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著名的玄学策略——“Sell in May”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首发于【兔子书斋】,更多实盘及讨论请移步【兔子书斋】)

(本人不了解策略类研究,文章仅供娱乐。)

很多宏观研究员和自媒体从业者都谈到过,A股市场存在“Sell in May”,即5月至秋天期间的股市总体不好。

比较有名的观点是海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他在2016年5月20日和2017年4月14日,分别发表题为《以海内外历史为鉴:Sell in May效应》《股市的季节效应 从“Sell in May”说起》,从历史、政策和经济规律的角度,证实了“Sell in May”对A股成立。

<“Sell in May”的完整表述是Sell in May and Go Away, Come back after Labor Day;Sell in May and Go Away, Wake me up when October ends.

实际上来自英国伦敦金融城:Sell in May and Go Away, Comeback at St.Leger's Day. St.Leger's Day是英国南约克郡唐卡斯特的秋季赛马比赛。>

2016年文章核心结论:

「①对 37 个成熟与新兴市场历史数据研究发现其中 36 个市场存在“Sell in May”效应, 1997 年至今数据显示 A 股市也存在此效应, 5 月初卖出10 月初买入的累计超额收益 200 个点。

「②国内外共同特征:制造业的“Sell in May”效应最显著,消费类行业最弱。

「③海外专业研究认为季节、假期等对情绪的影响是此效应的主因, A 股则与 5-9 月整体处于政策淡季有关。」

2017年文章核心结论:

「①对 37 个海外市场历史数据研究发现,其中 35 个市场有“Sell in May”效应,与假期和季节性情绪有关。

「②1990 年以来上证综指 5-10 月涨幅均值为 4.6%, 11 月-次年 4 月为 20.2%,也有“Sell in May”效应,震荡市环境中也较显著。

「③A 股季节效应与 5-10 月政策淡季和基本面变化有关。今年仍是中枢抬升的震荡市,中间或有波折。」

对荀老师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参阅他的作品《荀玉根讲策略:少即是多》。

这其实是一本策略类的工具书,但还比较好读。推荐程度2星半到3星,属于还可以的消遣类读物。至于指导投资方面,我不确定有没有用。

回到这两篇研报。显然,2017年时,荀老师是观察到了所谓「震荡市」的特点,特意将2016年的旧文略作修改重发,以作提醒。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2017年4月14日的这篇文章是所谓的「精准翻空」。策略师们的魔法我表示钦佩,但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所谓的“Sell in May”的历史规律,究竟对指数、个股影响几何?我们是不是可以在5月-10月之间偃旗息鼓,把钱存入银行,或从事资金类打新工作?

这两篇研报都很短、不足20页,我们采取的回测方式也很单一:

我们将在每年的5月末卖出标的、10月末买回,以此与长期直接持有标的的收益对比。

与惯常研究员们的行为不同,我们不用matlab或建模型,而是直接使用指数基金产品进行回测,因为指数的敏感性、可能会得出与只用指数做数理分析不尽相同的结论。

首先是代表A股市场的沪深300(因为不是严肃的测试,所以我直接选用在A股更为直观、综合收益更强的沪深300,而非中证800或某些全指)。

我们选取成立时间最长且尚在运转中的博时沪深300(050002)指数,通过在不同年份的10月末买入100万元、执行「5月末卖出标的、10月末买回」策略,得到如下表格:

<这个数据的分红时间有点问题,我拿公告日净值来做的,实际上应该是派息日,会有差额但不大,涉及数据量太大,不改了。>

表格中的数据代表着从某年10月末买入,执行策略,或不执行,到2022年11月29日时的投资结果。

可以看到,采用策略的行为相较于不采用策略的行为,的确存在平均约5%的超额收益,而且考虑到半年时间里,将现金存入银行理财且参与资金类打新,预计可再获得2%-4%的超额收益。

因此对于沪深300指数,“Sell in May”策略是成立的。

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来了,我们使用同样的思路,对沪深300增强进行回测,却得到了有意思的结果。

我们选用一只最古老的沪深300增强型基金:申万菱信沪深300增强(310318),用同样的方式得到下表:

结果便完全不同,“Sell in May”的行为每年都将导致大量的「损失」。

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其实可以令我们得到不少启示:

1)拉长时间看,投资是最安全的事情,啥时候买、怎么着都能赚钱——拉长时间的话;

2)“Sell in May”本质上是一种粗浅的规律类择时策略,对于已经运用综合方式(包括择时)进行增强的增强型指数,“Sell in May”约等于白白浪费半年的增强机会;基于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对于绝大多少公募基金(趋势投资法),“Sell in May”策略会大大落后于直接持有。

3)“Sell in May”客观存在,适用于周期性强的指数、不适用于成长性强的指数,荀老师观察的制造业最明显、消费最不明显(白酒甚至是反的,Put in May 属于是)是有道理的。

4)增强型指数跨越周期的强于普通指数,是为获取收益而来的指数投资者可以选择的产品。

作为同类参考,我额外做了个恒生ETF(159920),算是彩蛋吧。(沪港深500由于产品成立时间太短,就没有做)

做这玩意儿太费时间了,还枯燥,行业的我就不多做了,感兴趣的自己动手吧。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啥恒生ETF执行“Sell in May”的超额收益那么高。

提示:时间短+长期震荡市+纯粹的运气(多次卖在高点、买在低点);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做错了😂。

学了这个以后,有的小伙伴便动了歪脑筋:那么这个规律能否运用到个股上呢?

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做个股回测,我看了几个后,觉得可以,但没必要。

诚然,在制造业、煤炭采掘等行业中采用“Sell in May”理论上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消费股,尤其是白酒行业,“Sell in May”是典型的反作用,其实也好理解,毕竟冬季是白酒传统的淡季,相关的政策也集中在秋季前呈现),但我觉得我们不必如此费劲:

“Sell in May”本质上是规律类择时,而个股的规律性变化最弱,执着于历史规律选股,和技术派大师一样,往往就是「对个10次错1次,1次错出10倍来」,得不偿失。

“Sell in May”、「逢缺必补」等基于历史的统计规律对指导未来几乎毫无作用,否则,依据图表+高度分散就可以选股了,何必那么麻烦。

反复买卖个股除了令你的持仓不断重置分红税标准、增加摩擦成本、外加错过一些分红之外,最大的不幸是当闪电不按规律劈下来时,你不在场,那才是真的可惜。

此外,和资本的反身性类似,技术领域有句名言,「有效策略必然存在自我毁灭的倾向」。随着投资者整体认知能力的变化和策略的传播,策略本身会在正向操作者学习和反向操作者套利之间被毁灭,这是所有技术流都不能长期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也是任何策略不能始终正确的根本理由。

如果从今天开始,“Sell in May”失效了,我也不会有任何奇怪之处——毕竟仅从数据角度也可以直观看出,“Sell in May”带来的超额收益或超额损失,最近10年和上个10年相比,足足收敛了一半(沪深300的超额收益仅剩2%)。

所以对于个股投资者,这个小规律就和宏观政策一样,属于好玩、正确,但实际上没什么用的小知识,唯一可能有用的是,若是要买入制造业、煤炭采掘等强周期行业的个股或ETF,买入指数基金时(但为什么你不买增强型指数呢?)、在不急切时、标的估值一般时,可以考虑等到10-12月。

此外,据香港某券商的测算,标普和恒生在5月末卖出、9月末买入效果会更好,A股可能也是,但我没做这组数据(懒),存疑。

(转载注明出处,商用请联系本人,谢谢!)

#沪深300##恒生指数# #沪深300增强#  $沪深300ETF(SH510300)$ $恒生ETF(SZ159920)$  $申万菱信沪深300指数增强(F3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