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很好,确实现在港股是系统性的问题更大一些,当然一些公司的小问题也值得关注;但总体上来说,过去对好管线的过分关注和过高预期有必要稍微冷静一下了,无论资本市场还是产业界,更冷静的估值和更严格的标准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吧。
另外,你们的行文风格在不讲投资逻辑的时候,用词还是很大众化的
这里的mDOR差异(15个月 VS 7-8个月)和mPFS差异(12-14个月 VS 7-8个月)不算翻倍也是高了70%-80%,要是能在3期复制,HR给个0.6的预期不算夸张吧。另外,63人也不算是小样本了,40-50人以上的数据已经有初步可信度,很多单臂有条件上市的不也就80-100人。就算3期DOR掉到12-13个月,mPFS掉到11-13个月,假设对照仍然是7-8个月,也还有一战之力。当然,最终还是得要靠与PD1大样本头对头去验证,但凭这样的优势做个初步判断也够可以了,毕竟IO有持久和广谱的优势,只要证明真有全面better的优势,市场空间会很大。不明白你说的猫腻是什么,“帕博利珠营收已经200亿美元”+“112已经初步展现相比帕博利珠的优势”,为什么不能出个5亿美元诚意金去引进?如果等3期都验证完了,为什么还要选你summit?也不是所有的大额授权交易,都得等出完大样本对照数据才能推进。
PFS/OS双终点确实是个问题,FDA之前批的类似适应症大多基于PFS终点,但海外新开临床越来越多改成PFS/OS双终点。国内目前的说法还是会接受之前说好的方案,不知道后面会否有新的变数,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写得很好,确实现在港股是系统性的问题更大一些,当然一些公司的小问题也值得关注;但总体上来说,过去对好管线的过分关注和过高预期有必要稍微冷静一下了,无论资本市场还是产业界,更冷静的估值和更严格的标准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吧。
另外,你们的行文风格在不讲投资逻辑的时候,用词还是很大众化的
前几年默沙东本来采取的是K药+仑发替尼的策略来提高ORR PFS 和OS 的,临床结果ORR 和PFS都获益了,但是OS没有获益。奈何只在肾癌取得成功,其他基本以失败告终,原因,1、仑发替尼副作用太大导致OS没有获益 。2、对照组可能也使用了抗血管的药物。
而康方采取的AK112其实就是K药+ 仑发替尼的策略。而康宁KN046采取跟随默沙东策略,明显默沙东策略是失败的,导致不得不把仑发替尼换成 阿西替尼,重开临床。
这个就是升级免疫治疗的第一层:免疫治疗+抗血管
而最近看见的免疫治疗的升级第二层:免疫治疗+ADC 无化疗方案。比如K药+科伦的264 可能是未来的一线治疗,就是免疫IO+ADC。或者 免疫治疗+抗血管+ADC的各种联合,比如免疫双抗+靶向双抗ADC。
这个可能也是默沙东收购不成seagen,反而和科伦合作的意图,不能够缺席ADC这个“时代徽章”。
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