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产飙升!少数派周良涨前预判:1.5万亿让利对银行利润影响不大,房地产比很多成长性行业确定性高得多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3

 

“很多人认为整个银行业一年的净利润大约是1.8万亿元,国家要银行让1.5万亿,一下子把银行的一年的净利润给让掉了,对银行今年收益一定是影响非常巨大。这是大家过于担心了,银行让利让的不是银行净利润,而是贷款利息。”

 

“很多人凭直觉认为热门的股票,因为关注的人多,波动比较大,涨幅比较大,所以要去买热门股票才能够赚钱,才能把收益不断的积累起来。但直觉感受往往是错误的。”

 

“假设每一年都去买这些热门基金,平均的年化收益率就是百分之三点几。如果买那些市场上销量最大的,规模最大的基金,我们做过回测,过去10年时间,同样年均收益也只有百分之三点几。”

 

“有人说年化15%收益看似不太高,可能我做一波就赚了百分之几十了。但是,在过去10年里面能做到年化收益15%的基金经理是百里挑一,甚至不到1%。”

 

真正让你能够赚到钱的,能够让你把收益积累起来的,往往都是大多数人不看好、大多数人看不上的投资机会。

 

“现在主流房企才5倍左右的市盈率。也就是说一个房地产公司一年可以赚一块钱的话,它的股票只有5块钱。而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每年都在增长,今年还会增长的。我们觉得这种行业的确定性要比很多的成长性行业要高得多。”

 

“(房地产行业)它有一定成长性,虽然整体行业成长性比较小,而且行业里面在发生向龙头聚集的过程,所以龙头房企的成长会更好。现在只卖你5倍市盈率,它就是一个潜在风险很小,而潜在的收益很高的选择。”

 

“很多人对保险公司担心是过度的,目前保险公司的估值也是隐含了大家这种悲观印象,它潜在下跌空间很小,收益其实很可观。保险它不仅是价值股,它也是个成长股。”

 

“我们要把投资决策放在那些我们可以判断的地方,既然我们已经判断出精选大蓝筹,参与网下打新的策略收益风险比是极高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住。”

 

以上是百亿私募、少数派投资掌门人周良在6月30日夏季策略会上的观点。

 


少数派投资是聪明投资者严选私募之一,在过去近4年时间,其策略一直是精选大蓝筹,同时积极参与网下打新,取得了不错业绩。

 

不过周良在多个场合也反复提及,虽然自己持有大蓝筹,但并不是大家认为上的价值投资,而是因为这些方向的风险收益比更高。

 

今年以来市场表现分化,结构性行情明显,科技、医药广受追捧,在其看来,相关板块背后隐含的潜在风险已经较高,反而大蓝筹的风险收益比相较于半年甚至一年之前更高了。

 

事实上,就在这场策略会后的这几天,医药等热门股开始出现了调整,而地产、券商、银行等开始了轮番涨停的飙升表演。    

 

此次策略会,周良从少数派独特的投资理念出发,分析了大多数人在投资中容易出现的两个认知误区,并重点分析了银行、地产、保险三个行业,认为主流观点过度悲观,此外,也坦诚回答了投资者的提问。

 

聪明投资者经授权整理了部分策略会内容,分享给大家。

 

周良主讲环节


 

买热门股票和基金短期来看有可能赚到钱

但无法积累长期收益

 

我们的策略叫做精选大蓝筹,积极参与网下打新。从2016年的下半年开始一直这样的,已经过去了将近4年时间了。

 

但是今年大蓝筹走的比较弱,反而是一些中小创的股票,一些热点板块,今年涨的比较强。那么在目前的这种大小盘风格分化的情况之下,我们策略要变化吗?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是一直在思考的。也有一些渠道和客户也会跟我们来讨论这个话题,所以我把它作为今天的主题。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一定会心生疑虑,大蓝筹策略是不是要变化?要不要去买那些今年表现的比较好的中小创的股票,或者是一些热点的版块,例如是医药类的,芯片类的、半导体的、电子类的股票等等。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我想先问大家,如果去买这些热门的股票,能够把长期盈利不断的积累起来吗?

 

很多人凭直觉认为热门的股票,因为关注的人多,波动比较大,涨幅比较大,所以要去买热门股票才能够赚钱,才能把收益不断的积累起来。 

 

但直觉感受往往是错误的。

 

我们专门做了一个研究,假设我每个月都去买市场上换手率最高,涨幅最大的10%的股票,看看我这样一个策略,从长期来看能不能把收益不断的积累起来。我们发现这买热门股票的策略,在过去10年里面不仅没有赚钱,反而是大幅亏损了90%。

 

所以去买热门的股票,从短期来看有可能赚到钱,但是用这个策略是无法把收益积累起来的。

 

基金是专家理财,每年都有涨了百分之几十,甚至是翻番的基金。

 

那么买那些热门的基金能长期积累收益吗?

 

我们也做了同样的一个研究。假设每一年都去买这些热门基金,平均的年化收益率就是百分之三点几,我相信(这个收益)是不能让很多投资者满意的。

 

如果买那些市场上销量最大的,规模最大的基金行不行?

 

我们也去做过回测,过去10年时间,同样年均收益也只百分之三点几。

 

所以从长期来看,无论是买热门的股票,还是买热门的基金,都是无法积累收益的。 


 

过去十年能做到年化收益15%的基金经理

百里挑一,甚至不到1%


我6月下旬给投资者的信中写过一句话叫:一时盈利者众,长期盈利者寡。

 

股票市场上一时赚到钱的人很多,很多人都赚了百分之几十,甚至于翻番,但是能够长期地把盈利积累起来的人很少。

 

在过去10年时间,能够做到年化收益15%的基金经理有多少?

 

有人说年化15%收益看似不太高,可能我做一波就赚了百分之几十了。但是,在过去10年里面能做到年化收益15%的基金经理是百里挑一,甚至不到1%。

 

所以,一时盈利的人很多,长期盈利还是不容易。


 

投资认知误区之一:眼见为实

寻找高潜在盈利、低潜在风险的机会才能积累长期收益

 

为什么要把收益长期积累起来这么难?这跟人类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些认知误区是有关系的。

 

第一个误区叫做眼见为实的偏差。

 

什么叫眼见为实?

 

我们做的每一笔投资都有潜在的收益和潜在的风险,(但是)当我们在赚钱的时候,因为潜在损失或者潜在风险没有暴露出来,大家眼里看到的只是收益,没有看到风险。

 

举个例子,比如说乐视网,现在乐视网要退市了,股价每股只有三毛几分钱。但是2015年当乐视网还很火热的时候,当很多人在乐视网股票上赚钱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没想到乐视网会跌到只剩3毛9分钱。

 

绝大多数的人在股票投资赚钱的时候,都低估了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在投资当中一个很大的认知偏差。

 

正是因为我们低估了潜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影响了长期收益的积累。所以在投资的时候,不能只是看到盈利,不能低估潜在风险。

 

我们追求的不是单纯涨幅最大的股票,我们要追求的是收益风险比好的投资方向,也就是潜在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潜在风险,只有这样,长期来看你才能把收益不断积累起来。

 


投资认知误区之二:短期偏差

投资要克服即时享受,着眼于长期

 

还有一个偏差叫做短期的偏差。

 

人类大脑考虑的往往都是一些眼前的事情、短时间的事情。这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的进化所带来的。

 

人类社会进步得很快,股票市场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人类的大脑进化没有这么快。

 

我们大脑运行的运行模式跟1万年以前的原始人大脑运行的模式是差不多的。每一个原始人要去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每天都要吃饱肚子要生存下来,所以人类的大脑很偏好即时享受,没有得到满足大脑就会很难受。

 

在投资上也是,特别看重短期快速盈利,比如看别人这个季度赚钱了,我这个季度没赚钱,这个时候大脑就很难受。

 

但是,这恰恰是我们在投资上要克服的一个偏差,因为做投资着眼的不是某个季度,而是3年、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要把收益不断积累起来。 

 

我们少数派投资一直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投资行为,来解释这个市场,找到一些赚钱机会。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个季度甚至于某一年要赚钱,我们追求的是要长期的把收益给积累起来。我们看了太多明星的基金经理像一颗流星,我们不想做流星,我们想做恒星。

 

这种这些决策的偏差,认识的误区,其实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为我们要避免我们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人多的地方不容易赚钱

银行、地产、保险是我们的投资方向

 

我们跟市场上的大多数的投资者,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完全不一样。我们取了个名字叫少数派,关键在于我们的投资理念跟大多数人是不一样。

 

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当主流观点犯错了,股票市场定价定错了,这个时候市场是无效的,我们就有机可乘,这是我们的超额收益来源。

 

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去发现多数人认识、判断和情绪的误区。 

 

很多客户和渠道担心,你持有的这些银行,地产,保险行业今年走得都很弱,为什么还要买它们?

 

但这恰恰是我们的投资方向。

 

人多的地方不容易赚钱,因为预期已经涨得很高了,大家对于它的潜在风险往往都是低估的,这是眼见为实的偏差。

 

所以我们要买的从来都不买市场热点,往往是大多数人都不太看好,大多数人是有分歧的行业,同时我们能通过研究证明出大多数人过于担心了,过于悲观了,这个时候股价往往是很低的,它潜在的盈利空间就出现了。

 

真正让你能够赚到钱的,能够让你把收益积累起来的,往往都是大多数人不看好、大多数人看不上的投资机会。

 


市场对银行股认知存在三大误区

银行今年净利润可能是零增长,但不是零利润

 

银行股现在的价格很便宜了。以工商银行为例,现在只有0.7倍市净率,意思是企业净资产是一块钱的话,现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只有7毛钱。

 

工商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是13%,也就是1块钱净资产一年下来能赚1毛3分钱。

 

所以,你花7毛钱去买了一块钱的净资产,每年下来还能够再增加1毛3分钱,投资一年持有下来,收益接近20%。

 

但是很多人说,虽然它很便宜,但是不是价值陷阱?会不会永远也涨不起来?股价会不会越来越低?

 

主流观点的担心主要是三个地方。

 

第一个担忧是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好。虽然公布出来的不良率不太高,但是其实资产水分很大,认为真实的不良率远远高出了公布出来的不良率。

 

第二个担心说银行是垄断行业,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让银行今年要让利1.5万亿元,银行的利润大部分就被让利给让掉了,这对银行有很大影响。

 

第三个担心说今年疫情影响比较厉害,特别是对很多中小企业的影响很厉害,中小企业贷款都要还不上,贷款要延期了会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爆发。

 

我们研究发现主流观点过于悲观,这三个利空对于银行的盈利来讲影响都不太大。

 

为什么这么说?

 

先讲主流观点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

 

很多人认为银行真实不良率很高,只是被隐藏了起来,没有公布出来,所以我们对此做了研究。如果说对不良资产的认定有一些主观判断在里面,逾期贷款其实是很客观的一个指标,因为只要贷款到期了还不上就变成逾期了。

 

我们去对比了一些大银行的逾期率和它的不良率,发现其实差异不太大。如果把所有的逾期贷款都算成不良,会发现它跟不良贷款的差异也不太大。

 

而且我们观察了过去几年不良周期的变化,其实银行不良资产爆发最多的时候不是这一两年,而是2017年。最近几年在逐步解决以往的一些不良的问题。所以,不良周期演变其实是越变越好了,而不是越变越糟了。

 

研究下来发现那些大银行,包括四大银行、大的股份制银行,我们认为它的资产质量没有问题,公布出来不良率和真实不良率没有什么差异。 

 

第二个担心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银行让利1.5万亿元。

 

很多人认为整个银行业一年的净利润大约是1.8万亿元,国家要银行让1.5万亿,一下子把银行的一年的净利润给让掉了,对银行今年收益一定是影响非常巨大。这是大家过于担心了,银行让利让的不是银行净利润,而是贷款利息。

 

银行一方面有贷款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有储户的存款成本。贷款的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以后才是他的利润。

 

银行现在一年贷款的利息收入有8万亿元,扣除了利息支出和各种开销以后净利润是1.8万亿。而我们说让利,让的是贷款的利息,是从8万亿里面去算,而不是从银行1.8万亿净利润里面算,这是两个概念。所以这个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另外一方面贷款利息让利的同时,银行资金成本也在降低。大家看今年的利率其实在不断降低,无论是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一些预期收益率的产品,收益都在不断降低。银行通过资金成本的降低,通过这些存款利率降低也抵消了相当大的影响。

 

所以其实(让利1.5万亿)对银行的净利润的影响不太大。今年全年下来,其实银行的净利润基本是零增长。它叫零增长,不是零利润,今年可能还会有1.8万亿左右的净利润,跟去年是持平的。

 

第三个担心是疫情影响中小企,导致到款需要延期偿还。

 

其实能够拿到银行贷款是不容易的,大部分银行贷款需要有担保、要有质押品才能够拿到,哪怕企业亏损了,你的贷款依然是要还的。

 

从我们拿到的一些数据来讲,大约5%左右的中小企业需要贷款延期偿还。但是我们觉得,对银行的整体经营来讲,影响是很小的,只不过是延期偿还而已,不是完全的坏账。而且只是发生在中小企业比较多,对银行整体来讲,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

 

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对银行股的这三大担心,其实都是过于悲观。但当前的股价,恰恰已经包含了大多数人的悲观预期,价格变得非常便宜。

 

当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的时候,当大多数人都忽视的时候,这才是真正好的赚钱机会,大家一定要清楚。


 

房地产要比很多成长性行业的确定性高得多

龙头房企的成长会更好

 

房地产是我们长期持有的一个行业,股票也很便宜,现在主流房企才5倍左右的市盈率。

 

也就是说,一个房地产公司一年可以赚一块钱的话,它的股票只有5块钱。而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每年都在增长,像保利地产,去年净利润增长了40%,今年还会增长的。今年我们觉得它还能增长20%,现在却只有5倍的市盈率。

 

我们觉得这种行业的确定性要比很多的成长性行业要高得多,但是多数人对房地产行业有两大担心。

 

一是房住不炒,房价一直在受政府调控。

 

很多人把房价受调控,等同于这个行业赚不到钱,等同于这些股票赚不到钱,其实这是两码事。调控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这个行业受调控5年了,但是过去5年时间里面,房地产股票已经让我们赚了很多的钱。 

 

第二个担心住房需求要下降。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过去几年房屋的销售金额、新开工的房屋数据每年都在增长。今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可能不增长,房屋的销售金额和新开工面积可能是在零增长附近。但住房需求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面还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城市化率还会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还会不断提高。

 

过去的20年时间里,正是因为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在不断提高,带来了住房的需求,在未来10 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面,我们认为这个需求依然是存在的。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来讲,大约60%是常住人口,43%户籍人口,这样一个城市化率水平算高还是算低?

 

可以跟发达国家去比一比。

 

像日本、韩国都是接近90%的城市化率,欧美都是80%几的城市化率,中国现在用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来算的话也只是60%。未来20年里还会不断增强,从60%提高到接近80%这种程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有一个是改善性需求。 

 

住建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说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很多人都说39平方米已经高了,跟发达国家已经差不多了,所以改善型需求就没有了。

 

但我们要把这个研究给做深做透。 

 

住建部的统计样本里面,大多是以城市的户籍人口为主,而我们说,最需要住房的恰恰是很多非户籍人口,他们是新的城市人口,是需要去买房的,需要去改善的,这部分在住建部的样本里面很少

 

另外,中国统计的是建筑面积,国外统计的是套内居住面积,这里面又20%的高估,我们测算下来,人均住房面积其实才25个平方米左右,这里面还有14个平方米可以提高。每年提高一个平方米,那就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均39平方米(的水平)。

 

所以城市化率的提高加再加上人均居住面积的提升会带来需求。这种需求在未来10年里面都会继续存在,甚至于更长时间,所以这个行业它没有问题的。

 

同时,这个行业还在不断向龙头聚集。

 

龙头企业有品牌的优势,有融资的低成本优势,有拿地优势,有产品力优势。同样一块地,一个龙头房企做的和一个小的房产公司做的会有差异,大家会选择龙头企业,导致了这个行业在不断向龙头聚集。

 

房地产行业)它有一定成长性,虽然整体行业成长性比较小,而且行业里面在发生向龙头聚集的过程,所以龙头房企的成长会更好。现在只卖你5倍市盈率,它就是一个潜在风险很小,而潜在的收益很高的选择。

 

很多人对这个行业有分歧,看不上这个行业,但这恰恰是我们很喜欢的,我们认为收益风险很高的一个方向。


 

很多人对保险公司担心是过度的

保险不仅是价值股,也是成长股

 

保险行业也是我们持股比较多的,对保险行业的分析,专业性要更强一些。

 

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现在,但是它的费用支出可能是明年或者若干年后,收入和支出发生在不同的年份,那么,怎样给保险公司估值? 

 

保险公司会根据保单来算它每年的收入和支出。

 

因为保单签下来以后,每年要交多少钱、若干年以后每年要领多少钱,都是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保单去预测它每年的收入和现金支出,把未来每一年所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都用一个贴现率折现到今年,这就是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

 

这里面还涉及一点,因为很多钱是现在收入的,现在不支出,要到10年,20年以后才有支出,保险公司会拿这个钱去做投资,投资收入高低会很大地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 

 

我们做估值的时候,会假设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是5%,它现在拿着的钱每年可以赚5%的投资收益。

 

因为保险公司绝大多数的钱投资的是债券类资产,很多人担心随着整体市场利率下降,保险公司长期来看,不能维持住5%的投资收益。现在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低于3%,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怎么能够到5%呢?

 

投资收益不到5%,利润就会受影响,所以估值就会降下来,就不能给保险公司目前这样一个估值。这是很多投资者对保险行业的一个担心。

 

我们也对此做了研究。

 

我们去研究很多经历过长期利率下降的国家,它们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会在什么水平。比如说欧洲、日本,现在都已经进入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美国也是低利率的环境。

 

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的)保险公司,长期投资收益率一般来说能够比它们国家长期国债投资收益率高两个百分点左右。

 

为什么能够高两个百分点左右?

 

因为保险公司除了债券投资以外,还有股票的投资、长期的股权投资、收租金的物业投资等等,它们通过这些投资提高了收益率。所以,哪怕是在目前中国国债收益率已经在3%左右的情况之下,保险公司依然能够维持5%的长期投资收益率。

 

而且,刚才提到保险公司的估值是等于未来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贴现,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贴现率用多高?贴现率用的越高,现值就会越小,现在我们用的贴现率是9.5%。

 

其实中国比全球很多其他国家对保险公司估值使用的贴现率要高得多。

 

为什么?因为中国以前经济发展增速很快,所以风险贴现率用的很高,但是,随着市场利率降低,随着风险收益率降低,风险贴现率也应该下降。

 

现在我们用的是9.5%,可能10年以后用的是8%,贴现率的下降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现值,能够抵消长期投资收益的下降,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人没有考虑到。

 

所以我们说很多人对保险公司担心是过度的,目前保险公司的估值也是隐含了大家这种悲观印象,它潜在下跌空间很小,收益其实很可观。

 

我觉得保险也是个成长型行业。

 

中国的保险的渗透率,人均保费支出跟发达国家去比才只有几分之一,所以这个行业依然是成长的行业。

 

虽然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保险代理人不能去拜访客户了,使得保费增速在减缓,但这是个暂时的现象,随着疫情过去,它会恢复增长。

 

保险股它不仅是价值股,它也是个成长股。 


 

精选大蓝筹并参与网下打新

这个策略相比之前机会更好


去年科创板的打新给我们带来了10个百分点收益,今年依然是个大年,我们觉得全年收益会在7%的话,这几乎是一个无风险的收益。

 

8月份深圳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会落地的,去年是搞了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带来了很高的收益,今年要搞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了,它会提高深圳的打新收益,所以很有可能8月份以后打新收益还有提高的可能性。

 

虽然市场环境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只要我们能找到多数人的误区,找到这些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从长期积累绝对收益来讲,我们依然是充满信心的。

 

而且我们也觉得对精选大蓝筹,参与网下打新策略现在的投资机会其实比半年、1年以前要更好,这一点供大家所参考。

 

谢谢大家!

 

部分问答


 

不会因为压力改变策略

投资决策要放在可以判断的地方

 

问:今年投资策略会变化吗?如果一直不涨,还会坚持吗?

 

周良:当然要坚持。

 

我们说市场每一年的涨跌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投资决策依据寄托在这些随机性和偶然性里面。

 

我们要把投资决策放在那些我们可以判断的地方,既然我们已经判断出精选大蓝筹,参与网下打新的策略收益风险比是极高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住。

 

我们在乎的不是某个季度或者某一年要赚钱,而是能不能把财富长期积累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我再讲一个数据,招商银行公布了它客户持有资产数据,结果发现2%的客户持有了80%的资产。以前人家说是二八效应,2成客户可能占有8成资产。现在是2%的客户占有了80%资产,财富的分布是非常聚集的。

 

对大多数人来讲,要把财富积累起来是非常的不容易。 大家反思一下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大多数人会有这些决策的偏差,比如眼见为实的偏差,低估了风险;比如短期的偏差,在意短期盈利目标,忘记了理财的长期目的是什么。

 

我们只有克服这些误区和偏差,才有可能在股票市场上把财富积累起来。

 

问:创业板注册制推行前后,对少数派打新有什么区别?

 

周良:目前我们做的都是上海市场的打新,因为上海打新的收益率是远远高于深圳的市场的。

 

但是在创业板也注册是改革以后,我们觉得深圳的收益率也会提高,所以我们也在观察。

 

如果收益足够高了,有吸引力了,我们也会去同时参与深圳的创业板的发行。

 

问:对今年的基金业绩和排名有没有压力?

 

周良:一定是有压力的。

 

其实我们做基金经理,投资的是客户的钱,虽然我自己的钱也投资自己的基金,但是我们管理的大部分是客户的钱。

 

我自己做股票如果亏钱了,不要告诉别人就行了,但我们做一个基金产品,每个星期净值都在对外公布,行业里面有排名,有媒体报道,一定会压力很大。

 

但是,不能说被压力所改变,不能因为压力很大,改变我们公司的理念和方法。

 

比如2015年客户打电话给我,说自己买一个创业板都涨停板了,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改变我的策略,也去买了创业板的话,才是我的失败。

 

恰恰因为我们在做产品很多年,因此有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得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不会因为压力影响到理性的判断,我们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克服这种压力,克服压力对情绪的影响。


 

不能忽视部分医药、科技股的潜在风险

美股科技股可能存在一定泡沫


问:对当下火爆的消费,医药科创类行业板块怎么看?

 

周良:我们投资的行业里面有白酒,也属于消费,今年表现也不错。我们不是要去排斥一些消费的股票,而是选择我们能找到多数人误区的方向。 

 

多数人对白酒的误区在哪里呢?

 

大家都说贵州茅台好啊,大家都以为贵州茅台是不是已经被公募基金买了很多了,结果我们统计下来发现不是的,公募基金这么看好贵州茅台,其实贵州茅台在公募基金持仓比例里面,它只是一个标准配置比例而已,都没有超配。所以我们是要从这些多数人的误区里面去找投资机会。

 

医药和科创类的行业板块,这里面有些个股差异,但是从整体来讲,我们认为它的预期太高了。

 

虽然一时看,这些东西是在盈利在赚钱,但是隐含的预期很高,所以我们认为它潜在的风险很大,大家低估它风险的可能性高。但是长期来看,潜在的风险一定会体现出来。

 

问:美国的大牛很多都是科技类股票,你会投资科技类股票吗?

 

周良:的确是这样,美国现在涨幅很高的股票很多都是一些超大型的科技股。

 

但是,这里面要看两点。

 

一是这些科技股是幸存下来的。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等,但其实在过去20年时间里面,美国市场有很多科技股都被淘汰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那些成长起来、幸存下来的科技股,它们确实涨了很多。

 

另外,美国目前阶段这些科技股的估值,我觉得蕴含了很高的预期,隐含很高的潜在风险。我们不能看到它目前价格高就说还是值得投资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样一个高点时刻对于美国市场来说可能已经又临近了。

 

所以,不能简单看目前股价涨了很多,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