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 | 周期出清

作者:卢尧之

个人入行的时间已经不短,外面认识的同行也逐步多了起来,其中各种流派的投资机构都有。有极其擅长技术分析与景气度跟踪的,有和我们一样做深度价投的,有擅长做题材成长的,也有做量化的。

投资方法从来没有高低之说,早先年大家归类的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宛若《笑傲江湖》中的气宗与剑宗之分,亦或是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招式的区别。然而两者之中无论哪种达到极致均是业内顶流。诚然,的的确确会有集大成者,但那样的人应该是亿里挑一。


曾经也有小伙伴问过我,目前选出的个股质地基本都属于第一梯队,但不少个股的建仓时点过于左侧,为什么不在此基础上使用一些技术分析或者风口捕捉来踩准启动时点从而提升效率呢?

老实说,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类似的做法。很多年前我也研究过用类似的方法去捕捉所谓的启动点,在深入了解这类模式之后,发现了两者结合起来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当一个股票经历了惨烈的出清,达到了历史的极限估值的时候,市场上对于该公司的悲观预期已经达到了极值。既然所有的悲观预期都已经充分打入,那么后续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悲观程度有所缓解,那么股价就会有一定的修复。并且在极限底部位置,单从筹码的角度来看卖盘基本出清,少量的买盘就能托起股价,即所谓的“反弹”。而这一点从技术分析角度来看,难以捕捉,因为反弹与反转在初期的走势是一样的。如果用技术分析来做决策,基本上会错失优质个股底部起来的第一波上涨。

其次,当资金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铁了心要在启动的时点买入时,交易会存在问题。因为在技术分析界定的启动阶段,市场对于该股票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该票处于历史极限底部的时候,交易会比较拥挤。除了流动性特别好的股票外,其他个股很难在那个时间点买到足够的仓位,同时冲击成本也无法控制。所以,这一类投资方法对于资金量和个股流动性都有一定的限制。

另外,基本面与技术分析的决策者底层的驱动存在很大的差异。做过深度价投的人肯定知道,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并不容易,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发现并深刻理解一家优质企业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如果因为想要提高效率而错失了历史性的大买点,那么投资者心理上的冲击会很大,懊恼与后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利于后续的投资展开,并且事后来看这种行为基本等同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纯技术分析驱动的投资者则不同,他们只需要选出一堆质地不那么差的个股,用自己的投资方法进行决策,并不会过度在意是否踏空了牛股,踏空了换个票就行,心态极其平和。

每一种投资方法都会存在自己不适应的场景,而如果试图将两者结合来达到一个想象中的完美状态,那么绝大多数结果都是成为四不像,毕竟真正的集大成者极其罕见。而市场是客观与包容的,任何一种合理的方法运用到极致都能够在市场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考虑到技术分析的一些局限性之后,我选择守拙,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挖掘与跟踪优质个股之上,陪伴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

$上证指数(SH000001)$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