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贪婪与恐惧之外

发布于: 雪球转发:62回复:56喜欢:101

文/CxEric

All man's miseries derive from not being able to sit quietly in a room alone.

——Blaise Pascal

“人所有的痛苦都源自他不能独自安静地坐在一个屋子里。”

——布莱士·帕斯卡


1

股市里最宝贵的情绪,不是乐观,不是悲观;甚至不是他人贪婪我恐惧,不是他人恐惧我贪婪——而是始终平和的心态。

平和、平静,这在股市里似乎是一种高度稀缺的心境。

人们总是在极端情绪里反复横跳,一会开心得不了的,一会难过得不行。

如此一惊一乍,像极了一些自媒体的标题。

然而,事情往往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好,也经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群体情绪对现实的感知能力——经常差得超乎我们想象。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事情,始终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和节奏在走罢了。

就让事情自然地发生,就让事情自然地演变。

人就那么平静地看着,看着市场的变化,看着人们的起伏,甚至看着自己内心的波动。

就让一切安静,让你的心镜照映出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

而非一个被情绪滤镜渲染后的世界。

世界,在你的贪婪与恐惧之外。


2

很多人信奉巴菲特那句,“他人恐惧我贪婪,他人贪婪我恐惧”。

每当他们很坚定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会纳闷:你要如何确定你不是那个“他”,又或者不是那个“人”?

如果你跟别人阅读一样的信息,运用同样的方法,做着相同的事情,感受着相似的股价激励,你很自然就会类似的心理反应——你怎么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操作?

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说,除非一个人有不同的心理机制,有不同的激励环境,有不同的思维模式,阅读读着不同的信息,做着不同的事情

——不然就必须默认,他就是那个“他”,他就是那个“人”:他就是那个“他人”。

举例而言。如果股价大跌会影响一个人的升职、奖金、名誉、地位,甚至会害他丢失工作,他却说自己不在乎股价涨跌——我是很难相信的,不管怎么说我都很难相信。

因为,人很难对抗激励的力量。

毕竟,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生物就是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不要对自身的心理独特性有过高估计。

因而,在应对“股价下跌恐惧症”这个问题上,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

就像人类的其他复杂问题一样——答案或许很简洁,但解决方案很少普遍适用。


3

“他人恐惧我贪婪,他人贪婪我恐惧”——很多人对此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利用市场的情绪赚钱”。

但这个策略的前提是:

你没有恐惧,你不能被恐惧压垮;

你没有贪婪,你不能被贪婪遮蔽眼睛。

一个双眼布满恐惧的人,要如何利用他人的恐惧?

一个双眼塞满贪婪的人,要如何利用他人的贪婪?

泥菩萨无法过江。

自顾不暇的人,谈不上什么逆向。

同时,一个过于想利用他人情绪赚钱,必定要时刻观察着市场的情绪变化。

可是:

如果你一直盯着情绪的深渊,深渊不也在正凝视着你吗?

不要被深渊吞噬。


4

在大跌的时间里,想要追求“他人恐惧我贪婪”——这或许没有错,但至少你要先确保:你不会被他人的恐惧所杀死。

如果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但你随时会被别人的恐惧杀死——那这句话对你来说,终归是一句空话罢了。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被他人的恐惧杀死?

借钱炒股是一个常见情景。

【满仓满融是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原则的突破。

在满仓满融后,决定账户生存或死亡的决定权,已从公司基本面移到了“市场先生”手里。你完全可能在估值正确、公司正常的情况下,依旧被市场先生无情消灭。

如此,“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在不知觉间,就变成了“买股票就是买市场先生。”】

——C4Cire,《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

因而,我无法认同借钱炒股的做法,这实际上是给市场先生一个杀死你的机会——即便那你一切都对,但你依然会死于群体的极端情绪。

在投资这个游戏里,活下去是终极要义。

最低程度,不要死于别人的错误,不要死于别人的恐惧。


5

股民总是在极端情绪里反复横跳。

今天大跌,熊来了,好害怕;

明天大涨,牛回归,好开心。

我深刻怀疑这不利于股民健康。

【大部分人炒股的精力消耗,主要用于平复短期股价波动带来的情绪冲击。

炒股累、难、苦,即来源于此。

不断遭受短期股价的情绪冲击,不断消耗巨大能量去平衡情绪。

下跌是一种情绪冲击,上涨也是一种情绪冲击。

盈亏看着不同,但都在消耗人的精神能量。】

——C4Cire,《随想七则:炒股的短期情绪波动是一剂慢性毒药》

至少,这很不利于股民的“视力”——惊惧、狂喜的人都很难看清问题。

在现实中,如果有人的情绪是一天大喜、一天大惊,我们大概会很担心他的身心健康,但在股市里,这样的悲喜反转剧却无限次上演。

——他们的情绪保质期如此之短,以至于眼泪和笑容看着都不太真实。

这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爱TA的时候想让TA生;憎恶的时候恨不得让TA死;既要TA生,又要TA死,这就是“惑”。

确实,你既要他生,又要他死,上帝也很难办的。


6

看自媒体炒股,是一个糟糕的主意。

曾有人说,不要相信歌词里的鬼话,作词人为了押韵,什么词都能编出来。

同样地,不要看自媒体的标题炒股,他们为了骗你点击,什么字眼都敢用——只要不被删帖。

不论什么时候,媒体都很难超脱群体情绪,尤其是当阅读量成为KPI的时候。

在市场进入极端状态后,媒体更容易变成情绪放大器。

毕竟,牛市喊熊,没有点击率;熊市喊牛,你怕是要被揍。


7

我曾说,投资者对于股价下跌的恐惧,其实是一个多学科的复杂问题,因而不是单纯的金融学/投资学可以解释或解决。

一个常见的状况是,很多(如果不是全部)股民都曾被“脑袋里的声音”折磨:

涨的时候,那个声音说,“为什么不买,踏空了吧,你这个蠢货”;

跌的时候,那个声音说,“早就叫你卖掉,就是不听,笨死了”。

好嘛,如果大涨前你买了呢?

那个声音会说,“为什么不多买一点?蠢货!”

好嘛,如果大跌前你卖了呢?

那个声音会说,“为什么不全抛了?笨蛋!”

但真正严重的情景,往往是在大跌后的夜里,那个声音会比平日更为喧闹,像是化身千百人,围着你同时念叨:

“笨蛋”;

“蠢货”

“完蛋了”

“你怎么那么没用”

“谁一定会离你而去”

“没有人会再爱你了”

“你一点价值都没有”

——字字如刃,句句诛心,哪里有伤就专捅哪里。

于是,你的脑袋嗡嗡作响,你的心悬空无法落地,你的夜晚变得惊悚不安。

即便此刻有流星划破天际,你瞳孔里也只倒映出K线的自由落体。

糟糕的夜晚。

谁能让那个声音闭嘴?

金融学做不到,投资学做不到,巴菲特也不行,玉皇大帝也没用。

你可以。


8

“脑袋里的声音”——TA是谁?

不知道,但TA一直住在我们的脑袋里,就像我们的室友一般,对我们的一切事物、一切行为都爱评头论足:这个好,那个不好;这是好人,那个是坏人。

TA还热衷于预测,每天给你提供若干建议:

““他没给你电话,他肯定是讨厌你”;

“搞砸了这个事情,你一定会众叛亲离”;

“如果月薪有X万元,大家就会更加爱你”;

“如果炒股亏了钱,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毫无价值”。

问题是,这位室友的建议通常不靠谱,TA对未来的预测更是错得一塌糊涂。

谁没给你电话,因为他正在忙罢了;

即便你搞砸了这件事情,依然有人继续爱着你;

就算你月薪有了X万元,大家也是一样的爱你,并不会“更”。

如果你炒股亏了钱,你也依然是你而已。

这位室友的想法如此糟糕,我们却依然放任TA整天念叨,任何事情都第一时间听TA的想法。

当我们状态好的时候,还可以跟这位室友打个商量,让他小声一些、或者闭嘴一会;

但在我们状态不好、遭遇艰难时刻的时候,这位室友就变得尤其激动、焦躁,口出恶语。

有人说,那个声音就是我们自己——这样说来,捅我们最狠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人可以试着放过自己吗?

也有人说,那个声音不是我们自己。

那或许,我们有办法让TA安静?

当然,都很不容易。


9

比糟糕现实更糟糕的,是你捂住眼睛,不去看;是你捂住耳朵,不去听;

却骗自己,“我什么都知道。”

当你面对恐惧,恐惧只是一种情绪;

当你转过身去,恐惧不止是情绪。

那一刻起,恐惧更名曰龙泉,曰鱼肠,曰干将莫邪,曰紫电青霜

——冷气森森,吹毛断发,封喉诛心。

或许更好的做法,就是感知自己的恐惧,承认自己的恐惧,让恐惧还原为一种情绪。


10

有网友留言说,在大跌时读了我的文字,让他安静下来,于是没有卖出,迎来了后面的大反弹。

这多少让我有些不安。

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我写的东西让他平静,我更倾向于相信,他本身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只是差个什么契机而已。

另一方面,我希望文字能让人平静,但我不敢占据股价反弹的功劳。

我必须坦白,我不知道未来的股价,不知道后面会反弹。

我只是对人类预测能力之低有一些把握;

我只是对群体情绪的愚蠢程度有足够信心。

我只是相信,投资的核心问题在于“内求”而非“外求”,以及:

人的内心平静胜过一切行情。


结尾

解决人心的一切问题,首要一步都叫“觉知”。

一旦你觉知了自己的情绪,一旦你觉知到自己陷入某种漩涡,你就有走出它们的可能。

很多书都会告诉读者:

如果你在生气,至少要意识到你正在生气——这样,怒气就会小一些;

如果你在恐惧,至少要承认你正在恐惧——这样,恐惧就会小一些。

——意识到自己在贪婪/恐惧,感受那种贪婪/恐惧的形态,然后决定:要不要走出混沌的情绪黑雾,重新掌握意识的主导权?

每当我读到类似文字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奇特能力。

人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甚至能观察自己的情绪。

这也说明,人类其实有能力不被情绪拖着走。

那些看似无比强大的情绪,并不是“心”本身,充其量只是萦绕“心”上的迷雾罢了。

心,在贪婪与恐惧之外。

世界,在贪婪与恐惧之外。


— END —


【相关推荐】

如果你对本文观点有兴趣,我推荐阅读:

相关旧文:

1、《在大跌日里,给朋友的10个建议》

2、《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

3、《随想七则:炒股的短期情绪波动是一剂慢性毒药》

4、《反省的难度:刻舟求剑故事2.0》

5、《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的投资心理学》

相关书目:

1、《情绪急救》,盖伊•温奇

2、《感受爱》,珍妮·西格尔

3、《清醒地活》,迈克尔·辛格

4、《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5、《稀缺》,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6、《十分钟冥想》,安迪·普迪科姆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福耀玻璃(SH600660)$    $格力电器(SZ000651)$    $腾讯控股(00700)$   

精彩讨论

迷雾米雨_Lancet2022-03-19 10:38

我的上一任老板的微信名叫,止观。如今我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能适当跳脱情绪,观察觉知关照当下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持续可以训练的事情。或者说是慢思考系统二和高纬视野的建立。

西海樵夫2022-03-19 10:26

投资搞得好的都是哲学家

全部讨论

2022-03-19 10:38

我的上一任老板的微信名叫,止观。如今我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能适当跳脱情绪,观察觉知关照当下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持续可以训练的事情。或者说是慢思考系统二和高纬视野的建立。

2022-03-19 10:26

投资搞得好的都是哲学家

2022-03-19 21:46

美术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留白。设计必备的素质是什么?留白。家装的诀窍是什么?留白。总之涉及到美,最好的方案永远是留白。
当你看见一块画布上满满的五颜六色,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小孩子瞎画的,对不对。当你看见别人家,到处打满了柜子,每个角落的每个空间都装满东西恰如其分的高效利用。不用问,主人一定是疲于奔命应付生计的人。我们喜欢留白,追求留白,甚至羡慕别人留白。(能用而老子就是不用,那才叫美)。
从科学上讲,可能是熵增原理在起作用。(有兴趣可以了解)。任何东西从有序到无序都是熵增的过程,人从生到死也是熵增的过程。而人的审美就是趋向于逆熵增。有意思的是如果在一个有限空间内乱七八糟摆放熵增高,还是摆放整整齐齐的熵增高呢。答案是后者,为什么?因为整整齐齐摆放就可以高效利用空间,就能放进去更多的东西。东西多了熵增也就高了。所以大多数的人都陷入了一个陷阱,他们通过精致的收纳术,把空间有效利用。结果是空间虽然高效利用,但找东西就费劲了。华容道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只有一个空格。
逆熵增是审美所追求的,高效是主观能动性所追求的。比如在股市里赚钱了,谁也不会就此收手,因为前面的仓位已经证实挣钱了。为什么不全部押上,实现钱的效率最大化呢。不仅是所有钱还要用上杠杆。
all in的结果就是图个心理舒服,因为没啥努力的空间了,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追求效率最大化,没啥比这更让人心安理得了。 就像很多孩子即使学不进去,也得拿着书装看,绝对不能玩,这样就能心理平衡,因为已经努力了。all in后再没有任何操作空间,只能把命交给股市,而往往股市不给你保命的机会。
而留白就是深海潜水那瓶多余的氧气,表面上看是让你的负重增加了。或者说本来你能去更远的地方,却放弃了。不是很可惜吗?然而没办法,为了活只能强制降低效率。
留白,永远不满仓是巴老爷子压箱底的绝招,留白,不赚尽最后一个铜板是李老爷子的真传,留白,是我告诉你的大智慧

2022-03-19 15:21

$辉瑞(PFE)$ $迪士尼(DIS)$ $微美全息(WIMI)$ 最宝贵的情绪,不是乐观,不是悲观;甚至不是他人贪婪我恐惧,不是他人恐惧我贪婪——而是始终平和的心态。

2022-03-19 13:08

就这一波起伏的行情,我个人感觉情绪难免波动,当鸵鸟不闻不问也不妥。停下来观察,观察行情、观察别人、观察自己,这样好像就能静一些。

2022-03-19 13:02

直戳灵魂深处,拜读了!!!

2022-03-19 12:43

写得好👏

2022-03-19 10:27

THINKING & FEELING.

2022-08-19 20:42

滴,五个月前旧文转发。

为什么最近都在转发旧贴?一个是幸运地发现,旧帖并没有过时;二个是因为:

最近没写新的。

2022-05-04 13:36

好可怕的文章,能让人如此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