手。

情景追忆20122021-09-24 01:55

$曙光股份(SH600303)$ 如果你对未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承受能力,那么成功的唯一代价就是等待

博士dy02021-08-01 22:27

呵呵

山水之间10242021-07-16 05:19

有卖保险竞争激烈吗?

Zz江湖小虾米2021-07-16 05:00

汽车智能化太远,而且竞争激烈,不是好赛道

山水之间10242021-07-12 22:02

还不够。

永不褪色的信笺2021-07-12 22:00

6月份的销量渗透率当月已经超过11%了。

钱塘漫步2021-07-11 22:23

钱塘漫步2021-07-11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