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辆平板货车载着电动车开往目的地可能更好,都不用中间停下来充电了,节约车主时间,现在的服务做得不够好、不到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原贴链接:网页链接
所在机构$iMeigu Fund(P000057)$ 大道全球精选(P000325) 未持有蔚来(NIO)任何仓位。
这个,我用保险业的生意思路来解释一下,其实是相反,销量越大的时候这样做越有利:
对单一用户来言,小概率发生的长途无处充电事件是一种风险,会带来常见的续航焦虑。解决这种风险有三个办法,一是不买电动车。这样就没电动车企啥事儿了。
二是电动车企尽量把续航做大。这会受当下技术,成本等多重限制。最关键是大是多大?要多少冗余?从大样本统计上看300公里完全够了,但在已经习惯了燃油车的用户来说,始终都会觉得有风险,始终都会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万一我独自开到内蒙古大草原之类的地方充不了电怎么办。。。
三是把这个风险交易出去~对小概率事件提供特殊服务。这类似于寿险理赔,样本小的时候一旦发生,成本会非常高。但样本越大,摊在每个用户头上的费用越低。如果有电动车企站出来说,没关系,所有人的这个保费我都给付了,实际上是车卖得越多,每辆车付得越低~说不定也就一辆几块钱,比付给那些口若悬河燃油车推销员的推销费少多了,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最关键是可以逐步消除绝大多数潜在用户都存在的续航焦虑。。。
行为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框架依赖。意思是人的判断不见得是依据某种事实,很多时候是依赖对事实的描述方式。
比如蔚来这件事,如果我告诉一个人:你听说过蔚来吗?他们的电动车明明跑不了多远,却用燃油车驮运充电煲去给汽车充电,这明显造假嘛!明明跑不了那么远,非得不计成本瞎折腾,欺世盗名!中国就是急功近利的骗子太多。。。于是这个人头脑中多半会浮现出PPT造车,撒谎,骗补,贾跃亭。。。
如果我换一种说法:你听说过蔚来吗?这真是一个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公司啊,你看他们为了用户体验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还执行得非常到位,新一代有互联网思维的中国企业家就是不一样。。。他头脑中出现的东西可能就变成了创新,奋斗,乔布斯,马思克,马化腾,雷军。。。
又比如,有人问中国适不适合发展电动车?
如果我告诉他:你看中国有一半的人连车位都没有,大城市人口那么密集,电动车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他多半会同意,有道理,发展不了。
如果我说:你看中国有一半的人有车位,一半中国人是多少?是美国人的两倍。加上大城市那么密集~出行半径小,充电设施盈利容易,会导致充电桩增加迅速。要是这样的条件电动车都发展不了,还有哪个国家能发展?
他多半也会同意,有道理,潜力巨大。。。
最后顺便分享一个今天上午坐曹操时听师傅聊的事儿。他告诉我有不少滴滴师傅在开始改用电动车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你这种外行不懂啊,现在滴滴一天跑下来,正常两百多公里,能拿到三百多块钱,加油就要用去一百八。。。用电动车,同样的里程,只要四十来度电,星星(充电公司名)一度一块,国网一度一块一毛五,才四五十块钱,哪怕加特来电(充电公司名),两块一度,也只要八十来块,要多挣多少?”。
我问充电会不会里程就少跑了,他说:“你真是死脑筋,开啥车不吃个饭打个盹儿?那时充几十分钟电,你能少跑多少?我自己不就一天跑两百多,只是钱被公司拿走了,但怎么说呢,咱跟他们不同,是有工资,有保障滴。。。”
另外补充:能量无忧服务一年10800元,并不是免费的,所以你用保险来比喻还蛮恰当的。
诚实地说,大多数车主都和咱们一样得上班,就算铁了心要坑死 $蔚来汽车(NIO)$ ,扪心自问,一年的假期能来几次长途自驾呢?我反正最远只从广州开到惠州罢了……而且买得起蔚来的客户,有假期更可能出国玩,能有多少人为了坑蔚来牺牲自己的假期?
我觉得主要还是大多数人的思维还不足以理解为服务付费和为商品付费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