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算是好行业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0回复:192喜欢:126

今年截至到目前离最高点差不多还有几个点,最多的时候没看账户,估计回撤有20%多,股票下跌从来不是需要担心的事,回撤无法避免,躲过下跌的同时会躲过上涨,入市以来,经历的调整不少,2015年的股灾,2016年的熔断,2018年的贸易战及金融去杠杆,但是每轮之后都会新高。轻仓买入的微创医疗仓位越涨越高,中国平安做一些减仓,第一重仓的新城控股离高点差不多回撤了有20%多。去年新城悦服务涨了1倍后11的价格卖出,部分仓位加仓了新城控股,如今新城悦服务在11的基础上又涨了一倍,新城控股同期反而是下跌的。

过去从来没有过担心,但今年有一定压力。一方面,蓝筹股经历几年的估值提升,当前估值的吸引力不如前几轮,担心业绩下滑引起的戴维斯双杀;另一方面,这次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从一开始认为的短期影响,到现在的疫情可能长期存在了,甚至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国外基本是群体免疫的路子了,国内假如没有疫苗,很难彻底说战胜疫情。

不管是银行,地产,保险,券商,本质上或多或少都有金融的属性,甚至高端白酒具有投资收藏价值以后,也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金融股的优点在于估值低,分红高,业绩可预测性强。缺点在于高负债,高杠杆,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投资金融股的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低风险投资者,与成长股投资者不同,预期的收益率不高,前提是保证本金的安全。

但是从这一次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表现来看,金融股抗风险能力一般。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的先例,花旗银行从55跌到1元。巴菲特的富国银行,一个季度跌50%,回吐了过去几年的涨幅。美国企业相对而言比较特殊,这次快速下跌的不单单只有金融股,其他的受灾行业比如游轮,旅游,酒店,航空等。平时为了提升估值,高派息高回购,和平时期没有问题,但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现金流会非常紧张,无法高位发债和融资,比如嘉年华邮轮,一个多月从50多美元跌到8美元,市盈率跌到1倍多,意味现在买下公司,等到旅游需求恢复,1年便可以收回投资本金。假如现金流可以维持到疫情之后,那么对企业的影响只会是短期影响,就像一次性损失一笔钱,对本身的估值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跌到8美元之后,以8块的价格融资了差不多10%股权,10块的价格融资了20%的可转债,使得每股收益被永久性的摊薄了30%,直接使得企业的价值大打折扣,假如疫情持续影响,不排除后续继续融资的可能。

巴菲特买的达美航空也是如此,从60多跌到20多,最终选择了在低位割肉,原因在于假如现金流不够支撑,低位融资永久性地减损企业价值。疫情会不会改变人们出行方式,永久性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个目前看来不太可能。

为什么有些行业今年表现不错,总体而言还是确定性的区别,比如今年表现较好的消费,医疗,互联网。以茅台,恒瑞,海天为代表的消费医疗,只要生意模式强大,逻辑没有缺陷,不论估值,都会炒到非常高的价格。从收益现金流折现角度,长期持有收益算不过来,但是作为阶段性的避险标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估值高总比有潜在的破产风险好,基金也有一定短期业绩的压力,有投资短期受益的板块的动力。疫情大概率在疫苗之前是要长期存在了,对实体的影响有多深很难预测。金融业作为高杠杆企业,资金避险严重也可以理解(在于有没有不可恢复性的损失,比如低位融资摊薄,破产)。目前是为确定性付出了溢价,但是长期来看,只要赚的钱是真钱(不是应收账款或会计计算的利润),不可恢复性的损失没有发生,对应的收益或者说估值理应是相等的。

金融业从这几年,出问题的不少,投资难度越来越大,在于有没有可预期的风险以及报表的透明度

比如中国华融,不良资产处理公司,上市以来净利润每年都有不错的增长,分红比例高,2017年的分红有每股2毛,而目前的股价只有0.86,接近25%的分红率,但是董事长出事之后,利润直接下滑90%,静态的pe,pb,股息率这些指标都失效了。总资产接近2万亿,而净资产只有1000多亿(这1000多亿是否真实也难说),行业又是不良资产的处理公司,利润调节性强,研究报表,2万亿的资产根本没法研究。



国外的德意志银行应该算是个例,没有把控好风险,从2007年的后复权180块跌到目前的6块;老巴的富国银行一个季度从50跌到20;老牌银行汇丰,股价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国内的银行业最近几年也比较艰难,开始出现了分化,港股银行基本只有招商银行一家是涨的。回过头来看还是增速的原因,不去说这些平庸的企业低增速企业估值一低再低是否合理(本质还是在熊市,水少,资金只能集中于头部优秀企业),虽然利润增速低有增加计提拨备的原因,但是很多银行几年来分红没有增加,比如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哈尔滨银行中信银行这些,大部分的银行都可以看一下分红率,虽然pe只有2到3倍,但是分红金额依然停留在2013年,相当于7年没有增长。本身金融行业风险不能算低,高杠杆企业,假如还是低增速,只期待估值的提升,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未必划算。当然,低增速是后视镜的角度看到,未来能有多少的增速,实际的风险有多少,需要后续评估,未来增速能提高,坏账预期下降,才能带动股价快速上涨。低增长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多降低收益的预期,关键在于真实的坏账有多少,目前出问题的小银行已经有不少。从银行业也可以看到一些最近几年经济的现状,许多小企业业绩都不好,过得比较滋润的企业基本集中在地产产业链,比如水泥,电器,家具这些,另外就是一些行业龙头公司。

保险也是高杠杆行业,今年的疫情有比较大的压制,市场避险氛围重。比如中国平安,负债以保费为主,大约有着3万亿的投资规模,固定收益类投资占到80%的比例,收益率可以用净投资收益代替,比如这两年投资收益率都在5.2%,这一块的收益大约每年在1500亿,权益类投资差不多20%的比例,比如平安投资了汇丰控股差不多900多亿,按照亏损金额也有两三百亿了,金额来看赶上平安08年投资富通的亏损了,当时金融危机,富通下跌超过95%,损失了226亿。但是就前者固定收益类投资1500亿的收益来看,保费的规模早已远超08年的时候了,即使真的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汇丰跌到0,风险依然是可控,当然上述的收益不等同于净利润,有一部分保民的收益以及税收。保费的资金成本很低,特别是保障性保险,有券商的测算保费整体的资金成本基本在1%-2%。今年的利润可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比例不会大。去年有额外的一次性税收收益100亿左右,今年投资收益可能下滑,无风险利率的降低可能会对会计假设和投资收益率有一定影响。利率下降是大趋势,这是已知的。这次美国的金融地产股以及一些低风险投资的个股根本不抗跌,假如不投金融股,对应保费规模来说,确实可投资对象很少,达到5%的假设收益率不容易,这是市场真正担心的。

地产相对在金融中比较透明。拿地的价格,建筑成本,三费比例都能大致的测算,不确定性在于销售的价格以及未来稳定的住宅销售规模。房产的总销售面积最近十年都在10亿㎡以上,且每年增长,城市化率的空间,改善型的空间,旧改的空间,仍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在。目前大型房企的销售毛利一般在20%到30%,还有税收弹性,房价下跌依然有一定的利润,当然也有部分亏损的项目以及利润特别高的项目,不过地产开发这块市场也不太看好,给出的估值很低,前瞻pe基本都在3到4。目前商业和物业相对于开发业务,市场更为看好,不少物业子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母公司,去年7月份的时候还提到过碧桂园服务的市值可能超过碧桂园,当时是500亿对2000亿,如今一年不到差距缩小了一半。

这篇更多的是提了一下风险,危机的时候会放大风险。危机之后,只要没有形成永久性损失(低位融资或巨亏影响资产负债表),金融业的高杠杆以及低估值有着更强的爆发力。很难预料疫情未来的演化,国外基本已经认同群体免疫了,没有疫苗前,国内的短期受损行业也有一定的压力。本来新城控股今年算是明牌了,商业的估值提升,现在商业又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虽然金融股大多低pe,pb,高股息,但是从高杠杆的属性来看,也一定风险,特别是资产质量尤为关键,很多时候指望着净资产带动股价很难,还是关注企业本身的经营,比如银行关注贷款质量,息差。假如一堆高风险的贷款,指望着靠账面计提的利润带动股价上涨很难;保险关注利润释放和新单的销售情况,新单销售下滑,指望着靠以往保单释放的利润带动股价的上涨很难;地产关注新房的销售以及第二曲线的转型而非结算利润。

风险有发生的可能性,在潜在风险可能发生时,给与一定的折价,确认无风险后,回收过去折价,叠加高杠杆属性,也会有更高的收益,这时,又会是金融地产股“真香”了。

过去在金融股上花了不少时间,金融行业都是一体的,研究的再多也避免不了系统性风险。去年年末开始研究医药股,医药行业的业绩可预测性其实也比较强,比起消费股的高估值医药板块还是有不少收益率算的过来的个股只是研究难度较大,还没完全搞明白就来了疫情。仓位比较重的只买了微创医疗,算是低估的龙头医疗器械公司,由于短期没有利润和控股公司,资本市场一直没给太高的估值,但是占整体仓位也不大,根源还是在于研究的深度不够,对于每一块业务未来的发展以及集采情况,没有十足的信心,但是过度的低估给予了较大的容错空间。目前金融地产股占比依然较高,受灾股跌,影响小的股反而涨,现在换仓比较难受,下轮慢慢调持仓结构,把金融股逐渐调整一部分到与经济弱相关的行业。这次满仓硬抗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未来慢慢调整到50%的金融股以及重资产行业进攻,50%的医药消费教育互联网等与经济弱相关行业以及持有一部分套利性仓位防守会比较舒服。

投资很难,特别是想在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取高收益,时刻如履薄冰,获取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风险,就像金融股有系统性风险,成长股有杀估值和本身的经营风险,持有现金有贬值的风险,关键在于找好平衡点。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新城控股(SH601155)$ $微创医疗(00853)$

全部讨论

ericwarn丁宁2020-05-17 11:32

合火做生意2020-05-17 11:28

感觉很有价值:
1)“对应保费规模来说,确实可投资对象很少,达到5%的假设收益率不容易,这是市场真正担心的”
本来觉得平安的投资很有问题,总是配置在金融股、地产股等未来可能有系统性风险的资产上,不过看到文章提到5%的假设收益率,确实是不容易。
2)“美国企业相对而言比较特殊,这次快速下跌的不单单只有金融股,其他的受灾行业比如游轮,旅游,酒店,航空等”。
为什么它们跌幅巨大?而我国的这些公司,跌幅远小过美国同类公司?
我理解是,如果灾情十分严重,美国的这些同行可能破产,所以大家用脚投票。而我国的这些公司,大部分只是一次性损失,不会破产,所以跌幅也就有限了。
3)“这篇更多的是提了一下风险,危机的时候会放大风险。危机之后,只要没有形成永久性损失(低位融资或巨亏影响资产负债表),金融业的高杠杆以及低估值有着更强的爆发力。”
4)“总体而言,虽然金融股大多低pe,pb,高股息,但是从高杠杆的属性来看,也一定风险,特别是资产质量尤为关键,很多时候指望着净资产带动股价很难,还是关注企业本身的经营,比如银行关注贷款质量,息差。假如一堆高风险的贷款,指望着靠账面计提的利润带动股价上涨很难;保险关注利润释放和新单的销售情况,新单销售下滑,指望着靠以往保单释放的利润带动股价的上涨很难;地产关注新房的销售以及第二曲线的转型而非结算利润”
5)“风险有发生的可能性,在潜在风险可能发生时,给与一定的折价,确认无风险后,回收过去折价,叠加高杠杆属性,也会有更高的收益,这时,又会是金融地产股“真香”了”

投机主义设计师1112020-05-17 11:28

它的收入来源是吃利差,本质上是个收益有限风险无限的生意模式,通胀模式下,会放大它这个生意的风险,也会抵消它收入的质量

風流倜儻不愛美股2020-05-17 11:22

不算

空手接菜刀2020-05-17 11:19

任何股票市盈率超过30到40都有可能业绩双杀腰斩,这种钱宁愿不赚。

别关注2020-05-17 11:13

在中国投资股票要认识二重失真,第一重,报表失真,第二重,现实失真,就是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小股东是不可能参与分配利益的,强盗也不能,因此法律不允许,油条哥是先例了,和美股逻辑不一样

中药红方242020-05-17 11:12

上班挣它的舒服工资可以,和投给他现金当他的小股东挣钱不是一个性质

路遥知道马力2020-05-17 11:12

说到本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银行,和资本主义国家银行是不一样的

中药红方242020-05-17 11:07

但还是突破了,这是关健,其它呢

动态平衡0082020-05-17 11:05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