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募集与投资,是否再而衰,三而竭?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1喜欢:9

前些日子我做了个2010年以来,历年新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统计图表。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2019年开始,公募基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快车道,以前行业内一年新募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不过几十只,此后的速度就是一年一两百只、两三百只了。

1.从新基金募集说起

公募基金年度募集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基金公司的投资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比如现在头部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数量,比2010年之前本公司的所有公募基金数量还多;另一方面反映了水大鱼大——国民财富的积累,理财投资配置需求的增长。

上个月的一项统计

尽管公募基金经理的数量多了,但仔细观察,我们仍能发现新基金在募集中存在“大干快上”,害怕不募集就要吃亏,“抢着吃饭”的心态与现象。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以往的基金经理若干年增发一只新基金,但现在的基金经理却存在一年发数个新基金,甚至此前个别的频率已接近一个季度发一个新基金。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见,有时前一个新基金刚募集还没建仓完毕,下一个新基金又开始募集了。

今天我并不想做一个批判此现象的键盘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能感受到买方与卖方江湖里的复杂。在利益面前,在生存发展面前,道德批判比较苍白,法规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才是长久之计。我还是愿意用善意去看待基金经理募集新基金,并不认为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是故意制造价值毁灭。

2.再而衰,三而竭的内涵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新基金募集、基金投资中的“再而衰,三而竭”现象,需注意,此现象是我的局部观察,以及身处当下的感想、表达。从全部的事实来说,并非所有基金经理募集的新基金都“再而衰,三而竭”。

募集点位不同,运作与持有时长不同,基金表现差异显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直观的表达就是基金经理在个人业绩出色或市场整体行情火热时,募集的第一个新基金持有至今往往业绩还不错,第二个相较第一个就差一些了,第三个募集的时机不佳,持有至今可能还是负收益或阶段性表现显著低于可比的指数与基准。

三个起点:很赚钱,赚了些钱,显著亏钱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可以这样理解,把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看作一个产品,2019年7月买入持有至今,取得的收益是“一鼓作气”的结果,2020年7月买入持有至今是“再而衰”的结果,2021年下半年买入持有至今是“三而竭”的结果。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可以用于描述基金被捧上神坛,此后超额收益滑坡,最终再到均值回归之后,变得“平平无奇”。

3.优秀过往业绩驱动新基金募集

从新基金的募集来看,新人基金经理往往要先管理一阵子老基金,做得业绩很出色了,形成了若干历史业绩的卖点,在互联网世界、媒体平台上有了话题度之后,此时募集新基金,往往容易获得较大的规模。

新老基金募集的间隔,对应了大段的超额收益区间

我们能明显地感知到,熊市募集基金好管理但募集的规模往往不大。牛市里,担任基金经理一两年的新星,也可能凭借过去一两年的出色成绩,一举募集近百亿的规模。

这样的新基金募集形式,很可能给基金经理以及新基金的运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星基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前面两三年可能基金的季度规模增长都比较温和,但等到曝光度、话题度、投资热度来了,某些时刻的单季度新增资金,就可能是过去季度温和增长的数倍。此时再募集新基金,真的就有些火上浇油的意味了。

大涨之后,基金单季度份额指数级突增,基金经理能无投研压力乎?

4.高估值与投研被透支

从基金以往的优秀业绩归因分析,选股持有与换股调仓都可能是绩优的原因。但对于选股持有,不怎么换股调仓的投资模式而言,第二次、第三次募集新基金,相当于让新资金更晚地、用更高的价格,配置了与老基金相同的股票。

举个例子,基金经理小明管理的老基金A,依靠茅台从400涨到1200而业绩出色。后来募集了新基金B,配置茅台的价格就变为了1300元,再募集新基金C,配置茅台的价格就变成了2000元。

长期持股型的基金,真的可以长持公司数年

同样是三个持仓相近的基金,投资老基金A的老投资者,持有时间长,哪怕经历了今年1年的不佳表现,基金投资依然获利颇丰。

买了新基金B的投资者也还行,虽然投资收益率不如A,但好歹还有明显的正收益。

最差的是买了新基金C的投资者,因为入场时间太晚,买入了很贵的股票资产,至今还是负收益。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回避换手率低,买入优质公司但不怎么换仓的基金不就行了吗。但仔细想一想,募集的新基金规模太大,对于调仓换股型的基金经理也依旧压力很大。

调仓换股型的基金,在最理想的模式下,可以配置现阶段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或风格股票,但现实中却基本无法做到。调仓换股,意味着基金经理得研究成熟一批新的股票。当基金经理管理的资金过于庞大时,一定时期内的投研成果就会被透支。

规模压力之下,基金的重仓股集中度下降

比如,基金经理小刚现阶段研究成熟了30家公司,匹配50亿的基金规模刚好合适。而此时若进行新基金的募集,再叠加老基金业绩出色,投资者申购意愿强烈,预计本季度还得再新增50亿规模的资金。

在百亿规模的压力之下,基金经理小刚原本研究成熟的30家公司就不够用了,被迫在短时间之内继续进行研究,要再发掘20家上市公司进行投资配置。我们都知道,在一批股票中,往往有最看好的,次看好的,捏着鼻子凑合买的,投研不太成熟买入需观察的……

如果资金规模足够小,配置最看好的,投研成熟度最高的即可,但如果基金规模增长过快,那就得去考虑次看好的品种了。即在投研上,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打折扣。

募集新基金也好,新明星基金的规模成倍增长也好,都可能给基金管理带来挑战。基金规模可以成倍增长,但基金经理及团队用于投研的时间和强度,不可能成倍增长,因为人有身体和精力的极限,一日的努力可以从8小时增加到12小时,但不能指望继续增加强度。

5.理解与识别基金的业绩变化周期

当低换手,长期配置的股票被买到高价、高估,且行业景气、经济周期发生变化时,过去用这种方式获取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就会业绩变脸。

当基金经理及其团队的投研出现一定的透支时,来不及调仓更换的股票、相对粗糙投研买入的股票,暂时的表现就可能不复往昔“画线派”的神勇。

调仓更换的股票暂时需要潜伏以等待价值发现,收获一轮之后,为下一轮播下的种子需要耐心呵护、培育。长期持有的高估值股票,跌落下来需要经历估值的消化、行业景气度的改善、公司净利润的恢复,以再次凝聚投资共识……基金经理有业绩的平淡期,有季度上的业绩起伏,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公募基金在行业配置上,在投资方法论上都具有β+α的属性。当基金经理能力圈之内的行业、公司集体高估了,景气度滑落了,β与所谓市场行情主线不再一致时,基金的业绩也就暂时落后了。同理,一个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并不是时刻有效,短期的无效对应着基金很平淡的业绩表现。

在基金超额收益很大,最高光的时刻,想一股脑冲进去,还请考虑一下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基金伴有严格的限购时。

在基金的业绩表现已经糟糕许久了,多想一想当前是否孕育着从“三而竭”到“一鼓作气”的新周期变化。

能识别周期轮动配置最好,长持取平均也行

当想把某种投资策略、风格奉为“永远滴神”的时候,是否想一想当前十分困难,有望在未来形成一定对冲效应的策略代表基金。

完整地经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等来下一个周期,也没什么。最糟糕的模式是“三而竭”的起点开始买基金,“三而竭”最黑暗的时候选择割肉离场……公募基金整体统计上赚钱,但基金投资者不太赚钱的现象,多是因为上述模式的反复重演。

@雪球基金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雪球资管2022-04-07 16:30

公募基金里,“大”公司的新经理,“小”公司的老经理(刚刚公转私的大佬),都可以适当关注下。大公司考核严,能筛出来的新经理一般都有一些过人之处,小公司更看重个人成熟的投资能力。

随风凭借力2022-04-07 16:07

没有两三年业绩的基金不敢买

书剑笑傲2022-04-07 14:55

您可以多关注基金整体而非局部,把偏股型基金指数当做一个产品,当做一个可预期实现的投资收益目标,围绕这个长期目标去配置,角度变了,看待基金的态度就容易变化。此外,基金有全市场选股,相对均衡风格的,还有行业主题的,管家式与工具式基金,也不是一类东西。

熙娃的后勤部长2022-04-07 14:41

我只投资过两次基金,两次都看到在行业涨到风险巨大的时候还发行高位接盘的新基,不免对基金的投资和蠃利模式产生怀疑!如果基金要长持还是要关注持仓的变化和价位,炒基也不省心呢!

书剑笑傲2022-04-07 14:32

得看基金投资风格,基金经理的理念。主动基金是β+α,当布局的β在时,规模的影响就不大。比如,2021年新能源基金百亿规模的业绩也同样出色。反之,当正向β不在了,基金经理的理念相对固定,即便只有并不大的资金规模,基金经理也不会调仓。而中小盘策略、高换手率特征都对规模的要求稍高一些。

A股市场在扩容,证券的市值在变化,合理的规模也稍有变化。从尽可能全市场买入证券的视角看,还是尽量不超百亿为好。但是,公募基金选择规模不是第一性的,基金经理的风格稳定,可靠,可重复可持续是更重要的。

书剑笑傲2022-04-07 14:29

赛道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我们理想中的基金经理似乎是全知全能,各个领域都能投资的,但公募基金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专才”而非“博士”。所以,部分主动权益基金更似某个领域的相对固定化配置。

熙娃的后勤部长2022-04-07 13:04

我就想知道赛道基们换股调仓没?换去哪了?

Maycc2022-04-07 12:50

老哥你认为基金规模影响大吗? 超过多少就不能买了呢?

雪球创作者中心2022-04-07 10:51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3.00,也推荐给你。

书剑笑傲2022-04-07 09:15

短期超额收益太多,有的朋友看到风险,有的朋友看到博弈机遇。最终的选择,还是看个人的体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