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落幕,苹果iPod发展简史(上)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4-10-24  常岩

第一代 iPod 发布于 2001 年 10 月 23 日,我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它的生日。

iPod 第二代(2002.7.17) iPod 第二代实现了 iPod 产品的快速普及,支持 Windows 操作系统让更多的人购入 iPod 来播放音乐,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还没有 Windows 版的 iTunes,要使用一款名为「MusicMatch Jukebox」的软件来管理 iPod,此时的 iPod 在硬件上分为两个版本,用户在购买时需要选择。

第二代 iPod 的 Scroll Wheel 更换为触摸式设计,仅需触摸旋转即可操作,这一设计一直延续至今。火线接口安置了防尘塞,不充电时可以保证机器外观浑然一体,反映了乔帮主的完美主义倾向。使用了东芝全新设计的微硬盘,容量增至 10GB/20GB,但体积和重量都比初代 iPod 更小,这也体现出苹果开始对业界上下游的影响力增强。线控首次被引入。

iPod 第三代(2003.4.28) iTunes Store 的开通,让任何硬件上的升级都黯然失色,iTunes Store 用 0.99 美元一首的低价销售 20 余万首歌曲,在开张的第一天就销售了 100 多万首音乐,而同年 12 月 iTunes Store 的总销量就超过了 2500 万次。这种简单快速便捷的正版音乐下载方法很快得到市场的热捧,为日后苹果占据 80% 以上的在线音乐份额打下基础。

第三代 iPod 主打轻薄特色,从此开启了日后苹果移动设备对「薄」的不懈追求。之前两代的操作布局被改变,之前围绕在滚轮四周的按键一字排列在了屏幕下方,也是唯一一代拥有橙色背光灯的 iPod。火线接口被废除,改成了大家熟悉的 30pin 接口,一直被用到了 iPhone 4S。大家熟悉的背部激光刻字也是从这代 iPod 开始的,刻情话送女友成为风尚。
从第三代 iPod 开始,硬件上都同时支持 Mac 和 Windows,不再区别销售,最大容量为 40GB。

iPod 第四代(2007.7.19) 乔布斯在被《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专访并拍摄封面时,借力发布了新的 iPod。
按键布局进一步得到改进,之前独立的四个按钮被整合进了滚轮,按键背光灯也因此成为多余,整个布局清爽多了。硬件上开始支持 U 充电。
从这代开始,苹果持续的固件更新也成为标配,加入了「随机播放」(Shuffle Songs)选项,让用户操作时能更加方便。新固件的电池管理能力更为出色,续航增加至 12 小时。
iPod photo(2004.10.28) iPod 从此拥有彩色屏幕!它使用了 65536 色,220x176 分辨率的彩色屏幕,并具有储存和显示 JPEG、BMP、GIF、TIFF 和 PNG 图片的能力。最大容量增加至 60GB,续航能力也达到了 15 小时。
实际上,iPod photo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 iPod,苹果于 2005 年 6 月 28 日更新产品线,将 iPod 和 iPod photo 的产品线合二为一,将所有黑白屏幕型号都升级为彩色屏幕。入门级的 20GB iPod 也拥有了 iPod photo 的所有功能,从此 iPod photo 的后缀 photo 被删去,统一为 iPod。播客功能也应运而生。

iPod U2 特别版(2004.10.28)和 iPod 哈利波特特别版(2005.9.7) 在四代 iPod 基础上,苹果先后发布过两款特殊配色的 iPod,iPod U2 特别版使用了黑色的前面板配以红色的点击轮(U2 专辑 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 的颜色),它背后银色镀铬处理的外壳上,刻有爱尔兰知名摇滚乐团「U2」四位成员的签名;哈利波特版则在背面用激光蚀刻霍格沃茨的校徽,iTunes Store 同天开始销售哈利波特有声读物,只有与哈利波特有声读物一起购买才能获得哈利波特特别版 iPod。
更奇特的是 HP 版的 iPod,上面居然有 HP 的 Logo,并由 HP 帮助销售,可惜最终也是不了了之,时间是 2004 年 1 月。
iPod video(2005.10.12) 彩色屏幕仅用来看图片未免有点暴殄天物,支持视频变成必须完成的使命。iPod video 的屏幕为 2.5 寸,比之前型号大了 0.5 寸,亮度也比之前型号高了 60%,支持播放 MPEG-4 和 H.264 影片,并能通过耳机孔或者扩展 Dock 实现视频输出。但遗憾的是,播放视频时的续航仅有2小时。
外观和操作模式上变化虽然不大,但也在尽可能的解决之前发现的问题,外壳具备一层塑料层,更好地应对刮花,耳机孔调整至 iPod 顶端的右边,而锁定开关被移到了左边。颜色提供黑白亮色供选择。
固件中增加「搜索」功能(只限于搜索英文以及数字),增加「快速索引」功能(英文首字母索引),在歌曲、专辑或其它有大量选项的窗口中,可以更快的定位和选择。
iPod classic 第六代(2007.10.23) 因为 iPod 产品线的极大繁荣,iPod video 改名为 iPod classic 持续迭代更新,第六代 iPod 更薄了,外壳改为亚光金属,弧线边缘能够更好地防止划伤。音乐播放时间最长延长到 30/40 小时,电影播放时间最长延长到 5/7 小时。
出厂内置游戏为 Vortex,iPod Quiz,和 Klondike,用滚轮打砖块也成了很多人的爱好,浏览界面被平分为左右两半,左边为主导航界面,右边为预览界面,并支持 Cover Flow,也成为 iPhone 默认的音乐布局。
2008 年 9 月和 2009 年 9 月,苹果先后两次更新 iPod classic,将容量更新至最大 160GB,也成为迄今为止最大容量的 iPod 产品。2014 年10月,iPod classic 在苹果在线商店下架。
iPod mini iPod mini 第一代(2004.1.6) 苹果从来没停止过对超便携的追求,iPod mini 把 iPod 的储存换为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所制造的微型硬盘(MicroDrive)作为存储媒介,有 4GB 与 6GB 两种容量,虽然在容量上相较于 20GB 与 40GB 的第四代标准型 iPod 小了很多,但因为使用微型硬盘而非 iPod 使用的小型携带式硬盘,因此 mini 拥有更精巧的体积与更轻的重量。
在第一代 mini 上苹果第一次实现了「点击轮」设计,iPod 传统的四个按键按键成为了滚轮的一部分,用户只需按下滚轮的相应部分就能启动其中的功能。中间的按键仍然作为 Select 键使用。

iPod mini 也是首款彩色的 iPod,有银色、金色、蓝色、绿色和粉红色可选,银色是销量最高的型号,其次是蓝色。

iPod mini 第二代(2005.2.23)第二代 mini 属于小改款,容量最大到 6GB,续航延长到 18 小时,同时取消了金色的选项。
因为 iPod 系列产品采用的是机械硬盘所以有体积过大的问题,iPod mini 使用微型硬盘(MicroDirve)缩小了机身体积,使其更加便携。但作为一款随身音乐播放产品来说,储存器的大小限制了 iPod mini 的身材,还是不够完美,在闪存储存出现的年代 这款产品也自然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你我所熟悉的 iPod nano。

iPod shuffle 第二代(2006.9.12)

如果说第一代 iPod shuffle 全塑料的外观是丑小鸭的话,换装镀铝外壳的 shuffle 2 就是骄傲的小天鹅了。第二代 shuffle 大幅缩小体积,仅有第一代的一半不到,重量也减到了 15 克。超小的机身已经容不下 U 接口了,随机搭配了一个基座,需要把 shuffle 倒置,把耳机口插入后才能实现充电和数据传输。

「小夹子」成了 shuffle 2 最好的昵称,背后新增的夹子绝对是设计上的神来之笔,你可以随意把 shuffle 夹在领口、书包或是衣袋上,音乐从此随叫随到。这个设计吸引来了太多的山寨和抄袭,简直无法统计。

shuffle 2 是第一款彩色的 shuffle,大家可能不知道,苹果三次更新了 shuffle 2 颜色,每一次都有微调。

iPod shuffle 第三代(2008.9.9)终于写到我最喜欢的一款 iPod shuffle 了,终于写到苹果历史上最小体积的 iPod 了,甚至我们可以说它是苹果历史上最极致的一款 iPod。
至今我们也很难理解苹果是怎么做到把已经轻若无物的 shuffle 2 的体积再次腰斩的,shuffle 3 的长方形体积再次做到了前代的一半大小,仅高 45.2 毫米,厚 7.8 毫米,重量更是轻到了 10.7 克。但功能和性能并未受到一分一毫的影响,续航也依然可以达到 12 小时。
苹果激进的把所有的播放按钮都从机身上移去,全部操作都只能通过附送的线控耳机完成,上一代的底座也被放弃,要通过一根 3.5 寸音频——U 转接线来完成数据传输和充电。苹果引入了全新的 VoiceOver 语音功能,比如说你正在听一首歌曲,想知道歌曲名称或者是表演者名字,只需轻轻按一下按键,VoiceOver 便会用中文普通话为你读出来,shuffle 3 也因此得名「第一款会说话的 iPod」。

iPod shuffle 第四代(2008.9.2)就在全世界翘首以盼看苹果将怎样继续把 shuffle 做小做强的时候,shuffle 4 让人们失望了,宽大的按键式控制盘又回到 iPod shuffle 正面。它的机身比上一代机型大 18%,重量也增加到 12.5 克。
它的主体结构由一块铝合金精密打造,经抛光处理的机身呈现绚烂色彩,有银、蓝、绿、橙和粉五种颜色可供选择。无论在容量还是性能上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入门版本的售价更低了。shuffle 4 一直销售至今。
iPod nano iPod nano 第一代(2005.9.7)上回提到,阻碍 iPad mini 变得真正 mini 的唯一因素是微硬盘很难把体积做到更小,所以当闪存技术被应用到经典 iPod 之上时,iPod 历史最成功的系列——iPod nano 横空出世。
iPod nano 定位中端,结合 iPod shuffle 与 iPod classic 特点于一身,拥有 classic 的屏幕显示和转轮操作,也拥有 shuffle 的闪存防震和小体积,「从来没有一个如此小的东西可以涵盖这么多的功能」。
第一代 iPod nano 采用双层注塑工艺,黑白两色,2GB/4GB 可选,仅 0.7 厘米厚,4 厘米宽,9 厘米长,重量只有 42 克。iPod nano 的内部设计更为紧凑,用户无法再像 iPod mini 那样自行更换电池和硬盘,而一代 nano 的 30pin 接口并不支持第三方部件。它的发布之日正是 iPod mini 的停产之时。

iPod nano 第二代(2006.9.12)虽然从正面看起来,nano 2 的造型变化不大,但铝合金外壳让你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款全新产品。nano 2 除了两端使用塑胶之外,整体机身用整块铝包围,苹果对铝金属的偏爱延续至今,MacBook、iPhone、iPad 的铝制外壳都流淌着 nano 2 开创的血脉。
nano 2 机身更薄,屏幕亮度提升了 40%,提供长达 24 小时的电池使用时间,成为首款能够续航一整天的 iPod。最大容量提升至 8GB。
从 nano 2 开始还推出了 iPod (PRODUCT) RED 红色特别版,每台售出的 iPod nano (PRODUCT) RED 所获得的部分收入将直接捐献给 Global Fund,用于非洲的艾滋病防治,这一公益活动被苹果延续至今。
iPod nano 第三代(2007.9.5)还记得这个风靡世界的小胖子吗?iPod nano 3 采用了更贴近 iPod classic 的造型比例,更矮更胖了一些,后背也改为金属包边,而不是再是 2 代的铝制全包围。
Nano3 与其前辈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播放视频,2.0 寸 QVGA 分辨率的屏幕让观赏视频变成可能,电量可以播放视频 5 个小时,支持的电影格式与 iPod video 相同。成为当时性价比最高的 iPod。使用界面也变成两栏布局.
从 iPod nano 3 开始,iPod nano 系列取代 iPod classic 成为整个 iPod 产品的中流砥柱。
iPod nano 第四代(2008.9.9)把 iPod nano 3 的 2 寸屏幕,结合 nano 2 的竖直全铝机身,就诞生了最为经典的 nano 4,这一经典的梭形设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完美的曲线,被延续使用两代之久。nano 4 是有史以来最薄的一款 iPod(尺寸为90.7 x 38.7 x 6.2毫米,重36.8克)。
iPod nano 4 从 iPhone 上引入了重力传感器,可感知摆放方向或动作。当机身横置时音乐播放界面就会立即切换到 CoverFlow 唱片封面浏览模式。轻轻摇晃机身,nano 4 就会自动随机切换到下一首歌曲。用户界面也进行了改进,支持按唱片或演唱者浏览。增加 Genius 功能,它会自动找出风格相近的其他歌曲,并为你生成一个 Genius 播放列表。最大容量增加至 16GB。遗憾的是,nano 4 的电池做了妥协,视频播放时间比 nano 3 更短。
iPod nano 第五代(2009.9.9)在保留 4 代造型的情况下,iPod nano 5 优化了全铝机身和玻璃屏幕,将屏幕尺寸增加到 2.2 寸,分辨率达到 240x376(16:9),iPod nano 拥有一个 30 万像素的摄像头,成为首款拥有拍照功能的 iPod nano。
功能上同步了当时全系列 iPod 的创新:FM、Genius Mixes、录音、VoiceOver 一应俱全,而且不需 Nike+ 跑鞋即可计步。中文字体改用黑体-繁/黑体-简。
iPod nano 第六代(2010.9.2)iPod nano 6 是一款划时代的机型,从键盘操作一步跃进多点触摸时代。这一代 nano 体现了苹果对于 iPod 各系列定位的重新思考,突出表现就是 nano 6 得屏幕更小了,只有 1.5 寸,分辨率也仅有 240*240,视频播放功能也被阉割。砍掉键盘之后的机身比以往缩小了 46%,重量减轻 42%,背夹设计也让 nano 和 shuffle 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超小的 nano 6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促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智能手表」的流行,很多人买来表链附件把 nano 6 戴在手腕上当作时钟使用。不过 nano 6 并未考虑到当作手表的使用情况,如果抬起手腕发现显示反了,请用双手把表盘旋转过来 :)
iPod nano 第七代(2012.9.13)这是拨乱反正的一代,这是向 iPhone 致敬的一代。iPod nano 7 恢复到高大的外形尺寸,外观上厚度只有 5.4mm,比前代薄了 38%。无缝结合的金属加塑料材质机身,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号的 iPhone。改为更大的 2.5 寸多点触控式屏幕。以及恢复影片播放功能,并添加蓝牙,新的 lighting 接口也使得传输数据时更加快速,同时也使接口更耐用。全新设计的 Earpod 耳机使得 iPod nano 7 获得了更加优质的音乐效果。
iPod nano 7 搭载了精简后的 iOS 系统,苹果公司官方称之为 nano os,尽管该系统不支持 iOS 应用,但宽大的屏幕和熟悉的触摸操作,都为 iPod nano 7 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iPod nano 7 最大容量 64GB,一直销售至今。
在智能设备风起云涌的时代,人们也在呼唤着智能的 iPod 的到来。

$苹果(AAPL)$                          $微软(MSFT)$                           $谷歌C(GO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