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0
回复@euukoo: 你倒是说说我哪点说的不对啊,比如我分析的哪儿不客观?或者你给我说个比这性价比更高的品种,让我学习学习。如果你说的股票比瀚蓝各个方面更好,我将给予打赏并不胜感激。//@euukoo:回复@敬畏知止:我觉得你有点过度看好了,知道你看好瀚蓝环境,但也用不着就把他看成了什么无敌了
引用:
2020-04-03 06:43
#可转债#
瀚蓝转债,申购代码733323,转股溢价2.87%,AA+,6年期,每张持有到期本息合计为113.5元【到期税后保本价为110.8元】,发行规模9.92亿元,每股配售1.295元,最低773股可以配售一手,配售最迟参与日期为4月3日。纯债价值92.39元【理论最低价】,内在价值112.7元。
正股瀚蓝环境(6...

全部讨论

敬畏知止2020-04-03 11:57

当时,市场对行为金融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羊群效应。

敬畏知止2020-04-03 11:56

中文参考文献
1. 王根蓓、朱保华译:《高级微观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 王明航、王永宏译:《经济计量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周刚、王化斌等译:《投资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4. 孔爱国、李哲:“IPO定价的信号模型:信息披露有效性检验”,《复旦学报》2003年第10期。第787-793页。
5. 陈光远、郑春东:“IPO发售机制之利弊分析及其改革”,《现代财经》2003年第1期。第27-29页。
6. 李惠茹:“IPO公司“预期盈利”信息的资源配置效应”,《财贸经济》2002年第9期。第53-56页。
7. 魏刚、陈工孟:“IPO公司盈余预测准确性之实证研究——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与香港本地企业的一个比较”,《财经研究》2001年3月第27卷第3期。第42-49。
8. 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第1-12页。
9. 朱江、田映华:“IPO首日初始收益的实证研究”,《决策借鉴》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第27-31页。
10. 王俊:“当代全球IPO折价现象及理论综述”,《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10月号,第56-58页。
11. 胡冬梅:“对近期IPO市场的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12月第17卷第6期。第38-43页。
12. 桑榕:“国外股票IPO的三种实证现象及其理论解释”,《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5月号。第40-45页。
13. 丛臻、陈金贤、李树茁:“IPO竞价方式下对胜利者诅咒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11月第23卷120期。第109-110页。
14. 丛臻、陈金贤:“信息不对称对于IPO竞价发行的影响”,《中原工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48-51页。
15. 卢文彬、朱红军:“IPO公司经营业绩变动与股权结构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7月第27卷第7期。第45-52页。
16. 陈蓉:“IPO发售机制的国际融合与中国考察”, 《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7月号,第29-33页。
17. 陆建军:“中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高抑价率的实证分析”, 《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8月第17卷第4期。第35-38页。
18. 林玲、曾勇、唐小我:“初发市场价格低估的实证研究”,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8月总23卷第8期。第26-29页。
19. 李蕴玮、宋军、吴冲锋:“考虑市值权重的IPO长期业绩研究”,《当代财经科学》2002年11月第24卷第6期。第12-16页。
20.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第94-100页。
21. 田素华:“境内外交叉上市企业IPO价格差异研究”,《世界经济》2002年第10期。第49-57页。
22. 潘震:“拍卖机制中的效率——对IPO询价发行方式的一种研究”,《当代财经》2002年第7期。第35-39页。
23. 王军波、邓述惠:“上海和深圳证券一级市场比较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月第12期。第11-21页。
24. 王军波、邓述惠:“中国证券一级市场分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3卷第1期。第45-52页。
25. 夏新平、陈历北:“谈我国IPO市场引入效率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第51-53页。
26. 夏新平、占卫华:“原始股东持股比例对IPO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2月。第36-39页。
27. 田嘉、占卫华:“投资银行的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33-36页。
28. 李永军:“我国IPO定价问题探讨”,《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49-52页。
29. 韩德宗、陈静: “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4期。第29-35页。
30. 王春峰、姚锦:“中国股票发行市场价值低估现象实证”,《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12月。第316-321页。
31. 杨丹、王莉:“中国新股发行抑价:一个假说的检验”,《复旦学报》2001年第5期。第85-90页。
32. 王晋斌 “新股申购预期超额报酬率的测度及其可能原因的解释”,《经济研究》 1997年12期。
33. 李翔、阴永晟 “发行管制变迁下的中国股市IPO首日回报率研究”,《经济科学》2004年第3期,第43-54页。
34. 王培欣、乔芸“我国IPO公司盈余预测可靠性实证分析”,《管理科学》2003年12月,第16卷第6期。第36-39页。
35. 汪金龙“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长期市场表现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02年第1期。第67-69页。
36. 毛立军、李一智“我国IPO定价、抑价与长期表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57卷第3期。第375-380页。
37. 许海“IPO前后公司财务业绩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10月。第23卷第5期,第84-87页。
38. 吴世农:“关于深圳股市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天津国际研讨会,1993年5月。
39. 吴世农: “上海股票市场效率的分析与评价”,《投资研究》1994年第8 期第44-47页。
40. 俞乔:“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经济研究》,1994 年第9 期第43—50页。
41. 宋颂兴等: “上海股市市场有效实证研究”,《经济学家》,1995 年第4 期第107-113页。
42. 邓学文: “中国股市成熟度究竟如何”,《上海证券报》1995年5月7日。
43. 王锦功等:“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第63-67页。
44. 沈艺峰:“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6 年第1 期,第14-17页。
45. 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经济研究》1996 年第4 期第13-19页。
46. 高鸿桢:“关于上海股市效率性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1996 年第4 期第13-18页。
47. 杨朝军等: “上海股票市场价格行为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刘波主编) , 学林出版社,1997 年版,第51-84页。
48. 张丕一: “上海股市的有效性及与美国股市的比较”, 《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刘波主编) ,学林出版社,1997 版,第234-240页。
49. 孙铮等: “有效市场与会计信息关系研究”,《会计研究》,1997年第3期,第2-12页。
50. 吴世农等: “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1997 年第4 期,第12-17页。
51. 林小明等:“我国股票市场的混沌现象与市场有效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7 年第4 期第51-53页。
52. 陈小悦等:“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7 年第9 期,第13-17页。
53. 张亦春、周颖刚:“中国股市弱势有效吗?”,《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第34-40页。
54. 张亦春、周颖刚:“中国股市弱势有效研究综述”,《当代财经》2001年第8期。第30-33页。
55. 胡朝霞: “中国股市弱式有效性研究”,《投资研究》,1998 年第1 期,第28-34页。
56. 范龙振等: “深圳股票市场的弱有效性”,《管理工程学报》,1998 年第3 期。
57. 赵晓雷: “中国资本市场实证分析”,《财经研究》,1998 年第10 期,第3-10页。
58. 陈旭等: “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投资研究》1999 年第3 期, 第32-36页。
59. 蒋晓:“我国股市是否是强势有效市场的实证研究”,《经济师》2001年第10期。第36-37页。
60. 薛野:“有效市场假说实证研究中发现的异象及启示”,《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年4月第24卷第2期。第5-7转41页。
61. 李洪刚:“有效市场假说之后的资产价格变动研究”《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2期。第71-75页。
62. 龙小波等: “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与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金融研究》1999 年第3 期, 第53-58页。
63. 刘霖:“对证券有效市场存在性的质疑”,《当代财经》2001年第2期。第40-45页。
64. 郭显光等: “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 年第8 期,第12-15页。
65. 张兆国等: “深圳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学报》 1999 年第6 期, 第76-80页。
66. 魏玉根: “技术交易系统与我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经济科学》2000 年第2 期,第56-63页。
67. 邱宜干:“我国股市是否达到弱式有效”,《东南学术》2001 年第1 期。第46-53页。
68. 彭惠: “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及泡沫”,《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第5-19页。
69. 徐龙炳、陆蓉:“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沿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8月第27卷第8期。第27-34页。
70. 宋军、吴冲锋:“金融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月第114期。第46-48页。
71. 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第21-27页。
72. 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11期。第23-27页。
73. 宋军、吴冲锋:“从有效市场假说到行为金融理论”,《世界经济》2001年第10期。第74-80页。
74. 景乃权、叶庆祥等:“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机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第18-22页。
75. 孙培源、施东辉:“基于CAPM模型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兼与宋军、吴冲锋先生商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第64-70页。
76. 曾振宇:“羊群行为:成因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企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77. 全程红:“关于羊群行为的分析及其在我国股市的实证检验”,《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6期。第152-154页。
78. 周文、李友爱:“西方有效市场理论及评述”,《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期。第13-21页。
79. 章荣、金雪军:“现代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比较研究”,《财经论丛》2002年11月。第41-46页。
80. 刘志阳:“西方行为金融理论:一个文献综述”,《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第12-15页。
81. 崔萍:“行为金融理论研究在资产定价领域的新进展”,《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2-6页。
82. 张俊国、杨丽琴、潘德惠:“有效市场理论述评”,《系统工程》1999年3月。第8-12页。
83. 施东辉:《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9。
84. 罗伯特.J.希勒:《非理性繁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敬畏知止2020-04-03 11:53

巧了,我绝对属于中国最早用行为金融学研究股票市场的。我在国内通过行为金融学研究股票市场的时候,据我所知国内还真没几个大学搞这个。包括,清华、北大。

euukoo2020-04-03 11:48

对自己持有的品种过度看好,属于行为金融学范畴;只是一点愚见,只是探讨下,诺有不对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