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重压下的增收不增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77回复:377喜欢:766

站在投资者角度看,企业的本质是组织和协调资源向客户提供商品。可以从外部需求与内部供给来看企业的价值变化,除此还有一个角度,是从这些资源的角度,如果企业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便宜,那企业的价值就会相应上升,反之则企业价值下降。比如油价下降之后,航空公司价值看起来就是上升的。

如果抛开资源具体的形式,采用四马分肥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收入主要是流向员工、股东、政府、原料商,分别是薪酬、税收、利润、成本四项。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员工薪酬,在当下人口红利消退的中国,劳动力薪酬上涨成为很多企业难以回避的经营难题。很多商业模式,想轻易将劳动力薪酬上涨的压力转嫁出去,是存在困难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就将势必下降。

来源:wind

事实上,统计上市公司薪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如果这个算是薪酬率的话,可以发现这个指标的中位数在2007年之后一直持续上升,从7%上升到了将近13%。而同期净利率的中位数则稳中有降,2018年只有7.7%了,创2007年以来的新低。薪酬率代表员工从企业收入中能分多少,净利率代表股东能分多少,这两个指标在2011年开始分道扬镳,2018年分别是12.7%和7.7%,裂口已经达到5个百分点了。

从薪酬与利润的关系也能看出,A股2800家公司的合计薪酬,从2011年开始增速就一直高于利润增速,结果就是薪酬占利润的比例,从2010年最低的73%上升到了2018年的115%。员工从上市公司拿到的钱,从2015年开始已经超过了股东拿到的钱,而且越来越多。

来源:wind

对于2011年之后薪酬与利润的反差,或者说薪酬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红利的消退。之前在讨论互联网对股市改造的时候解释过一次红利,这里再解释一遍人口红利,都是人口红利,经济含义却不相同。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40年代整个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婴儿出生率和存活率都很低,使得现在的40后,或者说70多岁的老人总数明显少于其他年龄层的。而1949年底全国安定之后,人口出生率和存活率在1951年开始大幅上升,也就是50后人口是远大于40后的。而1951年出生的人口,在2011年正好60岁,无论是按规定还是按习俗,这一代人都开始了退出劳动力市场。

如果将劳动力总量看作一个蓄水池,水池的来水量是由90后决定的,排水量则是由40后、50后决定的,这个蓄水池在2011年以前,由40后决定了流出量比较少,从2011年开始流出劳动力蓄水池的50后数量开始井喷,就如同60年前的婴儿潮一样。而来水量由90后数量决定,则是稳中有降,从80后的2400万年出生人口降到00后的1600万出生人口。

因此,劳动力的拐点不可避免地在2011年出现了,50后的数量变化是主要原因,90后是次要原因。需要重视的是,整个60年代是比50年代还高的一个婴儿潮,意味着2020年之后会迎来更大的劳动力退出洪峰。

说起90后的新增劳动力,其实也是杯水车薪的。一方面是GDP每年绝对额增加7万亿,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另一方面GDP中服务业占比已然过半,服务业对劳动力形成了高强度消耗。

最近几年电商和外卖的快速发展,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20万人,而每年由90后新增的劳动力是1600万,其中800万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男生有400万人,那么其中就有120万需要填补来外卖和快递,占比达到了30%。每年卖1600万套房子,按照几家物业公司的数据,平均80套房子需要一个保安或物业,这样每年新增房子需要20万个保安。每年的新增重卡保有量,需要消耗20万个司机,每年新修1万公里高速公路,沿途收费站、服务区需要消耗1万劳动力。

这些算下来,其实每年新增的90后劳动力也挺紧张的,更别说50后还在加速退出。这样的结果就是劳动力紧张,薪酬持续上涨,通过要素价格的上涨来出清一些低端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

研究薪酬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寻找劳动力替代的机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规避风险。事实上,A股存在这种风险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如果将“薪酬/利润”来代表一家公司在面临薪酬上涨时面临的压力,那A股薪酬压力系数统计出来的分布情况,可参考表1,按照2018年的年报统计,压力系数超过2的上市公司占比达到了33.5%,如果考虑到还有11.7%的公司亏损,这个比例就快一半了。

薪酬压力系数超过2,意味着员工薪酬上升10%,股东利润可能下降20%,在劳动力薪酬确定上升的时代,薪酬压力系数过大的公司,极有可能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这里分散挑选了一些代表性公司,从2011年到2018年的利润与薪酬数据,如果简单看薪酬数据,都是非常完美的线性增长,但看利润数据就尴尬了。

●像中国联通中兴通讯这种公司,员工太多,包袱太重,基本没有反转的机会。

●连大秦铁路、日照港这种,员工数量一直稳定不变,利润都慢慢被薪酬反超了,未来利润维持住这个水平的压力都不小。

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博彦科技看似科技公司,实则劳动力密集,以后存在的价值主要就是解决就业。

●跟上面几家相比,广联达更接近于科技公司,但即使把云业务预收加回来,还是敌不过薪酬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所在地周围有太多互联网高薪企业,遇到了与联想类似的境况。

●传统制造业的青岛啤酒福田汽车江淮汽车在薪酬压力面前,基本上喘不过气,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被侵蚀。

●典型劳动力密集的永辉超市,虽然这些年在快速扩张,但增收不增利的趋势还是很明显。

●最惨的可能是江西长运了,即使这些年薪酬也是年年涨,1.6万名员工2018年税前薪酬7.2亿,人均才4.5万元,这还包括企业代缴的社保和公积金等,可见未来员工流失或涨薪压力依然较大,公路客运业务又面临萎缩,要想保壳只能靠非经常利润了。

在这种压力面前,有的企业可以将这种成本压力通过提价转嫁给客户,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是两个独立的市场,现在涨薪压力的根源在于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而商品市场上,大多数都是全球定价,东南亚大量国家的更廉价劳动力正在等着产能转移,这种情形与二十年前加入WTO时中国的情况差不多,只是角色变了而已。

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一家公司上,就是一座山。当然,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在劳方与资方之间,天平开始明显倾向劳方,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不是坏事,国家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对某些企业就是坏事。

统计薪酬的问题,对研究A股的帮助更多体现在排雷,这个“雷”倒不是指那些财务重大问题的,而是避免抓错主要矛盾而误判企业价值,将时间价值耗费在这些股票上。因为从薪酬角度看,可以说A股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正在沦为员工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意义更像是解决员工的就业,而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

精彩讨论

陈锡载周2020-04-08 12:34

我一直对雪球头像中穿西装的人持谨慎态度,肖总打破了我的偏见。真帅!

配置喵2020-04-08 13:12

肖总的角度很好。
再说一个更有趣的角度。
如果统计人均薪酬变动的前10%与后10%,前提是员工人数稳定的企业。
会发现薪酬涨幅前10%的企业二级市场表现要远好于后10%的企业。
薪酬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增长会给企业运营增加负担。
另一方面,劳动力支出的快速增长同样也佐证了企业或者行业大概率处于上升期。
另外说一点干货。
如果按年统计,那些每年人均薪酬都在稳定增长的企业几乎全部成为大牛股。(平均8年涨幅大于300%)
并且这个角度要比很多财务数据更真实。

肖志刚2020-04-08 13:03

疫情期间大家都停工少一个月工资,对于家底厚的一点事没有,家底薄的就紧张。中兴本身家底薄,没啥利润,涨不起工资,华为不一样。我最早是接触曹德旺,发现他对员工特别好,站在股东角度我就担心,但后来发现人家利润多,涨得起,江淮就涨不起。同样的病毒,有人自愈,有人挂。所以我会计算薪酬与利润的比例看压力系数

科学养基场2020-04-08 12:48

读刚哥的文章意义不一定在投资,可以学到观察这个社会运行的更多角度

老韭菜做梦想自由2020-04-08 12:47

刚哥,牛,好角度,你这个在整整数据和方向,可以当论文发了。
1:实际上劳动力从50-55就开始在退出市场了,特别是农村以及农村改成楼房的,这些大龄男农民基本55就没法干了,少量的当个保安,女农民基本50就在家歇着了。因此严峻程度可能更强
2:中等收入陷阱也许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要保gdp增长,即使贷款利率下降,更多的资金进来,但是生产效率更不上,营收起不来,物价上涨,薪酬上涨,这样就死循环了。真希望不要陷入这个,如何解决?大家工资不涨?
3:好消息是我这个大龄互联网程序员看起来也许还可以再干5-10年么?毕竟新劳动力少了,需求又旺盛,也许对我这种可以多就业几年。反正这两年,我感觉自己竞争力没那么强了。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