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青侨新成员,兼论个体与团队

发布于: 雪球转发:28回复:65喜欢:73

6月份,林伟全职加入了青侨阳光,负责深度研究相关的工作。之后就是我们两个一起搭档,共同深耕医药行业,会把青侨阳光做得更好。@青侨阳光-林伟

——————

一、青侨阳光定位:聚焦医药的专业新私募

以前路演的时候讨论过,青侨阳光定位于医药新私募。更确切的说,我们希望成为聚焦医药的专业新私募。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专业,一个是新。怎么理解呢?

首先,对医药来说,医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需要“专业性”来把握行业政策和科技进展;第二个,医药行业仍在剧烈的搅动中,它需要一些与过去十年不尽相同的“新思路”来深挖价值。

其次,对投资来说,也类似。投资如果要真的要做好,它也需要背后一整套的体系做支撑,这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性的,只不过它的专业性不像医药那样的学科专业性,更多是一种认知体系的训练。第二个是,现在资本市场也有很多变化,注册制、科创板等等这些都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个生态。它不再是依据当下的报表来判断估值高低,更多可能需要能看得懂未来的价值。这种投资环境的变化其实背后也需要一个新思路。

所以,不管是医药还是投资都需要专业与新思路。 我们希望能够积淀这里的专业性,适应这里的新变化。

二、个体与团队:分工和重视自主研究

从个体投资人变成基金经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角色转变带来的痛点。

很多的基金经理是由研究型投资者转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个明显的痛点就是:原来自己做好就行,可以专心做研究。但转换成为基金经理的角色之后,就不可能只是沉浸做研究,需要有很多对外的交流,还需要处理一些事情,这些对精力都是一个较大的挤占。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有些适合做研究的不一定适合做管理。因为研究做的好,很多人是因为他比较好奇,对深度探究事物保持持久的热情。但管理做的好很多时候是需要一种秩序、纪律和认知转化效率的把控。两者并不一定会完美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好的思路就是分工。大的私募本身就会有分工,有基金经理有研究员,它天然分工。但对于小的基金来说,我们觉得这也是有意义的,各司其职,让适合研究的专心于研究,让管理的活儿交给更适合管理的人来做

比如说两个圆,两个圆交叠在一起,只要能处理好中间的叠加区的问题。对于团体来说,它的能力价值一定是大于单个个体的。对我们来说,如果能找得到三观相似、愿景协同、利益机制顺畅的成员,其实是可以做好这种共振的,这个由个体变成团体的过程实际上对基金来说是一次跳跃。

举个例子,在生物科学历史上,一个标签级的公司-基因泰克,它是伯耶和斯万森一起创立的。如果只有科学家伯耶,他能不能把基因泰克做起来,不能。伯耶的对科学的好奇和专注,那种用实验室通风橱来吹干运动衣的人,很难想象他能把一个初创公司管理好。那如果只有CEO斯万森,能不能把基因泰克做好?更不能。最核心的对行业的技术,对生物学机理,对行业方向的一些把控,单凭斯万森一己之力也很难做到。在初创的基因泰克公司,伯耶+斯万森的这种组合和分工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里延伸一点就是,伯耶之于基因泰克的价值,就有点类似于药企里面的核心原料药。有些原料药是很稀缺的,它不是想找就能找得到的,那这种核心原料药自主把控还是很有意义的。上游原料药的这个比喻回到投资上也可以同样类比。深度研究创造价值,本身也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能力,就像是核心原料药的供应能力。外购原料药,确实是效率更高的。凭借资源整合的优势,搭建一个靠谱的朋友圈,然后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去做选择题。它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决策方式。

但是对青侨阳光来说独立研究、自供原料药、自主可控更可带来稳定预期。华为的芯片事件,也是类似的道理。 自主可控就不存在哪天被整合者不再产出新的原料药的时候受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产出。

还有一个光源的类比。我们可以做一个高效的反光镜,不需要能量也可以有很强的光亮,而且它还可以借好多的光,它可以借不同的光,所以效率非常高。但对我们来说,初期阶段要坚持自主发光。我们自己控制光源的好处就是,我们不怕有一天我们所依赖的那个光源倘若突然灭了,还处在初期阶段的我们该怎么办

在初期阶段,尤其要把这个基础打好。这个一不是说以后不会去借别人的光,二也不是说当反光镜就不好。但对于初期阶段的我们来说,首先要做好自主发光的光源,这是需要被印到文化和基因里的。自主且独立的在是市场中存活下去才有后来的故事。

三、青侨阳光研究研究负责人介绍

接下来介绍我们的研究负责人林伟,武汉大学的生物学本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2012年进上海恒瑞医药生物部做单抗新药研发,2014年加入上海一家二级私募基金从事医药研究,2019年加入的上海的一家一级私募股权基金,负责生物医药领域。之前在二级私募做医药研究的时候,几年下来推票的加权年化回报跑赢指数大约有20%多。之前在一级市场推的项目,有可能明年科创板上市,是一家比较前沿的生物科技公司。

他的性格跟我比较互补,我是目标感很强,做事比较认真,相对条分缕析。他是很好奇的性格,对投资有极大热情,性格上比较坚韧和独立。很喜欢去挖掘一些当下并不受关注但未来潜在价值很大的机会。平时真正做的决定比较少,但做了的决定基本上都会达成。他做选择也很慎重,但是如果选择了的话,会很有毅力去坚持做成。从他的雪球头像玄奘西行里,这种性格也可以窥见一斑。

当然,凡事都是一体两面。好的方面就是好奇、独立且深度,能找出比较多的还不错的逆向机会。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会错过很多的牛股。这种性格其实偏钝,不是那种高度敏捷的,他喜欢宅着做研究,更喜欢在局部冷清的市场挖深度。即使会错过很多的牛股,但是认定的票,目前为止回报率都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钝”的这种不敏捷,有时候也不一定都是坏事,类似于无欲则刚,不容易被利益所牵引,也不太容易被市场所牵引。

另外,林伟在医药行业里面的积淀还是比较深的,与其喜欢深挖的性格可能也有一定关系。看他过去这么多年覆盖的二级市场,票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基本上一个标的下去就是翻透一片细分行业。所以对医药行业的积淀还是可以的,这是一个比较难得的知识库,也是一个正向累计库。后面六月中旬,他会有一个线上路演,也欢迎多关注。

四、坚决的前置投入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青侨阳光有点不一样。在完全没有外部资金的时候就用自己的钱成立了青侨阳光私募产品,自付平台成本。这是一件别人不太理解的事情,包括我们身边的人刚开始也都不太理解。图啥呢?现在也类似,刚有些外部资金,就开始以小团队的形式俩人全职来做,有性价比吗,能覆盖的了成本吗?

对于这个我们是这样想的,类似于逍遥游里面说的:“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现在在哪儿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去往何方,有些时候不一定都得机会成熟才去做,提前坚持做一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有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投资是这样,工作、生活也类似。

实际上也挺有意思,我们看好的行业里面的A类公司,都有一点这种风格。比如医药里的恒瑞,器械里的微创。行业成熟是2011年创新起来,恒瑞在十年前也就是2001年就已经开始坚定的做创新了,这种坚决的前置投入我们是很佩服的。另一家是械里面的微创医疗,15年底16年初饱受市场唾弃当时只有两块多,但我们研究完后依旧对这家公司非常钦佩:很多人质疑它,抛弃它而去追捧其他更注重短期效率的企业,但它还是坚持做它觉得正确的事情,做很多前置性的投入。当时觉得是它们傻,但当时间足够久的时候,有一天大家会发现那些注重眼前效率的人,不一定比那种真正拥有长视角的企业更有后劲儿……

坚决前置投入的背后,其实是小大之辨。

精彩讨论

哈哈882020-06-07 19:10

看简历合伙人林总很有才能,但几年下来也换了几个单位,青侨基金对核心人员有好的激励措施吗?

只做Beta2020-06-13 00:00

医药私募界的神雕侠侣,上一对这么有档次的是孙飘扬和钟慧娟

青侨阳光2020-06-07 20:39

不用啥激励措施,自带内生驱动~~

一路_修行2020-06-07 20:29

人生有三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找到自己喜欢的人,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
能获得其中之一就算人生幸事,恭喜你们二人同时获得了三个。

青侨阳光2020-06-08 09:57

嗯,是啊~~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