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热是闹热,牛逼一个比一个大。落实到哪儿了?
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
这条量子大道的形成,并非偶然。据合肥当地媒体报道,2009年潘建伟团队决定成立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时任合肥高新区领导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
自此,以中科大为孵化源头的量子信息产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合肥深深扎根。
时至今日,合肥高新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数达600人,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中发表论文达151篇,居全球首位。另外,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正因如此,合肥也被称为“中国量子之都”。
2022,量子赛道大爆发
这是一场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
从三位教授到中科大,再到合肥,便是中国量子产业崛起的一缕缩影。
回首一路历程,郭光灿教授在去年一次采访中感叹:“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培养了一批人,承担了我这一代的国家责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量子计算机走出实验室,开始工程化建设,最终走向产业化。”眼下,量子赛道已经席卷而来。
2021年,“量子信息”一词首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在量子信息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上的投入将持续增加,并将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于是,看似遥不可及的量子科技急速蹿红。
“如今量子信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技术愈发成熟,我们都判断几乎临近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北京一家VC机构合伙人透露,去年初就已经开始组建一个量子小组,团队成员经常去合肥出差看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全球量子信息公司共计完成34笔融资,金额达28亿美元(合计人民币178亿),是2020年10亿美元融资的2.8倍,其中量子计算公司融资近20亿美元。
这一年,图灵量子、玻色量子、启科量子、阳明量子科技、本源量子等量子信息公司宣布融资,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君联资本、鼎晖投资、中科创星、联想之星等在内的数十家VC/PE,都将目光投向这个科学“无人区”。
高瓴创投软件与硬科技负责人黄立明曾直言,“以‘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
此前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也谈到:“量子计算未来将会对众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创业公司以及大公司相继入场,随着市场化公司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将加快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进程。”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量子产业是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上海、北京、杭州、济南、无锡等地都在积极推进量子产业发展,全国各地对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的争抢也日趋激烈。”
无独有偶,昨日(1月17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7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创业投资集聚区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表明,共同发起设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科技、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硬科技创投基金,并推动科学家参与基金出资和决策,聚焦支持高校院所、科学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孵化转化。
但毫无疑问,量子科技的成果转化将是一场持久战。
正如郭国平教授所感叹:“目前只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小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突破和解决,我们能做的就是踏实耕耘,莫问前程。所有人,才刚刚踏上这一趟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