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模糊的市场认知里,我觉得你拉一拉均价或者DDC,估计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单推CR%不至于影响医生的决定影响的这么大
不过,2022年国谈中PD1价格整体不再大降(或已探出行业性的定价底),再加上2021年后获批的派安普利、斯鲁利、恩沃利等住进入院和进医保,预计2023-2024年样本医院PD1/PDL1总市场会恢复强增长。
和2021年相比,不进医保不降价的纳武利尤(O药)、帕博利珠(K药)份额保持稳定,特瑞普利小幅反弹,卡瑞利珠和信迪利份额明显下降,只有替雷利珠份额大增。
替雷利珠在首批4家国产PD1单抗中获批最晚,但过去3年PDB份额上升最猛,2021年的份额飙升主要是院外回院内驱动,并非终端增长这么多倍;但2022年的份额却是主要来自于实打实的终端销量大增,份额上已经反超帕博利珠、卡瑞利珠、信迪利,成为样本医院中份额第一的PD1单抗。替雷利珠为何能够强势反超?这个现象很值得思考。
一种典型的解释,是销售力的差异。但客观地说,信迪利和卡瑞利珠所属公司的终端销售能力完全不逊替雷利珠。而且如果简单解释成销售能力差异,也无法解释替雷利珠同公司的另一款产品泽布替尼 -- 2022年国内营收增速远低于奥布替尼(+56% VS +164%),这里相差100个点的增速差异,不是一句体量不同就能解释的。
另一种,从产品力的角度去解释,可能更为合理。终端医生并不认同所有PD1单抗能够等同替换,对他们来说,Fc改造更合理的替雷利珠的整体性能或许更值得信赖。
上图是4款国产PD1单抗治疗cHL披露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数据,对Fc端改造更充分的替雷利珠、派安普利,它们的CR率明显超出卡瑞利珠和信迪利,与此同时,>=3级TRAE却明显更低。虽然不是头对头数据,而且只是一个小适应症的数据,但仍然展现了一定的趋势,让我们去思考和重视FC改造对PD1单抗性能的影响。而泽布替尼与奥布替尼的比较也类似,虽然没有头对头数据,但可比临床数据仍然展现了奥布替尼综合性能或优于泽布替尼的可能性。
不探讨相关公司的可投性问题,仅就创新药的竞争特性来说,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有较大区别。按我们的理解,差异主要还是在“美国医生在新药的选择上会更规范,而国内医生会更灵活”。
在美国新药市场,即使已有数据在几年前已经明确提示了阿卡替尼、泽布替尼相比伊布替尼的性能优势,但后者只到真正用头对头大3期证明了相比伊布替尼的显著优势,终端市场才开始展现明显的替代趋势。同样的,即使已有数据已经证明某个新药在某个新拓展适应症的显著获益,但只要还未完全获批,就很难通过超适应症去推广应用。
在中国新药市场,即使没有头对头大3期证明优劣,医生依然可能会基于自己对数据的理解而形成自己的性能差异判断;即使新适应症尚未真正获得药监局获批,医生依然可能会根据已有的数据去推进off-lable使用。从某一角度来说,这不够规范,可能会增加潜在的医疗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药之间有更大性能优势的产品互相替代起来也更为灵活,增加了终端市场的活力。
性能优势,不一定非得要头对头大3期才被认可;新适应症,不一定非得药监正式获批才能使用。国内医生在用药上的这种灵活性,对性能不占优的产品来说,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对性能占优的产品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拓展可能。如果这是国内新药领域的普遍现象的话,那不只是PD1,在分析其它新药放量节奏时可能也要需要注意这其中的差异。
在股票市场一般超过100PE那就市梦率的范畴了。然而在租房市场就是这么奇葩,租售比1%,100年回本儿的房子到处都是,且越是豪宅租售比越低。
如果把卖房的钱放在最保守的高股息股票,每年分红10%,再用股息去租房,就可以租到十倍于之前房价的豪宅。别忘了越贵的房子租售比越低,所以这只是最保守的估算。
说起租售比,在当今的社会上,无数人都以财富自由为终身目标。可怜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用金饭碗讨饭吃。那金饭碗,在这二十年的房地产牛市里,至少让每个持有者都成了名义上的百万富翁。
虽然通货膨胀让百万富翁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但是普通家庭除去房产一辈子也攒不出百万现金。
首先越是穷人越希望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钱,没钱是自己的痛点,自己会拼命呵护着掩饰着,不让别人去触碰这块内心的疮疤。就像傻子怕别人骂自己傻,个儿矮的怕人说自己矬。所以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奢侈品的伪装。
第二越是穷人越是为柴米油盐所累,比如你有一万块每顿花十块钱吃饭就占总资产的千分之一。而当你有一个亿,即使再奢侈也不会每顿花千分之一用来吃饭。诸如吃喝住行都是一样。表面上有钱人比穷人的相对消费更多,实际占他们资产比例却比穷人小得多。
第三被绑架的“刚需”,比如教育,医疗等。穷人为了投资舍得从自己饭钱里克扣,却不会动用孩子的教育经费。因为自己越苦越穷,越会把希望押注在下一代。顺便把穷的症结归咎在孩子身上。说是投资孩子实则是让孩子背这“穷”锅,自己已尽力奈何孩子没出息,自己先撇清责任再说。当然也不会在长辈身上克扣,不但不克扣还会过度医疗,平日一年见不了几面儿,死前却把积蓄都花在无效治疗,既造了钱又遭了罪。只为了落个孝顺的名声,因为穷人更在意别人的评价。
第四刚性现金流出,比如贷款。在这个房产牛市的背景下,穷人奔着利益最大化,一定是顶格买。一套房子吸走了全体家庭成员一辈子的现金流是常事儿,只有把未来所有可能的钱都押注在房子上,乘上房价永久上涨的梦幻列车才安心。
所以靠攒钱投资,普通人根本没有实施条件。穷人唯一能实现财富自由的靠谱方法就是手里的金饭碗。
卖掉房子,买了股息率10%的股票,用股息再租回自己的房子,按1%租售比计算,即使不算股票上涨的盈利,也能每年多出房价9%的现金流收益。
大城市房价高消费水平高,小城市房价低消费水平也低。房子这个倾注了全家几十年积累的庞然巨物,一旦卖出就像引爆了个人财富的原子弹,余威也足够支撑卖房者在当地获得一份体面的永续现金流了。
卖了房子就是解锁财富自由,至少紧吧紧吧也能实现最初级的吃喝自由了。
然而这么个明摆着的机会,一个唾手可得实现人生梦想的事儿就是没有人去干。也许是房子上面挂靠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土地情节、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房子意味着家,虽然吸走了一家人前半辈子的积累和后半辈子的现金流,但是他回报了安全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一套房子就将马斯洛需求所有层次全选满足。
而股票只是一串数,带来的现金流也只是一串数,只要不把这数转为世人能理解的房子、车子、衣服、包包他终究是躺在那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串数。而一旦转化就意味着投资的终止。虽然若干年后现金流也可以慢慢抚养大,甚至到时转化为房子车子也不会蚕食本金。然而这个时间太长远了,而穷人就是短视的就是不懂延迟满足的,他们会等老师离开后,悄悄地把手里的那个棉花糖吃掉,虽然明知道再等一天得到的更多。
所以房子比股票有着先天的优势,他是集安身立命、延续香火、炫耀装逼、保值增值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有了房子才有丈母娘的肯定,有了丈母娘才有媳妇,有了媳妇才有孩子,才能在这钢筋水泥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卖掉了房子就是世俗的败家子儿,就是为老不尊为幼不孝,就是与大众唱反调,就是脱离房地产上涨的梦幻列车。这么大的诱惑和恐惧搭进一辈子的现金流又何妨?
万事万物都是舍中有得,尤其是对于资源短缺的穷人。所以他们只能放弃这一生一次财富自由的机会,而选择活在别人编织的各种定义里自娱自乐。就像寄居蟹,捡来别人丢弃的破壳子保护着自尊、颜面、虚荣心不受伤害。实则是拷上了进化的枷锁,永远没有希望像螃蟹一样进化出自身的硬甲,也无法如鱼虾般水中游弋游刃有余。寄居蟹只能被圈定在别人编制的壳子里,从小壳子到大壳子,世世代代被压制在这些漂亮的壳子里。代代相继,不得自由
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能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这个世界上注定了大多数的人是韭菜。诺亚方舟注定上不去所有人,渡不了人也只能自渡了。网页链接
虽然K药、O药、信迪利、替雷、艾瑞卡都叫PD1抑制剂,但是要是把这些单抗放大10万倍,拿到手里仔细看,会发现它们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差异之大,就像苹果手机和小米手机的差别。
对于完全新的品种,药企的学术推广能力对药物放量很重要。但对于PD1这种已经成为治疗标准和共识的药物,销售能力只是必要条件,药本身好不好才是充要条件。多问几个肿瘤科医生,就知道国产PD1,为啥替雷卖的好、信迪利卖的差、艾瑞卡没人用了。看似平常的Fc段改造,放到真实世界的临床患者身上,就是实打实的疗效。很多药企嘴上嚷着me-better,临床数据看起来也似乎很better,真的放到临床上确实wo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