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才发现你是个博学之人
原作于 2022-10-28
一、 尚未彻底洞悉趋势和周期的内涵。
大趋势的动能与大周期的起伏,一旦开始明显异动,只能顺势而为。任何奇淫小技、估值常规、增长预期、核心赛道皆安有完卵。霎那间几乎所有投资标的都反应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和大众预期心理。
几个最重要的趋势重合,其杀伤力之强大,历史罕见。之前尚未透彻洞察,且心存侥幸。
+ 从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明显美国货币超级大放水,必然有超级通货膨胀。一旦趋势触顶逆转,美元加息大周期如约而至。千足之虫死而不僵,美元仍然是世界货币之王。加息抽干全球流动性后,巨大的资本市场资金堰塞湖肯定要崩溃。
+ 俄乌战争一旦长期化,则是世界大动荡的导火索。意味着全球经济再也不能像过去二十年一样顺畅。在全球经济结构尚未恢复稳定在一个平衡点前,整体下滑是必然,而中国又非常依赖于全球贸易。中短期天然气石油价格推高全球通胀,尤其不利于资产价格。
+ 薪•冠四年,与20年时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全球都混乱,更关键是中国民众手里有些余钱,底子还在。而今仍持续零x政策,三年下来“坐吃山空”,毒、卡同时青零,民间正常消费购买力荡然无存。
+ 其实我应该比很多人都清楚,房产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意义。中国花钱大头来源头为两条线,一是来自于金融手段,二来源于财政收入,后者是根本。而房地产贡献占ZF地方财政税源的50-70%。这短期内房地产一脚刹车踩死,不是追尾别人就是被别人追尾。这种财政收入断崖式暴跌传导至社会经济收入的暴跌,如同跳伞只撑开雨伞。
二、严重的认知误区
+ 对“价值回归底层逻辑”这一新认知体系几乎缺乏基础了解,思维偏见在评价公司价值本身,仅仅从绝对性的公司基本面和是否低估入手分析,看不透投资也是一个投资者群体动态竞猜游戏这一深刻领悟。
+ 如果有了一定基础的投资资金,通常情况下资金放在两支及以上股票上比较安全,但也不要多。不要上融资。若是万一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控制好下跌的那支股票仓位和担保比例,在底部上了些融资后,如果股价反弹回接近新平均成本线附近,一定要全部卸掉融资。我们融资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拉低平均成本,不是为了多赚钱。目的一旦达到,千万不能迷恋和贪婪。因为那点贪婪的收益覆盖不了巨大的风险,是脆弱性的。例如牧原从39元最低点反弹到60元附近,共有7七次机会,而到65元仅有一次,眼睛盯着后者损失巨大,还因贪婪而容易错失。
+ 对于自己真正把握性很强的国家战略和国策预判,要坚持自己的宏观看法。例如在科创板和军工板块问题上,很早就认识到一定是国家战略大投入的方向。没有切换一是牵挂于换仓的沉没成本,二是还在用略带传统的估值思路去分析战略板块PE估值,嫌贵。什么叫贵,长期无人问津的便宜货,才叫贵。
+ 强调重点几个决定估值回归的因素:市值。超过300亿人民币出头的盘子就要谨慎了,500亿以上最好少碰。300亿出头若涨到一千亿,勉强两倍收益,持有5年复合24.5%收益。一家公司市值到一千亿已经算是行业里赫赫有名的企业了,占据很大的行业市场营收。行业少说也有千亿市场空间,社会一定时期内哪有那么多新兴的如此规模空间的子行业。因此同样质地下,优先选择市值在200亿元以内标的,弹性大。
+ 估值回归底层因素:边际成本大小。估值表面看上去是企业增长,但增长下的核心本质是推动增长的边际成本。换一句话说就是随着公司增长,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那种多卖一份产品就要投入一大笔建设资金或运营资金的,未必是最好的业务。例如养猪最优秀的企业每多卖一头猪,就要投入1400元资本开支。而特斯拉虽然同为重资产投入公司,但全球4个超级工厂,能特立独行的不断优化产线快速提升产能,投入的优化资本相对较少。那么它就能把工厂产能30万辆提升到100万辆,相对同行边际成本递减效应明显。因此,企业即使具备高速增长的基因,但边际投入成本决定了真正扩张的速度,也就决定了估值回归的效果。牧原早期对10亿资本开支资金的需求难度,是200亿元不能比的。
+ 「我非常重视主导趋势的逻辑,在下跌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看多的逻辑放在一边,全面理解看空的逻辑,当觉得看空的逻辑已经体现后,再去想看多的逻辑,过早思考看多的逻辑容易出现偏见。」
+ 当企业或行业预期增长放缓,甚至绝对值在下滑,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双杀局面。这种情况下须大大延迟抄底的时机。即使在长期趋势无碍,但中短期停滞时,也要非常谨慎。因为业务市场笼罩在下降或不景气的趋势下,你不知道金融界会给到的PE是多少倍。20?15?10?甚至个位数都有可能,也不清楚公司下几个季度营收与利润降低的速度,更不清楚盈利与行业回暖的时间。除非对行业与公司此刻位置有确定性把握和客观理解:一个新兴市场大牛市周期短期将至或恢复。
+ 公司业务的内涵理解程度。不是自己真正理解或者极度感兴趣的行业,一定要控制仓位,并不是关注时间长就能化解这个风险的。比如养猪业务看起来简单但真的对运营细节没有感觉和正确答案。而不像移动机器人业务那么熟悉且直觉上能把握。不熟少做轻做。
+ 就像老头讲的,“有时候人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自己看好的也会不断地佐证,都能有自己的理由,只没遇到风口”。
+ 各个纬度和增长性都很不错的公司,往往估值偏高,深研之后不是不能买,而是考虑可适量地少买些,然后一定要预留一定的空仓资金下跌择机补仓。若等待地时间足够久,回撤的机会多也许有的。如果之前不买的话,则可能面临优秀公司和股价一路增长不回头的巨大机会成本。所以林园的金句“怕高一定是苦命人”,他只说了前半句。后半句我猜是“怕等更是苦命人”,一等偶尔回撤补仓就不高了,二等泡沫赚大钱。所以说嘛,高人往往公开场合只说半句真话,不说假话。
+ 国内机构的短期考核问题,考核期不超过一年,距西方投资行业的成熟度还很远,几乎缺乏长期布局的二级市场基金,即使社保基金也不过两三年。基本都是在行业贝塔中狂欢,在极其罕有的阿尔法前清盘或赎回。所以,个人投资,必须吃成长的饭,赚泡沫的钱。这是国内金融界机构群体的运作机制决定的。
+ 科技股强专业性理解度的大众偏差。科技股能否被大众追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类科技细分的强专业性能否即时被大众感知。技术艰深且偏冷、曝光度不高、科技内涵难以理解、相关信息不透明、行业应用空间体量相对有限,这些因素都会极大影响普通大众散户、甚至普通机构对公司科技竞争力的感受。由于国内散户比例很大,主力机构目前盈利模式还是主要挣散户的钱,预判散户的预判。如果上述诸多因素导致主力觉得不易讲述简单直接的科技故事,机构对此票的兴趣也会大减。这在2B行业尤其明显。
+ 科技股强专业性理解度的大众偏差这一现象,即使在一家公司上也可能发生正反两个方面。例如高德红外的民用非制冷红外芯片在抗疫测温中直接发挥决定性作用,大众亲身感受强烈,股价直接拉爆;而军用制冷型红外芯片和大型综合光电吊舱绝对是黑科技,国内尚未有竞争对手,在民用行情走完后公司获得大笔军用产品定点与批产订单,但股价却因前述现象低位盘整多时。再例如普通大众根本无法区分通用“CPU国产自主指令集”、与“CPU国内设计”这两类概念本质的巨大鸿沟。这就导致打着国产CPU旗号却购买美国AMD落后IP、伪自主、实则经济买办性质的海光信息风光无限,而真正垂直一体化100%自主的高性能龙芯中科默默少闻。如果仅仅从财务数据看,海光市值高很多是应该的。但如果从预期、信创和国家安全等长期演绎来看,应该炒高的是龙芯中科。
+ 两家公司在各方面综合条件都近似的情况下,在各自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接近,在市值也相差不大时,应优先考虑选择下游整机产品公司,组件、零部件公司其次。除非组件业务的体量非常大且半垄断,大到社会无法忽略,例如宁德时代锂电池,或遇到超级风口,或大量组件产品已经形成行业平台。因为优秀的整机企业曝光度、易理解性、营业收入、产业链地位、概念性、零部件可替换性要好于组件企业。例如航天彩虹等无人机,相比高德红外在军工业务上,市场估值更容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