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国家是人民的,人民不是国家的儿子。人民也不是政府的儿子。你老公认知错误。人民和国家不是母子关系。
关于打比方,我们聊天的时候经常这样打比方,包括跟孩子的饭桌聊天。当然,每个人都有认知的盲点,也有看不到的片面,但文字表达的都是当时当刻的内心真实想法。一下子引出这么热烈的讨论一是出乎意料,而是也确实引发我们思考~
大家可以留言交流,我们非常欢迎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不能动摇根基的变量,大概率是结构性变量。
医药行业的根基,按我们的理解,是人们对疾病的焦虑和对健康的渴望,这个不会变。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经济还在发展,科技还在突破,人口还在老化,医药的根基和动力就都还还在。
逻辑上说,反腐会有供给侧改革的效果,那些产品低劣但靠着带金销售就能轻易做起来的产品会越来越难,这会提高医疗终端的供给门槛,对产品临床价值的要求会相应提高,长期来说对行业是好事。当然,未来有说不清楚的地方,比如有人担心反腐的过度扩大化,会长期压制医生的积极性,这个可能性需要继续跟踪观察。
未来很难预测清楚,但过去还是比较清楚的。2006-2007年的那波反腐猛烈程度远超当前,当时整个医药行业也是非常悲观。但事实是反腐后,医药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都上了个大台阶。在这之后,2018年有个4+7集采,大家都说医药要废了,因为医药行业被剥夺了定价权,以后只能按化工股给估值。但2018年仿制药集采后,国内创新药就迎来了更加景气的加速增长。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普及,药品加成全面取消,体外诊断和高值耗材反而迎来了爆发性成长期。
2021年CDE在上游要求临床设计上强调临床价值,2023年在下游推进反腐整顿医疗体系的规范性,对那些临床价值不算突出的特色药械(包括同质化的创新药)是很大压力,但对临床价值非常突出的原创药是不是机会?我们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也同样是值得重视的。
对医药反腐的影响可以保持开放,长期看不一定是坏事。不动摇根基的变量,大概率是结构性变量。
与时俱进,天天向上。学习认知,没有穷尽,长期不懈坚持,总能把行业、公司,认知到足够深入,超越多数人、成为能力圈,巴菲特从猴子进化到人,芒格每天比昨天认知更进一步,真的是知无涯
在投资长逻辑的同时融入中周期视角,相当于在关注终局状态的同时也重视路径问题。在得到中周期的辅助之后,我们对长逻辑的投资效率可能会有改善,更重要的是,我们与阶段性大势的对抗风险会减少——如果能够有效吸纳对中周期的认知,虽然不能排除未来青侨基金再度大幅回撤的可能,但至少逻辑上说,出现2022年那种级别的回撤风险会大幅下降,仅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提高对中周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