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投的一点反思(顺带谈点投资系统)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28喜欢:515
前言
现在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经常听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概率,这仅仅只是因为概率”。因为经济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不确定性太大,而人又常常过于自信,容易错把偶然的相关性当成自己的能力。

关于价投
巴神曾经教导过我们很多简单的真理,也是我们这群自诩价投的代表。简单的说,买入我们认为低估的股票,然后用一生去守候,直到我们守候的理由不存在(这里有经典的三条卖出理由,我这里就不累述了)。还有比这更为简单的策略吗?恐怕没有。价投们一直挂在嘴边的云南白药、万科、格力电器、恒瑞医药、招商银行、贵州茅台、腾讯……似乎无一例外证明了“买入持有”这一简单而致用的逻辑。

价投就一定是长线吗?
那么请问:
1. 套利就不是价投了吗?
2. 短期利率飙升,买入国债逆回购就不是价投了吗?
3. 供需逆转,判断价格回升,买入周期性股票获利就不是价投了吗?
4. 2007年10月和2015年5月减持就不是价投吗?
5. 投资创业板东方财富、同花顺、碧水源、机器人、迪安诊断……就不是价投吗?

市场果真就是无效而个人就能轻易超越市场吗?

价投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当然如果你买入了这些企业,并且说我持有到现在赚了很多钱,当然你会有一大堆的理由,比如“拥有很深的护城河”、“有进取心和责任心的管理层”、“有一望无垠的行业空间”……那如果我说这仅仅只是因为概率呢?(这里我不去论述整个逻辑,仅仅提几个问题,因为严密的逻辑论证会花掉我大量的篇幅和时间去论证,偏离了我这篇文章的主题。)

1. 你确定当时能在上千家上市公司中挑选到这些持续发展的股票而不是那些管理层更为激进却因为不确定性的原因被干掉或者沦为平庸的企业?
2. 你确定后来的各种市场危机、行业政策、牛熊交替、公司短暂型衰退等都不会让你心生疑虑一直持有?
3. 你确定你是买在市场熊市期间或者公司低估的时候,而不是07年极度高估的时候?

很多案例很有可能仅仅只是“幸存者偏差”

1. 我们一样熟知的张裕、泸州老窖、中国神华、云南铜业、海螺水泥、海正药业、上海医药是不是就一定不会被选中呢?
2. 如果我们恰巧买入的时间是2007年10月买入的万科A、招商银行呢?
3. 就算你是买在2010年,我们再看看非周期类的东阿阿胶、上海医药、双汇发展、青岛啤酒、上海家化,我们就能确信买入的不会是这类股票?

当然有人说我够勤奋,也够聪明,我会在07年顺利逃顶,然后08年买入片仔癀,然后13年买入贵州茅台……那我也不知道说啥了。

价投需要策略吗?
当然有人认为只要买入的价格够便宜,然后买入一直持有,不问牛熊,只问企业。所谓大智若愚,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恐怕大概率也会赚钱,但反过来能够证明这种投资模式能够超越指数基金吗?是个例的可能性大还是群体的可能性大?

那么买入就能做到持有么?首先请回答下面问题:
1. 买入时买多少仓位?
2. 如果买入后一周下跌20%,加仓吗?
3. 当然价投认为越便宜越买,那么如果接着下跌是否应该接着加仓?
4. 如果再接着下跌,仓位加满还是为每支票分配一定的仓位?
5. 如果买入后一周上涨20%,是减仓还是加仓?

好回答吗?没有的话, 那就没有策略。我曾经听说过一句话“一项政策的好坏,首先不是要看理想有多好,而是可否被执行”。同样好的策略不是抽象的策略,而是可以被执行的策略。所以@小小辛巴 的策略先不论多好,但有一条——很好执行,这就可以排除是坏的策略了。 买入持有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属于抽象而不可被执行的策略。

可执行的的策略
1. 确定标的。
2. 确定投资时间段:短期、中期抑或是长期。
3. 确定入市的时间点。
4. 确定预期的收益率。
5. 确定仓位、补仓、加仓、减仓、退出的时间点。

确定标的
投资的第一要素是寻找被低估的标的,当然被低估可以是短期、中期或者长期的票。这里被低估的逻辑一定要清晰,最好用一句话能够概括。比如:
1. “金山软件是我认为的最有可能从第二三梯队互联网公司里进阶到第一梯队的企业”。
2. “大冷股份股权激励、整合资源、增持股票为增发保驾,公司管理层焕然一新,最重要的是和小股东利益绑定”。
3. “光线传媒投资的《港囧》即将上映,票房极有可能会大超预期”。

确定短期、中期抑或是长期
1. 短期往往以事件为要素。比如上面提到的《港囧》上市。
2. 中期往往以一些列事情为依据。比如股权激励后的一系列政策和变动,持续推动公司发展。
3. 长期往往以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为依据,需要长期进行观察。比如金山软件长期发展的要素是否在进一步推进和巩固,当前是否有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等等。

确定入市时间点
1. 短期型的可以立马以市价买入,因为收益仅仅取决于于市场的差异。
2. 中期可以以某一件事作为触发点。比如:股权激励实行、业绩确定、增持等等。
3. 长期型的只要判断市场不是处于非理性高估状态,便可立马买入作为观察点。

确定预期收益率
1. 短期型的,比如预期两周收益在10%。
2. 中期型的,比如总体确认两年内收益最少在50%。
3. 长期型的,比如每年复合增长率在15%。

确定仓位
资金大小和确定性决定仓位大小,这里就不多谈了。我个人资金量不多,最高持股仓位一般不超过25%。

确定交易模式
短期交易:买入后,达到预期收益率买上卖出,绝不恋战。如果事件达到,但预测错误或者相关性发现很弱的时候,果断卖出。

中线交易:最主要的一点形势比人强。可以随着各种利好的推进逐步加仓;但如果持续性的改善不能按期完成,即便管理层想做高业绩,恐怕也敌不过外因的变化。一旦发现这类不达预期就要开始减仓,逐步确认变差就退出。如果收益达到预期,而公司还在持续进步,那么不妨持有的时间更长一点。

长线交易:只要企业在持续发展并且没有出现经典价值投资理念所谓的三条卖出法则,便可一直操作。一般有以下几个操作法则:

1. 左侧交易
A股由于有证监会的保护,往往对股票的最低估值有一定的把握能力。这样就可以通过与最低估值设一个锚,进行左侧交易。
左侧交易适合熊市,搞的好能把成本控制的很低,但也有问题:容易被套或者无法建足够的仓位。

2. 右侧交易
港股跌起来往往没有原则,所以不知道底在哪。在A股觉得最低市值可能70亿,但港股动不动就能跌到50亿,这找谁说理去?如果实行左侧交易,时间浪费是巨大的,并且往往容易被套,解套也很费劲。
所以在这种模式下,我个人比较喜欢右侧交易。先建观察仓,然后无论下跌到多少,就是不加仓,只有等上升趋势确认后,每次上升趋势的回调期加仓。加仓价格逐步提高,盈利稳步提升。
右侧在熊市模式和震荡市的时候比较有效,资金使用效率较高,但持仓成本可能会偏高。

那么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如果是牛市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不知道,不过我反过来问一句:为什么没有在牛市前买入呢?

3. 动态平衡
在非理性高估或者低估的时候实际上是比较容易能够分辨出来的,完全不管或者完全做波段都不是我的强项,但动态平衡却是我认为比较好的办法。随着非理性牛市持续走高,可以做持续性减仓,维持55动态平衡,分级A是2015年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其次还有债券或者理财。

非理性牛市和熊市的动态平衡不仅仅可以维持资产部贬值的状态,还能获取完全满仓所不能达到的超额收益,这点可以参考@DAVID自由之路 文章里提到的资产动态平衡。

后记
随着上一篇《关于博弈的一点思路》网页链接 的发表,这篇算是我个人最近对过往八年多(其中后六年一直坚守价值之道)投资之路的一些感悟总结。虽然这篇文章已经与传统的价值投资之路有点“离经叛道”了,但我想这是我目前说能达到层次,也适用于我当前的个性和操作。在我现在看来也只有对每笔买卖设定好交易策略,才算是比较合格的投资者了。

或许以后随着投资系统逐步融于骨髓,然后说不定又会进入“心中无剑”的境界——买入持有。谁知道呢?

精彩讨论

价值趋势技术派2016-04-14 07:26

其实这个就是多数雪球价投的真实写照。放他们发言的时候,你感觉他们是国务院战略研究中心的。会后一交流,原来是搬砖的

全部讨论

云中鹤仙2016-04-14 16:06

讨论已被删除

mike1632016-04-14 14:20

mark

Mad勉2016-04-14 14:05

以前有个测试,进场做多还是做空包括进场点的选择就靠投硬币决定,但是仓位管理是自己定,结果呢,依然有牛人取得了不错的正收益。

transen2016-04-14 12:36

游戏规则决定了玩游戏的方法,巴哥那套暂时不适合中国市场。

交易员大辉哥2016-04-14 12:33

讨论已被删除

笨笨猪猪2016-04-14 12:11

讨论已被删除

永远在场2016-04-14 11:58

讨论已被删除

小面加点葱2016-04-14 11:54

讨论已被删除

爱国红利高波资管2016-04-14 11:30

一万个价投人有一万种价投法,价投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个人价投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