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簇拥的泡泡玛特上市,是Z世代的“茅台”还是泡沫?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2月11日,被称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玛特(POP MART)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开盘股价最高涨至81.75港元,市值一度超1000亿港元。据《2020跨境出口消费趋势报告》报告显示,盲盒线上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消费增速达400%以上。近些年来,中国文创IP也走出国门,输出国外。泡泡玛特、52TOYS、寻找独角兽、十二栋等新兴潮玩手办品牌在淘宝平台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影响更多海外潮玩爱好者。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10月,而它真正的走红则是10世代后半叶。数据显示,2017年双11,泡泡玛特销售额只有100万元;而到了2018年双11,销售额翻了几十倍超过2800万元;2019年突破8200万元,成为双十一天猫玩具类冠军;到了今年双十一,泡泡玛特的销售额达到1.42亿元,成为大玩具类目中首家“亿元俱乐部”成员。

泡泡玛特的年利润也以同样的方式膨胀。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三年内,泡泡玛特收入分别为1.58亿、5.14亿、16.83亿,同比增长80%、226%、227%;净利润则分别是156万、9952万、4.51亿,短短三年翻了289倍。

盲盒究竟有怎样的魔力?为什么让Z世代如此上瘾?泡泡玛特又戳中了年轻人的什么消费心理,让业绩爆发式增长?

盲盒的玩法起源于日本的福袋,最初是百货公司用来处理尾货的一种方式,福袋里的商品价值往往高于福袋定价。随着福袋销售活动被固定下来,福袋的营销思路也逐渐延续。八十年代,当时大量模型爱好者制作模型并将其商品化,开始出现了专门售卖手办模型的线下“扭蛋机”。九十年代,盲盒的形式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八零后九零后熟知的干脆面里的水浒卡、NBA球星集卡,都可看作是盲盒形式衍生出来的“集卡营销”。

泡泡玛特就像是不断更新的“干脆面卡片”,它以一定的更新频率推出新的系列盲盒,一个系列从5款到12款人偶不等,一般情况下,集齐一个系列需要708元。以泡泡玛特为例,其最受欢迎也是最早推出的人偶就是Molly,是由香港的知名设计师Kenny Wong设计完成的。据说,2019年,仅Molly一个玩具就卖出了4.56亿人民币。

(圣诞系列) 

购买之前无法预知盒子中的人偶样式,拆盒的过程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买盲盒,只有0次和无数次”,而购买重复的人偶也为潮玩销售带来了社交属性。由于交换和流动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入了"盲盒"的坑后,逐渐会形成一个特有的圈层,用户在这交流探讨,同时自发交易,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交圈。

除了盲盒的“未知性”,一个系列往往具有稀有款或隐藏款,泡泡玛特的稀有款式抽中概率仅为1/144,即0.69%,由于其稀缺性,导致其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不断增加,在众多二手平台上超过30、50倍的溢价叫卖,逐步带动了其收藏价值。2018年,原价59元到79元不等的Molly娃娃在二手平台闲鱼上的交易超过23万单,均价270元,价格最高的一款涨价39倍。泡泡玛特通过极小的概率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盲盒市场。

Z世代用户为盲盒产品消费的主力军,据统计,泡泡玛特用户画像中18-24岁的消费者数量占比最多,达到32%;其次是25-29岁,占比为26%;30-34岁的用户占比为20%,这其中75%为女性消费者。这些群体多分布于一二线城市,不仅娱乐消费上有着强烈需求,并且还能够快速吸收新技术、新潮流。盲盒热销折射出了当前年轻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日益旺盛,更愿意为精神需求买单。

泡泡玛特自有IP) 

除去专门的设计师设计人偶的自有IP以外,泡泡玛特会跟知名IP达成合作推出联名款,以丰富其内容形象。而许多品牌也会和泡泡玛特展开开展了跨界合作,例如Molly与伊利的合作,Labubu和炫迈的合作,Pucky和欧莱雅的合作,Dimoo与娃哈哈的合作等等。

泡泡玛特最近推出的周杰伦联名款) 

潮玩市场的未来不仅仅是泡泡玛特,也不仅仅是Z世代,消费者正在快速从物质追求转入到对精神追求,只不过是当下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更容易被发现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