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成长博弈者的误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68回复:148喜欢:240
假定有这样一家成长型公司,期初每股收益1元,前面9年业绩每年增长20%,第10年进入平台期(零增长)

如果未来有9年的确定增长,用林奇的peg,20倍不高吧,于是第一年他愿意以20元买入,后面以此类推。

虽然都知道大树不会长到天上,但因为增长的年份如此之长,以至于成长型投资者到第9年的时候认为前面的历史会复制未来,第10年问题出现了:

公司增长突然消失,愤怒的成长股投资者于是用脚投票,给出了10倍的市盈率。

而公司股价从86元下降到43元的时候,显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并没有变化,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唯一的答案就是成长型投资者不经意间就会为成长支付过高的溢价,这从来都是“成长博弈”者的悲剧起源。



近前最接近的案例是张裕,类似的还有罗莱家纺、天虹商场、广州友谊等。

未来的上述案例不知道会不会轮到今天那些仍然有人愿意支付溢价购买成长预期的云南白药、片仔癀、汤臣倍健、上海家化等。

巴菲特说他从芒格那里学到了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胜过便宜的价格买“烟蒂”,这句话显然遭到了更多的误读,眼拙的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巴菲特为哪笔他引为经典的投资出过15倍以上的报价。

可以确定的是当价值投机者失去激情离场的时候,真正的投资者的机会慢慢走近。

去年在万科2011年年报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衡量企业股东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两个指标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企业最终所能达到的规模极限,这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一个是企业在永续经营阶段的资产收益率,这决定了企业的长期收益水平。

我以为这句话深谙估值之道。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