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合作,怕是忘了尼布楚条约,怕是忘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本名,怕是忘了外东北
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迎来IPO的爆发期,全年上市的IPO公司超过100家,刷新了2020年75家的记录,而2020年也是历史新高之一。火爆的市场,让生物医药IPO打新几乎成为无脑套利的投资:
但这一情况仅仅持续了2021年的1月和2月,从3月开始,随着IPO供应量的增加,生物医药公司IPO出现大面积亏损,到了年底,近8成在2021年上市的医药公司,股价低于IPO发行价格,其中:
(1)不少公司的市值在解禁期内已经跌破一级市场A轮融资的估值,上市成为一级市场投资人估值梦魇的开始;
(2)对于IPO打新投资人而言,生物医药行业今年的平均收益为亏损34%。
除了数量创下新高之外,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药物研发阶段较为早期,甚至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情况,在研发风险增加的同时,这些早期阶段的公司往往难以在上市后一年之间内发布较为重磅的数据,进而导致平均每家医药上市公司催化剂数量的降低。
鉴于2021年糟糕的IPO表现,今年的生物医药IPO有望在数量上减少,像2021年底已经有AEON、CCBS等已经取消了IPO 的发行,还有一些公司降低了IPO的发行规模或推迟了IPO时间。回归理性,将会是今年生物医药IPO的重要方向。
2、生物医药行业并购:有望提速
与其他行业相比,生物医药行业的频繁并购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2021年却是近十年来,并购表现最差的一年,主要原因是去年3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声称:将与欧洲、加拿大和其他全球监管同行建立一个工作组,研究制药业并购是否导致高药价,进而有可能导致对并购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同时FTC的表述非常模糊,给市场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受FTC的影响,2021年第二季度创下近十年并购最惨淡并购数量和金额,但从三季度开始,行业并购有恢复的态势:赛诺菲并购了Translate Bio和Kadmon,辉瑞收购了Trillium Therapeutics 和Arena Pharma,默克收购了Acceleron,诺和诺德收购了Dicerna等,这些并购在审批层面并未看到明显的阻力。
今年行业并购看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辉瑞、强生、诺华等大药企现金充裕,预计2022年初,将有5380亿美元的现金可用于并购,而中小市值医药公司经历了近一年的下跌之后,市值已经非常便宜,对于并购标的的预测,后续我们会撰写专门的文章。
3、生物医药SPAC公司:继续降温
得益于美联储的放水,SPAC公司无论在发行数量,还是募资金额上,连续两年刷新历史记录,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SPAC公司在2021年表现差强人意,今年降温是大概率事件:
(1)上市的SPAC公司数量较多,近百家已上市的SPAC公司需要寻求拟合并的生物医药标的,不仅让并购难度加大,而且会抬升并购价格;
(2)生物医药SPAC公司合并的标的,不仅在研究领域方面比较前沿,比如合成生物学、蛋白组学、仿生人体组织等,而且研究的阶段比较早期,而这些都是市场不好时,杀估值的重点对象;
(3)De-SPAC之后的生物医药公司股价表现一般,近半数公司的股价低于10美元,而且出现了Immunovant等旗帜性公司研发遇阻,股价暴跌的情形,不明朗的前景让投资人愈发谨慎。
SPAC的降温从去年年中已经开始出现,下半年,已经有不少投资人开始在合并投票时退出,形成了De-spac Squeeze现象(详见SPAC公司的新玩法:De-spac Squeeze),到了四季度时,一些Sponsor居然要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股份。随着联储收水的进度,今年SPAC行情依然是降温为主。
4、疫情股:难现往日行情
疫情概念股在近两年的表现,可谓是追逐热点投资的典型案例:
(1)疫情初期,炒作热点先是口罩等防护类和呼吸机等设备类标的,再过度到瑞德西韦、中和抗体等治疗药物类标的,以及诊断检测类标的;
(2)疫情中期,随着复工复产需求的上升,各种技术路线的疫苗类标的开始发力,成为疫情概念股的核心;而防护类、设备类、检测类公司则进入到业绩兑现的阶段,且受到大药企的影响,不少中小市值公司,股价开始回落,比如雅培推出检测产品的当日,几乎所有的检测类公司股价暴跌;
(3)疫苗问世以后,以mRNA疫苗为代表的辉瑞、莫德纳和BNTX成为疫苗板块的核心,在股价表现上,逐渐和强生、阿斯利康、NVAX等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股拉开差距,尤其是在加强针得到批准后,mRNA疫苗股的市值更是Price in了良好的预期前景;
(4)mRNA疫苗股疯长的势头很快被默克和辉瑞的COVID-19小分子药物浇灭,市场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分子药物概念股上,刚上市的Pardes Biosciences在一周之内涨幅近7成。
从疫情概念股的历程来看,特点非常鲜明:
(1)从疫情初期的全面跟风炒作,到炒作范围的不断缩小,最后集中在核心板块内的一两只标的上;
(2)从初期的蹭概念炒作,到后期的业绩兑现,每个板块蹭概念炒作的转折点是板块内大药企推出了有竞争力的产品;
今年疫情概念股的行情大概率不如去年,一线疫苗股的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预期,二线疫苗股仅剩下审批利好,而难有业绩利好,鉴于辉瑞的药物数据不错,留给其他小分子药物突破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5、加息预期之下:收入为王
当前的通胀问题,使得市场认为今年会进行多次加息,对于绝大多数既无营收,更无利润的生物医药公司而言,加息会让公司的估值承压。
对于一些药物销售收入较为稳定的公司而言,其表现好于无药物收入的前沿技术公司,不仅是500强的大药企,一些中小市值但营收不错的公司,比如BHVN、HZNP、VNDA、CPRX等,在2021年表现都不错。
如果联储收水提速的话,依然是大药企较为坚挺,尤其是以下两家:
(1)辉瑞:在COVID-19疫苗和药物方面赚的盆满钵满,未来一段时间的销售额有望继续攀升;
(2)礼来:在未来两年准备推出糖尿病和阿尔海默兹两大适应症药物,之前收购的LOXO公司,也让礼来在肿瘤领域有突出的机会;
6、中概医药股:回归行业常态
2021年,万春医药、康乃德生物等在美国上市的医药公司出现了因研发或审批遇阻的暴跌,同样在港股上的开拓药业也出现了暴跌,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的表现开始回归常态:
(1)百济神州、天境生物、再鼎医药等上市时间较早的医药公司,要么是中国创新药领域的翘楚,要么是某一类型或某个领域公司的代表,在股价表现上相对坚挺,随着上市的医药公司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创新药的后来者而言,难以复制百济等公司的走势,像未见暴雷的亘喜生物、天演药业等公司股价表现依然较差;
(2)暴跌多发生在公司核心药物出现问题,尤其是仅有一款处于研发后期药物的公司,一旦研发失败,往往出现雪崩式的下跌,比如近期暴跌的Allakos,股价在一天之内跌去9成。
创新药研发是低概率、高风险的投资,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A股和港股生物医药公司的表现将会逐渐回归行业常态。
从整体估值来看,目前中小市值的美股生物医药公司已经处于低估状态,不少公司的市值甚至低于公司账上的现金,对于中长期投资人而言,属于较为合适的投资机会。
2022年,对于生物医药投资人而言,微光已现,何惧远航。
$恒瑞医药(SH600276)$ $沃森生物(SZ300142)$ $复星医药(SH600196)$
西安一家公司的铣铇机,卖200多万,原先只有洋人在制,德国维特根卖5-600万,西安这边也造出来后,德国人现在卖300多万。 公司一名工程师说:洋人在文化上同情你,在工业上又打击你,只能自强。
$隆基股份(SH601012)$ $兆易创新(SH603986)$ $立讯精密(SZ002475)$
创新药研发是低概率、高风险的投资,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A股和港股生物医药公司的表现将会逐渐回归行业常态。
从整体估值来看,目前中小市值的美股生物医药公司已经处于低估状态,不少公司的市值甚至低于公司账上的现金,对于中长期投资人而言,属于较为合适的投资机会。
2022年,对于生物医药投资人而言,微光已现,何惧远航。$桂林三金(SZ002275)$ $海普瑞(SZ002399)$ $海普瑞(0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