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还是抓权?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2

文/赵焰

甲午战争的溃不成军,对年轻气盛的袁世凯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清朝的军队由早期的八旗和绿营,到晚清时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建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装备和作战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摧城拔寨,攻无不克,没想到遇到小小的日本,竟如此不堪一击。这一点,让清军上下感到震惊。熟读兵书的袁世凯感到怎么都不能理解,也咽不下这口气。

战争期间,袁世凯的差事是:前往山海关外处理前线军务,协助周馥向前线转送军需物资。因为不在前线,袁世凯有力使不上,只好给有关部门不停上书,谈及自己军事上的一些想法和策略。袁世凯的这些建议,大都石沉大海。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因为被朝廷认定为消极作战,同时又作为替罪羊签订了《马关条约》,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全国上下一片声讨。袁世凯也朝议不佳,有不少人将中日战争的爆发怪罪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肆意妄为。重压之下,李鸿章只好躲进北京的贤良寺避风头,袁世凯也灰溜溜地告假回河南省亲。

甲午风云的硝烟散去之后,袁世凯一方面招集了一帮幕友,静居于京城的河南会馆,参考一些现代军事著作,尝试撰写现代兵书;另一方面,袁世凯还有意拜访了不少富有名望的大臣。湘军名将刘坤一,就是在与袁世凯的交谈中,发现这个年轻的河南人是个人才。刘坤一很快向光绪皇帝力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堪用。很快,光绪正式召见了袁世凯,以示鼓励。袁世凯在见到光绪之后很激动,写了洋洋万言上书,想通过翁同龢递交给光绪。在万言书当中,袁世凯首先表明甲午战败并不可怕,只要能破除积习,因时变通,便是一个大的转机;袁世凯陈述了改革军制、采取西法的重要性;围绕着向西方学习的中心,对清廷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在文中,袁世凯无论对国际局势的分析,还是对改革方案的设想,都显出远见卓识,思路清晰,翔实具体。从这一部万言书可以看出,袁世凯当时对于西方政治、法律、军事和经济的了解,并不在康有为之下;而且袁世凯的措施和手段,远比康有为的想法更切实可行。遗憾的是,袁世凯的上书,并没有引起习惯于传统思维的翁同龢的重视,上书仍是石沉大海。

因为竭力主张变法,袁世凯对于甲午战争之后兴起的各种力量极其关注。袁世凯上书后不久,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第一个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袁世凯积极参与其中,并为强学会捐纳了五百金。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此可见袁世凯对于维新的热衷。当然,袁世凯对于康有为等的做派稍稍有点看不上,认为他们毕竟是书生意气,很难成大事。很快,天赐良机,袁世凯的钻研有了用武之地,清廷此时打算组建一支现代化部队,让各大臣推荐人才。在李鸿藻、翁同龢、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联合举荐下,光绪帝下旨,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大臣。

关于袁世凯的升迁,后来长期驻中国的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在他1909年出版的《袁世凯》一书中,曾经记述过这样一段轶闻:马关谈判时,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谈判之余闲聊,说到中国人才难得的话题。伊藤博文就问李鸿章:“袁世凯现任何事?”李鸿章说:“小差事无足轻重。”伊藤博文就说:“以袁世凯之才,仅任无足轻重小事,无怪无人才也。”如果这段谈话属实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界对袁世凯还是有敬畏之感,知道袁乃难得人才,清之能臣。

1895年底,袁世凯奉旨前往距天津六十余里、离北京三百里左右,素有京津南大门之称的潦水套,这里是天津与大沽口之间的一个小站,所以也称小站。后来,这个地方被正式命名为新农镇。在这里,袁世凯接管了旧式定武军,按照朝廷的旨意,督练清廷的第一支新建陆军。小站练兵的重任,让时年三十六岁的袁世凯意气风发。从少年起,袁世凯的志向就是带兵打仗,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袁世凯内心的激荡就可想而知了。当年编练朝鲜亲军,袁世凯主要以淮军操练法为主,吸纳了一些英美和德式操练法。此番小站练兵,袁世凯的目标是打造全新的现代军队,自然不能采取训练淮军的旧办法,而是全盘更新,以西方和日本现代陆军的方式,对这支军队进行改造。

一是编制上:新建陆军以过去4750名定武军为基础,又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奉天等地招募2250人,共计7000人,编为一军。聘请了十多名德国、日本、美国军事教官教学;成立了陆军督练处,下设参谋、执法、督操三个营务处及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教习处等,订立各种章程,完善军队的组织制度;建制以德国和日本军队为准,分为步、炮、马、工程、辎重五个兵种。各兵种内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基本战术单位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彼此协同;既能充分发挥机动性、灵活性,又能集中、统一应付大规模、复杂的战斗局面。

二是军官的使用与培养上:建军伊始,袁世凯“用人唯贤”,把大批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受过系统西方军事教育的年轻人网罗到小站,比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王怀芝、王英楷、王占元、何宗莲等,都被委以重用。这样,新军的高中下级军官全是武备学堂毕业的。袁世凯的“同乡故旧”,只有徐世昌、阮忠枢、刘永庆、雷震春、江朝宗、沈祖宪等十数人,淮军旧人更是屈指可数。大量具有近代专门军事知识和技能的人充当军官,保证了新军指挥体系的科学化、职能化、正规化。袁世凯制定的《新军官制》,明确规定了军官资格、官阶、考核、晋升等条例,以培养和引导新军军官迅速成长。正是从他编练的新军中,走出了四个民国总统(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六个民国总理、陆军总长(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唐绍仪、张怀芝、靳云鹏),以及三十四个督军。

三是士兵的训练和教育上:在提高新建陆军军官素质的同时,袁世凯也着力于士兵素质的提高,对士兵进行系统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袁世凯根据中国国情,将西方操典、军规、条规进行认真筛选,制订和颁布了数十种章程、法规,如《操场暂行章程》、《夜战章程》、《行军暂行章程》等,通过规范化的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技战术和体能水平。为了激励士兵成材,袁世凯分别在炮兵、步兵、骑兵三营及军部开设了炮兵学堂、步兵学堂和德文学堂,选拔优秀的士兵入学,经过两年的学习,考试合格者,除获得相应的军阶职位外,成绩突出者还送国外留学。后来名噪一时的孙传芳就是由此送到日本留学的。针对新军士兵文化偏低的特点,袁世凯继承了前辈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带兵经验,主持编撰了适合新军的《行军歌》、《对兵歌》、《劝兵歌》等,融军规、军令、军纪及教育于一体,通过通俗、易懂、易记的歌词,对士兵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劝兵歌》这样唱道:

谕尔兵,仔细听:

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

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

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军械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帮忙功自成;

四莫奸淫人妇女,哪个不是父母生,

尔家也有妻和女,受人羞辱怎能行;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究有报应,

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切空;

六要敬重朝廷官,越分违令罪不轻,

要紧不要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

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安分守己把钱剩,养活家口多光荣。

你若常记此等话,必然就把头目升。

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

看得出来,这样的《劝兵歌》通俗易懂,也透露出袁世凯的喜好和性格。

四是武器装备上:袁世凯的做事还是有气魄的,新建陆军的武器装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全部从德国进口,清一色的曼利夏步枪、马枪、手枪和格鲁森速射炮;装备了电台、手表、帐篷、雨衣、雨帽、毯子、军乐器、望远镜、指南针等;各营军官除配刀外,还配六发左轮手枪一支。

五是在新军饷银上:袁世凯认为充裕的军饷,是提高新建陆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此所谓重饷之下方有勇夫。新军的饷银标准很高:一个普通士兵的饷银足以养家糊口,而一个统带(营长)每月可领一百两白银。为了保证不欠饷,袁世凯规定饷银必须由粮饷局发放,严禁营官插手舞弊。每到发饷之日,袁世凯都会亲自抽查,保证让每一分饷银发放到普通士兵手中。新军的不欠饷,很鼓舞官兵的士气。

如果说袁世凯发迹于朝鲜,那么他真正起家,便是小站练兵。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谁握有军权,谁就能够左右政局,主宰天下。历经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已深谙官场之道的袁世凯自然深晓这个道理,所以,袁世凯十分看重这个机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培植军队对自己的忠心上,袁世凯比曾国藩和李鸿章更进一步——在新军的建立和训练过程中,袁世凯就向部队暗自输送了一套理念,这一支部队的绝对权威,就是他本人。新军各营都供奉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每日上操、下操集合之时,将领都要大声问道:“咱们吃谁的饭?”士兵会回答:“吃袁大人的饭!”问:“咱们穿谁的衣?”答:“穿袁大人的衣!”问:“咱们为谁出力?”答:“替袁大人出力!”袁世凯的目的就是把新建陆军变成“袁家军”。此外,新军的军官袁世凯多用自己亲信;至于一部分由陆军大臣荫昌与李鸿章推荐来的军事骨干,袁世凯千万百计通过拜把兄弟、收义子门生等方式,以亲情为纽带将他们网罗。在日常训练中,袁世凯每天都全副武装,足蹬马靴,腰扎皮带,斜挂佩刀,坚持观操巡营。新军的管理、训练和生活是极其严格的,严格得几乎到了残酷的地步。袁世凯制定了《简明军律》,规定了十八条斩罪,比如:临阵进退不候号令及战后不归伍者斩;临阵回顾退缩及交头接耳私语者斩。据说,有一天晚上袁世凯巡营时,发现一名士兵偷吸鸦片,袁世凯当即抽出佩刀将这个士兵砍死。

1898年,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受英国联合商会主席的委托,前来中国考察政治军事,在此期间,贝思福在天津小站参观了袁世凯的新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贝思福曾在有关书籍中谈到了这一次考察的深刻感受:

当各队操练之时,各兵类皆年轻精壮,身材适中,操法灵熟,步式整齐。先在本营操场操演阵式,后至旷野操练两军攻击阵式,各将弁与兵丁等皆娴习口号,熟谙行阵,可想见该军纪律之严明矣。惟炮队则尚待整顿。若照现在情形,只能操演之时聊备一格,未足以为临阵之用也。

贝思福又评价说:

中国兵之弱,其源由于发饷之多克扣,此弊几于通国皆然。但我观袁公发饷之情形,而叹袁公之清廉为人所不能及矣。袁公于发饷之日,亲自督率委员,按名给发,无丝毫克扣之弊。假使中国统兵大臣皆能效法袁公之发饷,则兵无缺额,饷不虚糜,华人何尝不可成劲旅耶?

袁世凯就这样展示了他在军事理论和操作上的过人之处,赏罚分明,使这支新建陆军成为国内最具战斗力的近代化军队,而袁世凯也正是凭借这股军事力量,一跃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新势力。

袁世凯练兵于小站,立志恢复清国军事力量,以改革期待这个古老帝国焕发生机之时,正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此时,这个庞大而腐朽的帝国,仍旧处于寻寻觅觅而又前途未卜的状态中:新与旧的因素并存,传统与开放互相抗争;变革的脚步势不可当,守旧的力量仍然顽固而强大。在长江,蒸汽轮船开始川流不息;在上海,外滩的西方银行接二连三地耸立;中国军事学堂成立了,用源源不断印刷的西方战术和科学教材训练年轻的军官;电报得到了应用,各地大臣们的奏折快速地从各省传到军机处;思想界活跃了,一些关于华盛顿、拿破仑和彼得大帝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当然,受西方影响正在发生变化的,只是局部地区和局部阶层,在广袤的农村,教育模式仍旧不变,可怜的士子们仍在研读儒家经典,努力获取生员资格;然后,像蚂蚁爬台阶一样,慢慢地进行举人和进士的考试,做梦都寻求脱颖而出。女性仍没机会得到正规教育,她们依旧用长长的棉布极不人道地缠着自己的双足,听从别人主宰自己的终身大事。人与土地的关系依旧紧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后,将土地出产的农副产品运至市场出售,换取基本的生活品。在无数中国人眼中,那些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仍旧是异类,关于他们膝盖不能弯曲的秘密仍在流传。

一部分人决意走激进之路了,目睹现状的不能改变,那些痛心疾首的人决定以暴力的方式来打碎这个世界——1894年,二十八岁的广东青年孙文,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石沉大海之后,出走美国夏威夷州的檀香山,和几位年轻人聚首论政,创立了“兴中会”,决意走破旧立新之路。在他们眼中,为之奋斗的新中国,是与过去的中国一刀两断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国度。他们庄严地宣誓: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制,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倾!用特集会以兴中,协贤豪以共济,抒此时艰,莫我华夏。

在创建共和的思想鼓舞下,一次次武装暴动开始了。筹款、起义、暗杀、失败、流亡,宣传、再筹款、再起义。在十六年屡败屡战的奋斗中,在五次环行海外各国的宣传中,在无数次的死亡威胁和穷困潦倒中,孙文(中山)这个名字已随着清政府赏银的提高闻名天下。在孙文自己看来,他就是一只蚍蜉,他的使命,就是要把清廷这棵大树撼动;而在人们看来,这个勇敢的南方人一直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准备誓死与这个腐朽政权对抗了。这个垂垂欲坠的朝廷,总有一天,会轰然倒下的。

从一开始起,孙文选择的道路,就跟袁世凯南辕北辙。这两个人在理想、信念以及推进社会的方式上的大相迥异,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最终只能以破裂而结束。

全部讨论

老甩的套路plus2022-07-02 11:04

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