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不见得
2013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提出“互联网+”,过去这几年的互联网就像当年的房地产一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国民经济的火车头,享受着充分的政策红利。
突然,反垄断来了,就像当年的国五条、国八条。按照中国的政策惯性,后边会不会有更严厉的全方位的监管?
二选一只是监管的第一步,再往后,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收购要不要监管起来?不能任由他们扩张企业版图。
会不会提出新政策,在很多行业禁止搞烧钱扩张,低价倾销?
大数据要不要监管起来?这些互联网企业,各个都窥探用户数据和隐私,利用数据做不正当牟利。数据红利到底属于谁,属于用户还是企业?欧盟一些国家提出“数字税”,中国会不会跟进,对大型互联网企业收数字税?
总之,只要想监管,就能找出一系列的名目去找他们的麻烦,正如现在的房地产。
政策红利变成监管禁锢,互联网的神话传说,会不会也像房地产一样,最后就变成了鬼故事?
我相信腾讯控股和美团在监管之下,凭借其一流的基本面卡位,也一定能屡创佳绩,持续多年的中高速增长不成问题,正如过去十几年的房地产。
只是估值就不好说了,或许十年之内,我们有希望看到15PE的腾讯,12PE的美团,10PE的快手。
在中国投资,基本面从来就不是收益的主要来源,估值博弈才是核心。
美股为什么能多年稳定的慢牛?因为美股主流是基本面投资,随着经济增长,多数企业就是能缓慢的业绩增长,股价就能缓慢稳定的提升。
在美股,最牛的互联网企业facebook、最牛的医药企业强生、最牛的钢铁企业纽柯,估值是差不多的,因为他们是按照业绩给估值,而不是按“前景、格局、大方向”等故事属性。
在中国投资,宏观周期、行业格局、企业业绩,都只是讲故事的背景材料。如果讲的是神话传说,业绩不行也说你行;如果讲的是鬼故事,业绩行也说你不行。
神话传说和鬼故事的轮动博弈,才是在中国投资的精髓。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互联网现在是神话传说,说不定十年后就变成鬼故事了呢?
2012年泸州老窖44亿净利润,市值300亿;2020年泸州老窖58亿净利润,市值3600亿。这是鬼故事变神话传说的经典案例,这才是在中国投资的精髓啊,去他M的基本面投资!
你们知道为啥我最喜欢长城汽车、养元饮品、地素时尚这仨企业吗?因为这仨企业都具备从10pe鬼故事演化为70pe神话传说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