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成功——《苏世民自传》读后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0喜欢:9

贾鹏  银华基金 2020.7.19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记录了这位黑石集团创始人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不同的人,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不同的视角。花了几个星期读完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去看待这位作者。

在这本427页的书中,苏世民好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黑石集团,以及他所发起的其他项目里。在他创设苏世民学院时,为了建设一个理想的书院,他亲自关注建筑细节,到书院建成时,往中国跑了有30次。到后来面试学生时他会亲自接待所有的候选人,如果有被录取的候选人犹豫不决,他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说服候选人。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投入,不仅源于他过人的精力,每天可以只睡5个小时,更是我们强调的,企业家“内在驱动力”的体现。苏世民在书中谈到这一点也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热爱的事物”,这比为了名、利、乃至他人的敬仰和尊重而做事,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苏世民身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种内在的动力,是从他的母亲身上继承下来。在他10岁,在父亲的商店打工时,已经不断在说服父亲,把他们的店尽可能的往外扩张,去开更多的分店。在他写这本书时,他甚至认为“一个人可以学着做管理者,甚至可以学着当领导者,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企业家”。

我们在投资中,重要的一环时评估管理层,最看重的因素就是,实际控制人是否具备这种内在驱动力。其实这对我们每个人,在企业经营领域之外也是一样,为自己的兴趣而工作和生活,更有可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和比较好的效果。

苏世民展现的另一个特质也很有代表性。一方面,他追求对黑石集团的掌控力,保证公司的战略方向按照自己的设想前进,这一点在黑石上市时体现的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管理上,他充分放权,信任职业经理人团队。特别的,在决策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设计方面,他的做法很像达利奥在桥水倡导的“创意择优”。决策过程透明,普通员工可以自由表达看法,通过各种机制设计,实现内部的充分讨论和平等交流。黑石集团每周一早上的例会,所有的投资团队都会参加,员工无论年龄大小、级别,有质量的思考都被鼓励发言。他们希望达到的是,决策结果是团队成员最好的主意,而不是苏世民本人的决定。在黑石进行希尔顿项目时,苏世民的意见跟下属乔恩相左,但最后公司还是按照乔恩的建议进行了投资。

这也是我们投资中,评估企业家时,关注的一个方面。具备这种特质的企业家,更有可能带领公司走的更长更远,特别是在他离开后,公司保持健康运营的概率更高。当然,处在不同行业,要求可能会不同,也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互联网、科技这些处于变化中的行业,组织扁平化、创意择优对公司的意义更大。而大部分的传统制造业,行业相对稳定,很多时候比拼的是公司战略的执行能力,对管理层和组织架构的要求也不一样。

-end-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安   昀 | 鲍无可 | 曹    晋 | 曹文俊 | 陈璇淼 | 陈   媛

陈立秋 | 程   洲 | 崔   莹 | 蔡嵩松 | 董伟炜| 杜晓海

付   斌 | 费   逸 | 方钰涵 | 高兰君 | 刚登峰 | 葛  晨

顾耀强 | 光   磊 | 郭   敏 | 郭   锐 | 郭   堃 | 韩   冬

郝旭东 | 郝   淼 | 何   帅 | 洪   流 | 胡昕炜 | 胡鲁滨

胡宜斌 | 黄   峰 | 姜   诚 | 纪文静 | 匡   伟 | 劳杰男

雷   鸣 | 李德辉 | 李   琛 | 李晓西 | 李晓星 | 李元博

李玉刚 | 李健伟 | 李佳存 | 李   巍 | 李晓星 | 李   竞

梁   浩 | 梁    辉 | 梁   力 | 刘斌 |刘   辉 | 刘格菘

刘晓龙 | 刘   苏 | 陆 彬 | 陆政哲 | 陆   欣 | 罗春蕾

吕越超 | 楼慧源 | 马   翔 | 潘明 | 蒲世林 | 齐   皓

祁禾 | 秦   毅 | 丘栋荣 | 邱   杰 | 饶   刚 | 石   波

沈   楠 | 史   伟 | 是星涛 | 孙   伟 | 汤   慧 | 王   俊

王   培 | 王   栩 | 王延飞 | 王宗合 |王克玉 | 王   景

翁启森 | 吴   星 | 吴丰树 | 伍   璇 | 谢振东 | 徐志敏

徐 成 | 许   炎 | 杨栋 | 杨浩 | 杨   瑨 | 杨锐文

叶   展 | 易智泉 | 于   洋 | 袁   宜 | 袁航 | 张东一

张 峰富国 | 张 峰农银汇理 | 张   锋 | 张   晖 | 张   慧

张延鹏 | 张迎军 | 张益驰 | 赵晓东 | 郑慧莲 | 郑   磊

郑巍山 | 周应波 | 朱   平 | 朱晓亮 | 左金保 | 赵   蓓

邹   曦 | 周   良 | 周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