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知识】现金和利润(一):利润就是“三聚氰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1喜欢:16

你可以将现金装在口袋里,但你不能将利润装在口袋里,这就是现金和利润的区别!我一直说利润不是东西,今天我要说利润正如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说明不了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利润也说明不了企业到底赚了多少钱。

    牛奶造假的根本原因是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出了问题,但通过加入三聚氰胺可以达到目的。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由于检验企业赚钱能力的指标出现了问题,所以通过加入净利润来达到目的。原因就是“净利润”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正如“三聚氰胺”反映不了蛋白质含量一样,“净利润”也反映不了企业真实的赚钱能力。

    用错误的检测方法,要牛奶中有多少蛋白质含量,就可以加多少三聚氰胺,企业也一样,要多少利润,只要利用“交付了实物,还没收到可确认收入”这一点,设几个“托”,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净利润信息在经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现简要介绍如下:

1、政府的监管政策,如公司上市和再融资对赢利性和成长性的要求,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是否赢利为标准。

2、税收、管理层激励薪酬合约,经常运用赢利指标进行监管和考核。

3、贷款契约,如经常运用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

4、股票定价,如我国广泛运用市盈率法。

    正是这些以“净利润”为核心的监管指标和方法,企业就有强烈的动机制造净利润去欺骗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最终,财报造假就成为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了。

    利润=收入-费用,现金=收钱-付钱。收入不等于收钱,费用不等于付钱;利润是“算”出来的,而现金是“点”出来的。“算”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利润数字(100个会计师独立编制同一家企业的利润表,会得到101个结果),而“点”却只有一种点法,而且你必须手上有钱才能点(点出来的钱,100个人也只会点出相同的、唯一的数字)。

    做过企业的人一般关心的是账上还有多少钱,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发出,有没有钱购买原材料,要不要借钱。他们在需要用钱时绝不会关心账上有多少利润,因为利润只是一个“数字”,永远看不见摸不着。利润不是现金,不能帮我们支付任何一笔账单。

    老板一般是不看利润表的,因为利润就是老板自己定的,给税务时按想交多少税来定,给银行时想贷多少款来定,有时候招投标,还得麻烦会计再来一套数据。你说利润是什麽,我说它不是东西!

    净利润为正时,能代表企业“赚钱”了吗?其实“应计制”下的净利润既不反映赚到的现金,也不反映支付的现金。

    因为报表上除货币资金外,都没有唯一正确的数字,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100个会计师独立编制同一家企业的利润表,会得到101个结果,多出来的一个就是审计师干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对于企业的CEO来讲,平时问会计人员最多的问题是“账上还有多少钱”,绝对不会问“账上还有多少利润”。因为账上的利润CEO自己就可以说了算,记得有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就公开说过:“今年我们董事会打算叫财务部做出500亿元左右的利润。”剩下的工作就是让CFO带领一班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了,然后“毛估估”出500亿左右的利润来。如果不改变现行的“应计制会计”体系,会计工作就真的告别科学了,我早在1998年时就写过一篇论文,论述会计的模糊性、近似性、非唯一性,当时我意识到应计制下的会计不是一门科学,因为科学的结果一定是唯一的。但会计能不能回归科学呢?我的回答是可以的,抛弃说不清、道不明的“应计制会计”回到“现金制”上来。企业真正赚了多少现金,是一定可以说得清、道的明的。这时候就不存在所谓的“毛估估”了。所有不涉及现金流的承诺都是欺负大家没有深入了解“利润”的本质,“利润”在我的眼里从来就不是东西。

    会计上有一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以取得现金收入的权利和产生支付现金的责任作为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让“权力”和“责任”等主观判断作为记账的依据,从此,利润就不是东西了。我们只好再编制现金流量表来验证利润表的质量,看看企业的利润有没有转化为真实的现金流,以避免掉入财务造假的陷阱。很多企业往往把利润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后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现象,原因就是权责发生制成功地让利润摆脱了现金的束缚!

------- [ 相关阅读 ] -------
1:现金和利润(一):利润就是“三聚氰胺”
   网页链接
2:现金和利润(二):学会看懂现金流量表流的束缚!
   网页链接
3:现金和利润(三):从现金流量表中找问题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Mr_Bubble2014-11-15 20:15

我刚赞助了这篇帖子 1 雪球币,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