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层的新机遇:冰面之下的可能与想象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推 荐 语

AI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

这周,在被外界视为“全球AI风向标”的英伟达GTC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公布了搭载B200芯片的GB200 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系统,以及英伟达在AI软件(NIM微服务)、Omiverse云、具身智能方面的最新进展,将人工智能行业推向又一个先锋时刻。

再看国内,刚刚过去的两会,与AI相关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都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对人工智能的定调,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些机会是值得AI创业者重点关注的?近日,在创业黑马的直播间,创世伙伴资本合伙人聂冬辰受邀参与《无应用不AI—2024年创业和投资的最大机会?》话题讨论,分享了他对AI领域、尤其是AI应用层的思考以及对创业者的建议。

GO SMART

核心观点

1. 在大模型层,最终只会留下少数头部企业,而专注于特定垂直行业的模型公司更有竞争优势;服务层包括AI数据标注、数据库管理、模型训练和部署等环节,做成巨型公司的几率较小,生存空间容易受上下游挤压;在AI应用层,创业者可以关注硬件,跟中国成熟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相结合的机会。

2. 算力中心作为资本密集型业务,关键在于如何获取并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算力资源。

3. 未来劳动力短缺问题将通过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得到缓解,这将是创业和投资的重要趋势。

4. AI虽然不太可能直接颠覆微信,但有潜力颠覆现有的社交产品。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Sora的横空出世,很让人震惊。您觉得这次国内AI创投领域的反应,和去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聂冬辰:我们应该把今天大模型产生的AI变化当做全新的事物,而不是上一波AI的延续。传统的AI技术发展逻辑可能是线性的,比如从处理文本、图片、声音到视频,再到数字孪生等。然而,Sora的突破代表的是一种量级的飞跃,而不是渐进的提升。它不仅仅是基于给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能够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正确理解产生有逻辑性的创造。这意味着Sora具备了理解现实世界并据此创造内容的能力。

过去,我们认为AI或通用人工智能(AGI)仅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或是提供基于人类智慧和创意的生成内容。但随着AI对世界的深入理解,AI现在能够从源头提供所有内容灵感并完成创作。AI的这种发展速度甚至远超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包括GPT 4.5 Turbo将在几个月内发布,以及最近AI算法与figure 人形机器人的结合,都是AI在不断给我们惊喜。

那么,对于AI早期创业者来说,面对这样的发展速度,需要基于国内外的整个竞争形式,重新定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自己的核心壁垒,而不仅仅是模仿Sora等产品。

主持人:当前的AI发展非常迅速,在AI领域创业时,竞争对手又非常强大的竞情况下,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壁垒变得非常关键。请问在AI领域,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壁垒?又该如何建立壁垒?

聂冬辰:在讨论AI产业的竞争壁垒时,我们将整个AI产业链分为三层:底层的大模型层,中间的服务层,以及顶层的AI应用层。

在大模型层,中国必须拥有自主可控的大模型,这些模型能利用国内的数据资源,但最终可能只会留下少数头部企业,这可以参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史。对于专注于特定垂直行业的模型公司,他们拥有高产业认知壁垒和数据壁垒,尤其是在数据难以公开获取的敏感领域,这些公司将有竞争优势。

在服务层,该层可能包括AI数据标注、数据库管理、模型训练和部署等环节,这些服务在整个产业链中至关重要。这类企业类似互联网时代的SaaS、ToB企业,做成巨型公司的几率要比大模型和应用层小不少,它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上下游蚕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AI应用层,会出现一个问题是,如果大厂做了怎么办?一方面,可以寻找那些具有产业壁垒和数据壁垒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OpenAI或者知名大厂无法涉足的领域,不能只关注软件算法,要跟硬件结合、跟中国成熟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结合。此外,如果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高度融入客户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中,那么不可替代性将会非常高。

主持人:很多公司都在关注怎么AI化,您怎么看AI算力中心的投资机会和趋势?

聂冬辰:算力中心,如果在资源分配算法方面没有特别强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业务。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不断获取新的算力资源,特别是低成本、高性能的算力,并将其提供给需求方。对创业公司来说,在大厂还没注意到的时候是有机会的。但是,参考云计算市场的发展,最终也可能会进入寡头竞争阶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拼资本。

主持人:接下来的话题跟AI应用相关。第一,您能不能举一些AI应用方面的案例?第二,AI与法律、教育可以怎么结合?有可能产生哪些新的商业模式?

聂冬辰:教育、法律和医疗等行业在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优质资源的严重短缺。中国有许多医院和学校,但缺乏优秀的医生和教师。在法律咨询方面也一样,需求巨大,但合格的律师数量不足。在这些行业中,AI作为优质劳动力的补充是非常合适的。

在这些垂直行业中,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壁垒,例如法律领域的专业壁垒。教育领域的分类则相对分散,涉及不同的学科和教育阶段。关键在于如何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服务。如果只是在传统在线教育的基础上叠加AI技术,以低成本创造内容,这很容易被其他公司基于不同的模型和技术路径所复制,那么在市场中只能分得很小的份额。

我认为商业模式是需要考虑的,但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以OpenAI为例,它最初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并未考虑盈利。但当它成为市场上不可替代的服务提供者时,无论是向B端还是C端收费,用户都会自然而然为之付费。OpenAI究竟是一家ToB公司、ToC公司,还是技术公司或商业化公司,这些界限变得模糊。在当前的AI创业中,只要做到对客户和用户来说不可替代,收费模式自然会形成。

主持人:新质生产力是最近的热词,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您怎么理解这个概念?第二,从实操的角度出发,这个概念对应的是哪些产业或主题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能够为创业和投资的带来哪些新机会?

聂冬辰:我们从现实出发,刚才也提到了生产力与人的关系。大家可以看中国人口增长的变化,这对投资产业有着直接影响。过去几十年,中国每年的新增人口曾高达2000万甚至更多,但近年来有所下降。2021年新增人口略超1000万,2022年约950万,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新生代的数量将逐年减少。未来,在一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如田间地头、仓库、钢厂和工厂等高温、高污染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情况。这种短缺就需要依靠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来解决。这将是未来创业和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

2016年以来,我们的基金已经在布局,投资于未来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不同应用场景的早期项目。无论是物流、仓储、城市清洁还是农业科技,我们都提前布局了智能化产品,包括AI产品、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等。

未来智能化产品将在各个产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智能化产品产业链上,无论是从事底层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还是基于应用场景的高度集成,都存在良好的投资机会。无论是纯算法开发还是软硬件结合的企业,只要能抓住真正稀缺供给场景,未来价值都将非常高。

主持人: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人工智能+”,2015年两会提到了“互联网+”,接着就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您觉得这一次“人工智能+”跟以前的“互联网+”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会不会引起新的创业浪潮?

聂冬辰:我觉得“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形成了,与“互联网+”相比,持续时间更长且影响更深远。首先,从2011年、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开始,到现在近15年,我们观察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更多是赋能,而不是彻底革命或替代。AI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也是以赋能为主。但在某些行业,如法律和初级投资分析等,AI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且随着AI技术的进步,这种替代将更加显著。

其次,AI对于创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互联网时代。过去,大学生创业受到鼓励,因为开发应用程序或网站的门槛相对较低,成功更多依赖于运营能力和其他技能。但AI创业者需要全方位的技能,包括技术能力、对行业和场景的深入理解,以及客户资源的积累等。

主持人:有个网友提出的哲学话题,我觉得可以拿来聊一聊。如果说AI是生产力,人类可能需要重新定义生产力这个概念,到底是人产生生产力,还是算法模型产生生产力?

聂冬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是说,人与趋势之间,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是人创造趋势,还是趋势基于不同因素,最终在恰好的时间让必然的事情发生?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

趋势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恰好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与AI相关联,人类无论是发现还是发明了Transformer模型,以及创造了ChatGPT等一系列技术,其实更多地扮演了发现者的角色,或者说是触发某种变化的导火索。但真正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是趋势本身。人类的潜力是有限的,即使人类大脑的潜能得到完全发挥,我们能否与未来的AI相媲美仍是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是,技术创造技术,趋势创造趋势。

主持人:每个时代都会有人问,AI 的应用会在社交领域出现一个颠覆极大的产品吗?主要是能否颠覆微信,因为AI出现之后,它的交互会不会更有意思?

聂冬辰:微信首先是一个即时通讯产品,核心功能是作为通讯工具建立双方的连接。微信内的“朋友圈”具备社交功能,但其本质并非社交产品。关于AI是否会颠覆微信的问题,可以类比为北极熊不吃企鹅,因为两者生活在不同的区域。

AI虽然不太可能直接颠覆微信,但有潜力颠覆现有的社交产品。社交产品的本质在于建立社交关系,而AI能够基于效率优势,特别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特性,无限放大建立关系的能力。AI可能创造新的交互形式,比如AI让人物以虚拟形象出现在用户面前。AI能进行内容生成,在社交过程中建立新的沟通机制,比如AI陪伴功能,AI能以用户喜欢的方式提供陪伴,这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颠覆。

ꔷ END ꔷ

全部讨论

03-21 20:57

说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