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爆发前夜的新能源商用车即将“狂飙”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新能车ETF(SZ159824)$ $比亚迪(SZ002594)$ $中通客车(SZ000957)$

转载自【融中财经】原创文章。

伴随新能源产业链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商用车领域更容易对电池型号、换电充电、车内设施等推出法规并执行,这些都能在产品层面为用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满足物流公司的需要。而包括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等软件能力,也成为前晨、远程等商用车公司的核心优势之一,极大方便了物流公司平台化运营。

用一个词形容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势头,或许“狂飙”最为贴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0%。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5月销量达到71.7万辆,同比增长60.2%。与此同时,曾经的造车“新势力”理想,在成立7年之后,市值超越上汽、长城等一众传统车企,完成了新势力品牌的成功逆袭。此外,蔚来、高合等品牌也成功吸引到海外资本(沙特)投资,进一步加速了新势力海外的扩张。

经过多年时间的市场洗礼与技术沉淀,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已成功站稳国内并走向国际。但于此同时,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却还未出现头部新势力,这种“反常”是否说明该领域依然存在极大的成长空间?

实际上,整个2022年,国内商用车销量整体下降约30%,但另一方面,新能源商用车销量逆势增长了50%以上。到了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售13.1万辆,同比增长47.7%。全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卢华平指出,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趋势正在加快。若是如此,那么是否在商用车领域也会跑出“蔚小理”?当前的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是否已经站在行业爆发前夜?

行业渗透加快,商用车领域成蓝海

全球范围内,商用车电动化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至关重要,并且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但在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及地区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明显不足。以欧洲为例,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欧洲用车报告”,截止2021年底,轻型、中/重型商用车保有量分别为2955万辆和642万辆,且91%以上均为燃油车。

在美国,截止2021年底其商用车保有量达到1.02亿(美国交通运输部联邦公路管理局数据),且目前仅有少数州通过约束性法规要求销售零排放商用车。尽管由于美国政府与资本的长期支持,率先跑出了特斯拉、Nikola新能源品牌,但各品牌当前交付量均不足100辆,可见美国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也处于较早阶段。

反观国内,不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速度远超欧美国家,而且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汽车补能配套基础设施,这为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电车资源及商联会数据,我国新能源乘用车2022年市场渗透率为27.6%,商用车总体渗透率为10.2%。如今,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30%,照此发展速度,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距离30%临界线也只差“临门一脚”。

当前,新能源商用车发展依然是实现“双碳”的重要一环,从碳中和的角度,商用车占据汽车行业碳排放的70%,商用车的电动化对于减碳意义重大。自《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国家顶层政策实施以来,以低碳和节能为主,推动商用车电动化、低碳化成为主流,未来几年,削减商用车碳排放量将很可能成为硬性指标。

由此,无论是市场潜在规模,抑或是外部环境与产业链基础,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发展都处在重要阶段。站在当下来看,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态势接近于几年前的乘用车领域,并很可能在轻型卡车领域出现头部“新势力”并引领行业发展。究其原因,目前国内商用车领域轻卡占比为47%,重卡占比为21%,微卡占比为16%,中卡占比为14%,“得轻卡者得天下”——快速抢占轻卡市场,成为新能源品牌的发力重点。所以,谁会成为轻卡领域的“蔚小理”?是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轻卡赛道“抢跑”,解决痛点是关键

谁会成为商用车领域即将崛起的“新势力”?放眼国内市场,从使用成本层面来看,主攻新能源轻卡的玩家们或许更容易掌握行业主动权。

根据罗兰贝格的最新数据,纯电动轻卡与燃油车使用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打平时间快于重卡,而纯电动重卡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或技术助力。据预测,采用充电补能的纯电动轻卡车型预计在2025—2029年间与传统燃油车型TCO打平,尤其是商超配送(路线较固定且运营效率较高)等短途领域,TCO 将率先与燃油车实现打平。而重卡与燃油车TCO 打平时间预计将在2026—2034年。

行业中,目前围绕新能源轻卡发力的包括前晨汽车、吉利远程等品牌,都在近年来持续获得资本市场关注,前者在今年上半年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后者则在上半年获得超亿元的B+轮融资,随着商用车电动化的风口到来,戴维斯双击估值爆发,这些“新势力”持续被市场看好。与此同时,这些车企也不约而同在进一步布局新能源重卡领域,并借助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发展经验持续扩大自身版图。

前晨汽车创始人兼CEO,曾负责过蔚来三电系统的蔚来前副总裁黄晨东就指出,商用车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乘用车市场,而通过乘用车市场的新技术新应用、新商业模式做商用车,可以获得降维的优势;另一方面,“双碳”政策目标给新能源商用车带来了历史机遇。而在市场层面,中国物流运输行业也进入到了比拼成本的时代,在效率为王的商用车领域。新能源商用车的更低成本、更智能化的思路带来了运营效率的提升,也带动了货运效率的提升,这也大幅改善社会生产物资和物流端的效率。

深入观察行业中这些头部玩家,无论背靠吉利汽车的远程亦或者是有蔚来支持的前晨,在商用车领域都采用了更为成熟且降维的产品规划和市场布局。以前晨汽车为例,不仅在2020年就通过正向研发全新的纯电轻卡平台来直面当时商用车市场“油改电”的痛点问题,更是利用换电、辅助驾驶等“痒点”功能为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带来一些变化,这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技术发展。

技术创新与行业变革之风早已从乘用车领域吹响商用车领域,比亚迪理想等车企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印证了车企的技术红利“天花板”有多高。而在商用车领域,也能看到包括比亚迪、一汽等巨头的进入,不过,目前商用车行业蛋糕仍然很大,有投资人估计,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将达到40%,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而目前国内商用车保有量超过4860万辆,一旦有玩家率先跑出,很可能会带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轮崛起。

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朱岩看来,商用车将会成为电动化的下一个重要阵地。市场亟需高性价比、追求极致的产品。而对于前晨汽车这样曾具备乘用车领域过硬造车能力及稀缺的正向开发能力的团队,将具备更快的发展速度。实际上,这也是为何包括吉利百度等品牌纷纷选择以更独立的团队进入市场的重要原因,毕竟,在资本之外,更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才是“新势力”的杀手锏。

“换道超车”之后,下一站出海

如今,伴随新能源产业链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商用车领域更容易对电池型号、换电充电、车内设施等推出法规并执行,这些都能在产品层面为用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满足物流公司的需要。而包括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等软件能力,也成为前晨、远程等商用车公司的核心优势之一,极大方便了物流公司平台化运营。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近年来新能源车出海也成为行业热点。对于商用车领域而言同样如此,黄晨东认为,尽管以往中国产品销往海外大多以价取胜,但如今新一代中国科技企业一旦成功,他们的产品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在科技含量上也能排在世界前列。

实际上,从GPS天线、电池模块、激光雷达、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算法和软件等所有内容,都已经融入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中,由此带来了中国汽车更低成本和更快生产效率。而对于前晨这样从曾经的“新势力”起家的商用车公司而言,在智能化、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则进行了更深入的布局,且已初见成效,因此在L4级辅助驾驶阶段的竞争中将会具备更进一步的优势。

更快、更强的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无疑也更容易打动海外市场,这是“换道超车”的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能够走向海外的自信所在。若深入思考,这种“换道超车”或许将对全球商用车市场带来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行业增速+估值提升+海外市场的持续扩大,将成为“新势力”们的三大提升火箭,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核聚资本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全部讨论

2023-07-06 13:59

自动驾驶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