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港股医药的历史性大跌和潜在修复

发布于: 雪球转发:70回复:68喜欢:127

港股医药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整体性跌幅?未来会否修复,会以怎样的方式修复?就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做些初步探讨。本文为$青侨阳光(P000385)$ 9月报部分节选。

——————

 最坏时候可能已过,耐心等待信心回暖

过去1年多时间,对港、美、A三地市场的医药投资者来说,都是个艰难的阶段。截至2022年9月底,代表港股医药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年初至今涨跌幅是-40.4%、去年高点至今是-66.5%;代表A股医药的全指医药指数(000991.SH),年初至今是-28.4%、去年高点至今是-41.3%;代表美股生科的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NBI),年初至今是-20.3%、去年高点至今是-31.7%。港、A、美对应的生物医药指数都出现显著下跌,这个可以从宏观环境上得到事后解释:国外是俄乌冲突、美元加息、经济减速、通胀高企等,经济增长在放缓、政治风险在增加、货币政策却被迫收紧,再加上前2年全球股市大涨积累了不少待消化预期,使得海外资本市场面临很大挑战;国内虽然货币政策在放松,经济增长也在缓慢恢复,不过国内还需要额外面对地产风险、台海危机等压力,8月以来又叠加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使得国内资本市场同海外一样都在经历挑战。

在沉重的外部压力影响之下,市场出现显著下跌并不难解释。问题是,面临同样的外部压力,港-A-美三地生物医药指数中,为何唯独港股的HSHCI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跌幅(跌66%相当于是先跌30%、再跌30%、之后又跌了30%)?

首先,我们梳理了3大指数的历史波动性。从HSHCI设立的2015年8月17日作为起始,用3大指数日K收盘价的标准差去比平均值(波动性):HSHCI指数是0.27,全指医药指数是0.20,NBI指数是0.19,可以看到港股医药整体的波动性明显高于A股医药和美股生科。港股更强的波动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日K上,也体现在每轮上行周期与下行周期的最大涨跌幅度上:2016-2018年、2019-2021年上行期,港股医药的涨幅都比A股医药和美股生科更猛,2018-2019年、2021-2022年下行期,跌得也更狠。不管是每日涨跌还是每个牛熊周期,港股都展现了更高的波动性,说明高波动性是港股的内生性特质。这可能与港股的离岸市场特性有关:一位美国投资者在香港投资大陆企业,他的认知广度和研究深度,大概率是不如一位大陆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一家大陆企业,也不如一位美国投资者在美国投资一家美国企业。这种投资人与被投企业的国别错位,造成的研究不深、认知不广的问题,会影响投资信心,带来折价问题。在市场越来越悲观时折价扩大,导致股价跌幅也被放大;市场转乐观后折价收敛,导致股价涨幅被放大。简答来说,就是港股的离岸市场属性,带来港股医药“涨更猛、跌更狠”的高beta特性。这可以解释2021年以来的下跌中,港股医药为何跌幅更大,也可以解释港股医药作为整体的估值为何总是低于A股和美股可比公司。

除了离岸市场放大波动性之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值得注意。一个是上市公司结构的变化:港股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18A通道是2018年底开通,市场上大多数18A公司是2020年以后才上市,他们与投资人之间未经过充分磨合,还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容易涨过头跌过头,这或许有助于解释,2021-2022年的下行期,HSHCI对下跌趋势的放大比2018-20219年的下行期更为严重。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结构的变化:2015年以来的日K涨跌幅上,港股HSHCI与A股全指医药的相关性已经高达0.61(几年前还只有0.3几),而与美股NBI的相关性已经降至0.19,暗示内地投资人已经逐渐获得港股的定价权;这或许能解释,8-9月人民币急贬以来,HSHCI指数没能跟随NBI指数明显企稳,而是跟了全指医药指数创了新低。 

上面分析了港股医药超常下跌的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离岸市场特性放大了涨跌幅度;此外,上市公司结构与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一定影响。下面,我们来探讨最后一个问题:未来港股医药,是迭创新低?是迅猛反转涨?还是在来回拉锯中逐级回暖?

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仅是理解当下便已迷雾重重,预测未来更是极易被打脸,而且不靠谱的预测很容易造成严重误导,还不如没有预测。我们之前就是彻底放弃对市场走向的理解与推演,这在以前定位“专业立足”的阶段是没问题的,做好专业研究,抱紧价值信仰,耐心等待市场的“回心转意”。但未来,若想再进一步,从“专业前瞻”进入到“通透取舍”的新阶段,那么从“知己”走向“知己知彼”将是必经之路。因此,有必要静下心来去理解其他人可能的想法,然后抬起头去推演市场未来可能的运行状态。我们不会过度依赖这些推演去做决策,但这些推演结果会为我们抓住机遇、防备风险提供很好的参考

市场上,有不少投资人在担心港股医药迭创新低,依据是外部压力越来越严酷和沉重:他们最先讲的是医保集采影响竞争格局,医保谈判破坏新药定价权,医保政策不断趋严破坏行业景气度的故事;只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集采打压了仿制药却加速了创新药,医保谈判给多数新药留下了不错的定价,而且医保政策也没变严反而在修正放宽。然后,他们转向去讲出海受阻限制回报预期,创新内卷破坏行业生态的故事;不过,后来大家慢慢又发现,国创新药在欧美仍然在正常临床与获批,过去几个月海外药企引进国产新药的交易不减反增,过去1年以来,国产新药同质化的问题也在迅速改善。但即使行业基本面证实了这么多正面的事实,仍然有一部分投资人无法抚平内心的担忧与焦虑,开始站出来劝诫大家:俄乌冲突还有扩大风险,台海危机也有失控可能,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困难、美元加息节奏预期却被大幅上调,人民币汇率仍然可能大幅急贬,非美资产仍有巨大下行风险。

后面对宏观压力的担忧,与前面对行业压力的担忧类似,多数逻辑是真实存在的,但把它们简单线性外推成行业主导型因素,就犯了静态和片面的错误:首先,不仅这些负面逻辑是真实存在的,跟它相悖的正面逻辑同样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仿制药集采对仿制药确实是重大打击,但仿制药集采也在实实在在地扶持和加速着创新药的发展。其次,不仅当时负面逻辑恶化是真实存在的,未来这些逻辑得到缓解甚至逆转也同样可以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前几年国产创新内卷确实严重,但现在你若仔细跟踪行业动向,会发现内卷问题正在快速缓解;再比如1个月前看台海问题的剑拔弩张,感觉中美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但现在再看已经得到明显缓解。“反者道之动”是个普适性规律,很多负面问题在它充分暴露时,反向力量就已经开始酝酿。

同样的,市场上也有不少投资人相信港股医药随时会迅猛反转,他们的依据的是行业标的的估值越来越低而内含价值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国内医药产业未来十几年仍有数倍空间,国产新药也有万亿增量,整个行业未来10年都能有高速增长;在医药行业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却在屡创新低,未来一旦市场情绪修复,随时可能会大涨。我们以前在内心里的想法更倾向于这类投资者,但客观讲,这样的想法同样是片面和错误的。因为它低估了外部压力的严重程度:比如国内的疫情防控和地产危机虽然已经开始有所缓解,但还远没到彻底逆转的程度;比如美联储的加息预期虽然已经很难再大幅上调,但毕竟就算是现在的加息预期,对全球所有资产的定价仍然会有持续压力。

奔溃论,低估了内生增长动力与人们的适应性;暴涨论,则是低估了外部的重重压力,两者都是片面与不当的。相对合理的态度,应该是全面、客观地去综合分析各种影响要素的此消彼长。按我们的理解,市场可能已经度过绝望弥漫的最坏时刻,但还不支持大举反攻,更可能的情况是保持来回拉锯,然后在拉锯中逐级回暖。首先,从逻辑上说,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械仍在快速增长,这种内生动力是个持续累积的正面因素,它就像一个快速膨胀的弹簧,摁住它需要不断增加向下的力气;问题是,当下外部压力虽然足够沉重且短期内难以修复逆转,但也没看到进一步显著恶化的迹象,反而是国内疫情防控和地产危机度在边际趋缓,海外通胀压力也开始酝酿见顶预期,人民币汇率在国内低通胀和持续高额顺差及监管层发声支持下也有企稳迹象。所以,从大概率上说,外部压力虽然难以大幅改善,但至少看上去没再进一步恶化,这有助于市场由崩盘阶段转入相持阶段,并开始积蓄未来反攻的潜力。其次,从我们跟踪标的的表现看,在今年3月-5月期间,跟踪标的里到处都是无差别大跌,看不到任何有效的持续抵抗,市场也基本失去价值发现功能,到处弥漫绝望的气氛;但8月-9月以来,HSHCI指数虽然伴随人民币汇率急贬而再创新低,不过那些有着显著更优质地和明显更低估值的标的,在表现上远好于指数,说明市场已经开始逐渐恢复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并开始在局部凝聚抵抗意志。这些逐渐兴起的局部抵抗,是未来引导市场恢复信心的星星之火。未来,优质医药公司的内生价值仍将稳健增长,待到近乎绝望的外部压力逐渐酝酿和壮大出反向力量,这些星星之火,仍可能会再度燎原

精彩讨论

狩猎者19422022-10-11 18:45

这些年虽然没买青侨阳光的基金,但是还是要感恩青侨阳光无私的分享,从卢总和林总的长期以来的理性分析中,我这个医药行业投资老兵兼医药门外汉真是受益匪浅。感恩!

卢总和林总的分析总体我都是非常认可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推论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那就是医保结余3-4万亿推断出医保资金其实还是很宽裕的,所以YBJ在集采结余腾笼换鸟可能之后可能会用更多资金支持创新药械,但是市场至今都不认可这样的推论,依旧担忧口罩政策可能进一步吞噬医保资金的可能性(比如说违规挪用的可能性),而老年化的趋势显然也在边际影响主管单位对未来的医保资金缺口的潜在恶化预期。所以,卢总认为市场的观点是错的,因为卢总相信数据已经证实医保结余很有钱,其实,我认为市场的观点未必是非理性的,市场认为医保没钱,显然不是担心存量没钱,而是担忧未来医保缺钱。这个跟1-8月份居民存款结余新增超过11万亿一个道理。难道可以从居民存款新增11万亿就简单推断出居民很有钱,所以可以预期消费将非常景气吗?可以预期股市的流动性将非常充足而走出水牛行情吗?恰恰相反,虽然存款增加了11万亿,但是居民担心的是未来预期收入受到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冲击,因此反而变得更不敢消费了,多数人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断压缩个人各种非刚需性消费开支,同时不断从股市抽离资金,因此,消费低迷,股市同时也持续陷入低迷,这个跟静态的思维下的推论是完全相反的。

理解了市场的边际动态思维(当然,我承认市场这种边际预期思维将来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过度反应的)就不难发现,当前的医药行情已经很难再依靠单个预期改善(比如业绩)就轻易逆转的,疫情能否有效控制,口罩政策的边际变化,投资标的表观业绩增速超预期的幅度和持续性甚至一些相关性不大的宏观事件都将成为左右行情的重要因素。这可能决定了卢总所说的相持阶段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

只能说当下投资药械的曙光已经出现,但是从看到微弱的光线到真正走出至暗时刻的隧道可能会超预期的长,这一点决定了当下的医药板块的投资很难成为追逐短期收益弹性的资金们的关注焦点。

总归一句话,希望是有的,但是实现希望的路却还需要艰难摸索。

青侨阳光-林伟2022-10-11 20:51

1. 美股创新药,是确定性低的市值小的崩了,确定性高的市值大的整体比较稳,TOP20药企里有7-8个年初至今是上涨的。
港股创新药,是确定性高、确定性低,市值大、市值小的,集体崩盘,TOP20药企里无一上涨,年初至今近半腰斩。
2. 就美股NBI指数来说,如果掉到高点腰斩需要再大跌-27%;而对港股HSHCI指数来说,如果“掉”到高点腰斩还需要再大涨55%。
3. 在我们的定价跟踪体系里,质地可比的确定性较高的优质公司,美股平均比港股要贵70%-80%。如果这些确定性较高的公司,大家都能回到历史均值,港股医药里有潜力翻倍或者涨2-3倍的标的比例,远远超过美股创新药。
4. 按我们的理解,港股创新药企里优秀企业作为整体的成长性,一点不逊纳斯达克。美股个别企业非常优秀的,但中国企业追赶速度非常快,考虑成长性的整体质地并不输美股。
5. 就着这个问题也想请教一下:仅就确定性较高的创新药企来说,我们觉得港股相比美股的预期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还是不断听到有人说港股创新药又贵又差,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想当然的直觉?还是有明确的数据与逻辑支持?

爆发v6v2022-10-11 22:11

按目前地方执行情况,哪怕第十版出来,不执行也没用,执行了,出问题还是自己倒霉,反正也不会处理加码的人,不看过程只看结果,那还不如加大力度,这样自己位置保住了,这就是目前的症结

青侨阳光-林伟2022-10-11 21:11

如果真正创新只指极具颠覆革命性的技术,美股400-500家创新药企包括我们熟知的强生、礼来、罗氏们,也没几个算创新吧。
如果这里说的创新是大家公认的创新定义,也包括新靶点、新机制、新方法,那说中国没啥创新放在10年前没问题,放在2022年就未必合适了。举个例子,比如高价值对外授权的交易数,2022年仅仅前8个月就已经大超2006-2016年整整10年,罗氏、默沙东、阿斯利康们蜂拥来中国,好像也不是为了砸钱买高级模仿药。
再细一点看,比如2022年高价值对外授权里光Claudin18.2靶点就有4项,然后我们再深究一步,你会发现,Claudin18.2靶向的,不管是ADC还是CART还是各种双抗组合,中国都是引领全球的。再比如,全球最好的几款BCMA CART,都在中国。这些算不算创新?算不算中国制药界对全球制药界的一种贡献?我觉得应该算的。

青侨阳光-林伟2022-10-17 21:07

您客气了~ 谢谢交流,我也是好奇,好像不少人有类似想法。可能是我们对“成本VS收益”与“静态VS发展”的理解不同:
1. 成本VS收益——美国新药在收入上的优势巨大,但若考虑成本,就未必还有整体优势。比如,美国甲药企花10亿美金研发成功新药A,它的峰值预期是2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乙药企花了1亿美金(7亿人民币)研发成功新药B,它的峰值预期是3亿美金(21亿人民币)。新药A确实比新药B更厉害、峰值更高,但其实新药B的回报预期更好。10年前,有说法是国内患均临床成本是美国1/20,现在估计仍然还只有美国的1/5-1/7,这是巨大的成本优势,意味着国产新药只需要比美国新药低得多的价格和低得多的峰值销售,就能实现不错的回报预期。
2. 静态VS发展——就静态规模和成熟度来说,美国新药产业肯定远胜中国,但若考虑成长性,会有不同结论。比如,美国新药产业整体增速,估计每年5%-6%左右,而中国国产新药行业过去10年年均超25%、未来10年预计年均仍将超20%。一个是身强力壮、成熟稳重但整体已经难再大增长的40-50岁大叔,另一个是披荆斩棘、跌跌撞撞仍然热血满怀的十几岁少年。中国新药,从2000s年代的丁苯酞、特比澳、力朴素这样的中国独有的“中国特色新药”,再到2010s年代的埃克替尼、康柏西普、艾瑞昔布这样的主流机制但难言国际竞争力的me-too药,再到2020s年代的西达基奥仑赛、泽布替尼/奥布替尼、卡度尼利这样的可以在局部傲视全球同行的FIC/BIC新药,中国新药产业在20年里的进化速度,从个人的10多年跟踪体验来说,算是相当惊人。中国新药产业,问题很多、麻烦很大,但成长迅速、前景广阔。
莫欺少年穷,莫笑少年锉,少年的未来可能超出你我的想象。

全部讨论

陈中梁2023-09-25 10:13

这篇文章讲的蛮好的,其实挺简单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很多一级市场投资者做二级,几乎没有顺利的。原因很简单,一级市场基本是价格接受者,二级则不一样,有泡沫亢奋,有沮丧,这一部分也是有收益的。所以,优秀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人性的把握更好。当然专业的医药研究也是必备的。所以,做的好的二级医药研究和投资,门槛非常高。是一个对综合要求很高的“技术”。公司好是不够的,需要大家都觉得不好,或者没发现,最后公司好,那才是真正的好。

超越自由20302023-01-17 11:39

去年的绝对底部,当然的想法值得回顾啊。再次说明投资绝对的核心--是否有客观理智的价值观。

妙观察2023-01-07 12:24

可能是我们对“成本VS收益”与“静态VS发展”的理解不同:
1. 成本VS收益——美国新药在收入上的优势巨大,但若考虑成本,就...

伊斯科2022-12-11 10:40

是的

陈中梁2022-12-11 10:25

青侨医药研究是很专业的。如果投资时机上优化一下,非常完美。

伊斯科2022-12-11 09:32

记得当时读这篇这篇文章时,就佩服其深度和广度。
今天阶段回头再看文中逻辑,基本部分印证了。$康方生物-B(09926)$ $微创医疗(00853)$ $再鼎医药(09688)$

波斯纳门徒2022-11-23 11:27

投资不是科学,因为变量太多,你根本无法区分哪些变量才是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说无法做到经济学家所说的“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真正严谨的分析应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但事实上不可能,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够根据结果去猜测原因——所谓后见之明。在我看来,对于散户唯一有效的理论就是有效市场理论——股票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的信息。价格是做决策最好的也最重要的依据。

凯文直言2022-11-23 11:08

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大道之滨2022-11-19 09:27

$微创医疗(00853)$ 否极泰来

花心阿凡提2022-10-21 16:27

预期的恶化:现在看起来低估的东西也许在将来会变得高估甚至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