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7喜欢:23
在个股研究上,我们可能会从“业务本质、产业趋势、竞争格局、企业家心性、企业文化与企业治理”等不同层次去分析,对于多数医药公司,这几个维度的信息是够我们基本可信地判断一家公司的质地与空间的。

但仅仅根据这些定性判断去做投资决策,会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创新药企应该如何定价,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药商业又该如何定价?好公司应该给多少估值,普通公司又该给多少估值?一只标的涨多少算贵,跌多少算便宜?一家创新药企和一家创新械企,我们怎么知道那个是过度定价,哪个是定价不足?…… 
这些问题以前也困扰我们很久,我们觉得问题的关键,是缺一个统一的度量衡。所以,在过去几年尝试着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统一的定价体系,虽然有很多问题也还不完善,但依然让我们受益很多。有了“统一的定价体系”这把尺子,倒不是可以依葫芦画瓢地买卖了,而是可以让我们非常方便地去做横向和纵向的估值比较,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相对清晰地理解一家公司不同业务阶段下市场的认知变化,也可以对行业内部可能的系统性偏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指导。

比如,2020年3月我们提“布局大双击”,是因为部分我们觉得是A级B级质地的公司市场却只给了C级D级的估值,这里有显著的向下偏离,而偏离的背后我们觉得是市场的偏见,是可以被证伪和修正的。
2020年5-7月的调仓也是,部分公司在定价评估体系里显著上偏,但个别还不错的优质公司在我们的体系里显示明显的定价不足。
再比如港股的创新药企,去年11月时强调港股18章A生物科技的机会,是因为个别优质创新药企,在我们的定价评估体系里出现了显著下偏,按我们的理解是市场对本土创药新势力的崛起趋势仍然认知不足。但后面几个月创新药这么强的涨幅我们也是始料不及。到了1月,这几家公司在我们的评估体系里,又从下偏过头变成了上偏过头。2月底急跌之后稍微好些了,但还是有明显偏离。

不过,过去1年多的磨合也让我们体会到这套统一化归一化体系的麻烦,比如过早到点儿卖出,过早提前买入,都是拖累转化效率的因素。我们可能需要让统一的定价体系“去标准化”,来更柔性地适应不同业务和不同场景。这块还得多琢磨。
引用:
2021-03-03 19:54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全部讨论

老骥伏枥22021-03-04 10:00

还是需要长期来看

青侨阳光-林伟2021-03-03 23:25

PE-PB之类的相对估值标准,还是不涉及本质,所以还是不能比较

青侨阳光-林伟2021-03-03 23:23

用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去看,可能更好理解吧

青侨阳光-林伟2021-03-03 23:22

基于现金流折现的绝对估值体系。

汤汤和水水2021-03-03 23:19

怎样看待医药基金里重仓公司高度重合现象呢?

跨越七海的微风2021-03-03 23:09

所以...这定价体系就是相对估值?

独立思考的马达2021-03-03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