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中是否包括择时?

发布于: 雪球转发:21回复:28喜欢:36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价值投资中是否包括择时?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值得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位朋友的出发点是这样的:价值投资的定义,是首先判断出一个股票的内在价值。当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投资者选择买入。等到市场价格明显高出内在价值时,再选择卖出。基于这个定义,投资者的决策中,包含了什么时候买,和什么时候卖,这部分决定属于择时。

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先要把“择时”,以及“择股”的定义讲清楚。

通俗来讲,“择时”要回答的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择股”则回答“买什么”的问题。

假设一位投资者手上有100块可投资资金。他的投资决策,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花多少钱买股票?是0块(空仓),50块(半仓),还是100块(满仓)?不管投资者选哪一种,都是一种择时决定。在学术上,我们也把择时称为“资产配置”,意思是一样的。在这里,为了简化分析,我假设不买股票的选择就是现金存银行。

第二步:在决定了用多少钱买股票后,投资者需要决定买哪只股票。他可以选择买茅台工行,或者某个指数ETF。这是一个“择股”的决定。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做的任何股票买卖的决策,其实都可以被分解为两道程序:择时 + 择股。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一开始提的问题:价值投资中有没有择时的成分?答案是取决于你的仓位管理。

第一种情况:投资者拥有100块可投资资金,并且在一开始规定,始终保持90%的高仓位。当他看到某只股票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可以入手时,他需要先卖掉一只或者几只其他股票,创造出现金去购买自己觉得更加便宜的股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的仓位始终保持在一开始设定的90%的水平(注:这里的90%只是一个例子,每个人的设定可以不同)。那么在这个例子中,投资者只是在择股,并没有择时。事实上,国外的绝大部分公募基金,都是这么操作的。基金经理向基民提供的是他的“择股”能力,而非“择时”能力。

第二种情况:投资者拥有100块可投资资金,并且在一开始规定,他的仓位处于一个范围区间,比如60%到90%之间。当他看多股市时,可以增仓到90%左右。而当他看空时,则可以减仓到60%左右。没有买入股票的部分,还是作为现金存在银行里。那么在这个例子中,投资者每时每刻都在做两个决策:择时以决定仓位,以及择股来选择需要购买/持有的股票。国内的大部分混合型和股票型公募基金,都可以归入这种情况。

和择股相比,投资者很难通过择时来提高收益,在国内外都是相通的。比如邱国鹭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书中提到,国外的公募基金绝大多数不选时,契约上就要求95%以上的仓位,原因是:过去100多年的历史表明,国外选时的基金的长期业绩不如不选时的基金,就是因为大多数选时的人往往出现高点高仓位,低点低仓位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情况。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公募基金研究报告》中的回归结果显示,近五年(2015~2019年)有26%的基金经理具有选股能力,且源于其自身的投资能力,没有基金经理具有真正的择时能力。

比较著名的价值投资者,一般都是反对择时,或者否认自己择时的。

举例来说,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写道:“我从来不择时。价值投资者,不知道市场价格什么时候会涨、或者跌。”价值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算清楚公司的内在价值,在有足够安全边际的前提下购入股票,然后耐心等待。

格雷厄姆的另一位学生,Charles Brandes(福布斯400强Brandes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Value Investing Today中也反复强调:价值投资者不可能知道股票价格何时开始上涨。因此价值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价格和内在价值有足够的差距时低价买入,然后等待有一天市场价格能够回归/超过内在价值

巴菲特也多次表态投资者应该放弃择时。比如在伯克希尔哈撒为股东信中,巴菲特指出他希望自己的家族信托基金买入90%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和10%的美国债券,然后长期持有。这就是典型的不择时,不择股,近乎百分百的被动投资。

然而我们也需要指出,巴菲特虽然劝别人不要择时,他本人的操作却确实带有很大的择时成分。举例来说,2020年5月初,伯克希尔哈撒维账上大概有1370亿美元的现金。从2005年到2020年,伯克希尔哈撒维账上的现金逐年增加,从400亿美元左右逐渐涨到超过1300亿美元。持有现金不买股票,就好比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本身就是一种择时的决定,反映了基金经理,即巴菲特对于市场总体情况的判断。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你大爷就是你大爷。作为全世界价值投资阵营的教父,巴菲特已经不需要再证明自己,他可以任性的择时,不代表你我也能通过择时来提高自己的回报。拿自己和巴菲特比,觉得巴菲特能这样,我也能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狂妄自大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用这个逻辑来分析一下:定投算不算择时?在这里我帮大家捋一捋。我假设投资者定投某只股票基金。

第一种情况,投资者有100块可投资资金。他决定通过定投,每个月投10块,分10个月买入基金,然后从第11个月开始满仓持有。这种定投方法,其实可以被称为“分批买入”。从仓位上来说,这种定投方法相当于在前10个月半仓操作,然后从第11个月开始满仓。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被动择时”的决定,那就是前10个月不看好股市,因此半仓,而从第11个月开始看好股市,因此满仓。(注:这里的100块,10个月都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而举得例子而已,用不同的数字不影响分析的逻辑。)

第二种情况,投资者每个月只能从工资中省出10块钱去定投。他决定定投2年。这种情况,相当于2年中完全满仓操作,然后在2年后开始慢慢降低仓位。这是因为,在一开始定投的2年,他把所有的可投资资金都买入股票基金了。当然,他的可投资资金是在慢慢增加的,也就是之前说的每个月增加10块钱。但是只要有增加,就马上通过基金投入股市,因此可以算是每时每刻都满仓。2年后定投结束,他不再追加,同时假设他的可投资资金继续增长(到时候可能涨工资了,结余更多),那么事实上他的可投资资金中的股票仓位会慢慢降低。投资者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也是一种择时决策,即在定投的2年内极度看好股市,所以满仓,并且在2年后不那么继续看好股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种定投情况,其实都带有择时的成分。

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一般被称为“定投止盈”,那就是一开始定投X月,然后当市场上涨,定投获利时,卖出套现(因此称为止盈)。这种操作,从头到尾都是在择时。当然,这里还没有说到万一定投了没有盈利,是否止损,怎么止损等。其核心概括起来就是“没有计划,临场发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择时”在主动投资中无处不在。选择通过择时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第一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第二是认识到择时的难度。聪明的投资者,会先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再选择自己擅长的择时,择股或者两相结合,提高自己的长期回报。

精彩讨论

越不繁-越不凡2020-12-09 07:53

好股还需好价。好价就是择时。

全部讨论

长途伴侣6662021-01-25 13:38

taxivip2020-12-17 13:58

谢谢。

不明投资真相的乌合2020-12-17 13:52

牛熊择时,这个怎么弄?
网页链接,你研究这个图,市盈率,市净率,都是资产价格,就是一块钱的利润卖多少钱,一块钱的净资产卖多少钱。低买高卖,不是股价高低,而是资产价格的高低。一股股价与个股的价格中含有资产的含量及资产价格的含量。所以不以股价论高低,而以价格论高低。而个股的价格,由于公司不同,不好比较。但总体市场的平均价格就有历史可比性。所以看懂这张图,你就有寻宝图了。

taxivip2020-12-17 12:39

牛熊择时,这个怎么弄?其他长期持有指的是?

taxivip2020-12-17 12:39

谢谢。这个不错。

不明投资真相的乌合2020-12-17 11:59

你说的对

韭菜1园长2020-12-17 10:44

你都没看完我写的文章,基于基本面+择时的交易行为属于价值投机,基于基本面不带择时的交易行为才属于价值投资

不明投资真相的乌合2020-12-17 08:25

价投者,要买的便宜,要安全边界,你尽然说不要择时。

不明投资真相的乌合2020-12-17 08:22

我建议,你研究下,这几个:纳指+创业50+全消费+医药。创50,要牛熊择时。其他长期持有。

不明投资真相的乌合2020-12-17 08:19

这是一个伪问题,原因如下:
1、公募不择时,一、因为政策制定的缘故。二、它资金体量那么大,如果跑进跑出,公募就不是市场的投资的主力,而是助涨助跌的主力了。三、公募主要赚的是企业成长的线,虽然也尽量要求买的便宜,但不以差价为主要追求标的。四、公募的资本有长期性的特点,可以承受市场的波动,穿过估值的波动周期。所以公募不择时,不能拿来证明投资不要择时。
2、而不择时的投资者,一是他明白了赚企业成长的钱,是确定的他有的能力,二是他的钱是长期的钱,而且愿意且能承受价格周期的波动,三是他认为择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效果不一定好,他愿意放弃择时的利益,而获得更多的精力,四是他洞察了投资与投机本质的不同,带来的人生收获也截然不同,是他智慧的选择。所以长期主义者不择时,不表示投资时不要择时,不表示好企业不要买的便宜。
3、投资者,有场外资产进入股票市场,当然要等待时机才入场。而买入好企业,当然也要买的便宜。国内市场,资产估值波动范围那么大,当然等待好企业回落到便宜才下手,等待是有利可图的。
4、不过你想择时,不表示你能有这个能力。大多人,是没能力择到时,不是他看不到择时的好坏与机会,而是他等不得,他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耐心,这才是核心。
所以要不要择时是个伪命题,当然要择时。只是你有没有择时眼光与能力,你有没有不择时的智慧、魄力、承受力,还有你的规则与资产入场时间在制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