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和情绪驱动,到产品和业绩驱动;从海选赛,到淘汰赛。不变的是国产创新药的持续高景气,变的是几年换一茬的领跑选手和共识逻辑。
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第一波是海选赛,凡事有点亮点的都有机会。不区分质地,与创新沾边就一起飞。但进入第二波,市场已经从海选赛进入残酷的淘汰赛,只有优质公司凭借竞争力优势才会逐渐脱颖而出。
为什么行业性的淘汰赛有助于优质公司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太多创新药,IND数量每年上升一个大台阶,这里面有很多低水平的创新。但这类低水平的创新药同样在行业里面抢临床资源,抢人才资源。临床进度受限且成本高。各个创新药公司融到钱后出现抢人才的局面,不管是管理还是研发的人力成本急剧上升… 但是经历了从过热到爆冷之后,很多低水平的项目被主动终止,临床更好做,人才成本回归,好公司反而是受益于这种淘汰赛,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站在当下,本土医药创新的投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创新不是不能投。尤其在这种市场持续怀疑国产创新药到底能有多大商业价值,估值极低的情况下,应该投。几年后回过头来看,当下可能是未来几年能碰到的最好的投资阶段之一。其次,创新能投,但不能是遵循原来的“无区分”思路去投。过去两年时间,医药创新不管大小公司都经历了泥沙俱下般的下跌,有一天市场环境转暖,大家不可能齐刷刷的又一起涨回去。很多公司几年内很难回到以前的高点,但少数真正优质的公司会。我们要去选择那些代表未来技术方向的,拥有强大业绩驱动且未被充分入价的潜在时代徽章。
而且,要是我们理解得没错的话,未来几年的中国医药行业将逐渐进入一个“原创药物引领”的新阶段,那将是一个更加令人振奋的新时代。$青侨阳光(P000385)$
总体同意青侨的思路,但是目前18A已经这个惨样了,如果是第一轮反弹,大A肯定是谁跌的多买谁,而不是谁未来有潜力买谁。第一轮反弹结束再次下跌之后才是选择潜力品种的时候。信达、康方虽然好,但是他们未必会涨多少。君实差,可能涨的更多。可以参考一下AI的寒武纪。重申一下,是大A,不是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