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次性总特许经营费,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笔费用已全额支付。
(b)门店特许经营费,指总特许经营商在中国开设每家新店的一次性固定费用(“门店特许经营费”)(至多10,000美元)。
(c) 特许权使用费,是按总特许经营商当月在中国境内开设并经营的所有门店所有销售额乘以3%(“特许权使用费费率”)计算的持续月度特许权使用费。
另外还有软件升级费、年度升级费。
2020-2022年,集团根据总特许经营协议向Domino’s Pizza, Inc.的集团支付的费用总额分别约为人民币50.7百万元、人民币114.6百万元及人民币61.9百万元。2022年该笔费用占营收比例为3.06%。
二、管理层、股权架构
上市后,达势股份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除了2021年加入的王怡(担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曾任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副总裁),其余均为外国的企业家。
其中,非执行董事兼副董事长James Leslie Marshall先生透过Good Taste Limited持有33.5%股份,Domino’s Pizza持股14.07%。注意到达势股份的三位创始人年纪都比较大,王怡作为职业经理人股权不多,这都是减分项。
pre-ipo股东持股37.68%(pre-ipo轮投资者都是海外非大众知名的机构),最新一轮融资是2021年,较发售价折让约7.9%,这个比例倒还行。
三、行业概述、公司业务、估值分析
中国比萨市场是一个庞大、快速增长且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市场。2022年中国披萨市场规模为37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送销售额为218亿元,占中国披萨市场的58.1%。预期2027年中国披萨市场将增长一倍达人民币771亿元,而外送分部将达至514亿元,占整个中国比萨市场的66.7%。
2022年年底中国比萨市场上有100多个品牌,但按2022年收益计,前五大参与者佔市场份额的49.9%。
达美乐比萨于中国整个比萨市场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0%增长至2022年的5.3%,按收入计是中国第三大比萨公司,也是前五中增速最快的公司。
公司的产品包括比萨+小食饮料:
招股书中着重强调了外送能力,外送为达美乐品牌DNA的一部分,该品牌以卓越的外送能力闻名于世。
2022年,我们有约72%的销售额来自外送订单,这远高于约58%的行业平均水平。我们约90%的订单于30分钟内送达,平均订单完成时间约为23分钟。(不过我们中国有美团,达美乐的外送能力构不成核心竞争力)。
梳理一下公司经营数据:
营收增长比较稳定,疫情3年规模做到翻倍,不过也还是亏损的。
营收增长主要源于门店扩张,2020-2023门店数量大概翻一番至768家,且预计2023-2026新开200-300家/年,2024年将达到1000家。这些门店近50%位于北京、上海两城,其余也均位于准一线发达城市。
因为有72%的订单来自于外卖,因此疫情3年达美乐的门店订单量比较稳定,每笔订单平均销售金额、门店日均销售额还稳中有升,而且新老门店都录得正增长。
这些经营数据最终反映到门店层面的经营利润率从2019年4.1%增长至2022年10.1%,北京、上海的成熟门店经营利润率更高些,可以达到18%,与优秀餐饮企业如太二、海底捞相当。
总的来说,经营业绩是不错的,这也是公司门店扩张的底气。亏损主要是因为材料、人工、租金等成本较高,需要更高的规模来摊销综合成本,这方面跟奈雪的茶差不多,也是年年亏损。公司目前以门店扩张为第一要务,预计3年内可能无法盈利。
最后看下估值,按2022年PS看大概2.5倍左右,对比奈雪的茶3倍、九毛九5.5倍、海伦司10倍(海伦司的估值是个迷,ipo路演的时候PPT是画得真的好,后来跌幅跟奈雪的茶也没两样)。海底捞规模太大不比了。
考虑到达势股份只是个外国品牌的总特许经营商、管理层持股的又都是外国人,国内投资者未必认可,估值低于奈雪的茶也属合理。
四、其他ipo信息。
这是达势股份第二次招股,上一次就在去年,公开已经认购完毕但上市前临阵退缩了。
这次重新发行,发行比例稍微大了一点,其他倒是相差不大,考虑到市场好转,公司也并没有大幅抬高发行价格,可能还是跟市况有关。
发行比例9.95%、没有基石投资者、美林独家保荐&稳价(超额配股权已授出),这些都比较一般。美林2022年的项目只有一个名创优品,参考意义不大。
总结:综上,达美乐比萨中国门店经营数据不错、店铺扩张计划比较合理,成长确定性比较强(短期内盈利与否比较不确定),但达势股份作为外国品牌的特许经营商、管理层持股的又都是外国人,在港股上市不一定受投资者认可,发行条件各方面中规中矩,市况也一般。我个人预计以极低仓位参与型打新。
我个人挺喜欢吃它家的比萨的,时不时会叫一下外卖,比必胜客好吃得多。当用户不当股东,可能要幸福得多。
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