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这次四季报陈金伟同样写了很多,我把自己关心地点总结了一下,还是建议大家去看原文。
1、去年业绩好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规模小,选股宽度足够大,也可以做交易,今年管理规模上百亿后,要加强对主流赛道的研究,增加看准的概率。
2、“简单题目已经做完,只剩下难题”,主流赛道龙头会有合理收益但仍难有超额收益,中小盘获取超额收益也越来越难。他举了三个例子来解释这种变化,我觉得是很生动的。
比如某科技行业,一家公司仅仅需要维持现在增长就可以,而另一家的投资机会 来自于新的技术路线,过去我们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技术路线是否能成功,但是我们完全无需做这个判断。
比如某周期行业,一家是成本曲线最左侧的龙头公司,另一家是成本曲线相对右侧的二线公 司,过去在景气周期到来时,我们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后者能否扛过行业低谷,但是我们完全无需做这个判断。
比如某消费行业,一家具有清晰的护城河,而另一家处在行业格局变化过程中,过去我们愿 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后者的竞争格局长期如何演绎,但是我们完全无需做这个判断。
三组例子中,前者是简单题,而后者是难题,过去大家都会选择去做简单题,但未来大家不得不去从困难题里找超额收益。
3、机会可能来自于市场有偏见的领域,比如地产链条、传媒、计算机、通信。
主流板块已经被定价的非常充分了,在一些有偏见的行业里反而存在很多机会。陈金伟提到了一个我很认同的结论,并用元宇宙来举了例子。
价值因子的回归从来不是以价值的名义进行。“元宇宙”这个看似不能马上兑现到当期业绩的主题,恰好串起了一系列长期具有不错增长,但是估值却一直下降的行业和公司,这些公司集中在传媒、计算机以及一些电子行业的细分领域,这些公司或许没有一流的商业模式,但是却一直默默成长不被关注。类似的行业还包括地产链条(包 括家居、家电、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中具有成长性的公司)。这些行业因为缺乏“宏大叙事”, 难以对当期业绩进行“线性外推”,因而长期被歧视。
价值回归的形式经常是比较无厘头的,一个10 倍市盈率同时还具有一定成长性的冷门行业或冷门公司涨到 15 倍市盈率,时常被认为是“题材炒 作”的结果,而一个100倍市盈率的热点行业或热点公司涨到 150 倍市盈率,又常常被认为是“价 值发现”的结果
4、看好新能源对于传统行业的需求重构
这个逻辑牟一凌已经讲了很多了,最近我发现很多基金经理也开始看多这个方向,从邓晓峰到萧楠,我甚至认为这是2022年的市场主线之一。
陈金伟是很谦逊的,在三季报里他说“建议投资者未来一段时间降低对我们选股策略超额收益(相较基准)的预期。”我已经把他列为自己必看季报的基金经理了,大家多点好看和点赞,明天再给大家推荐一份好看的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