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笔记(四)

发布于: 雪球转发:46回复:38喜欢:305


滚雪球笔记(一)

网页链接

滚雪球笔记(二)

网页链接

滚雪球笔记(三)

网页链接

注:不定期 摘录自己在雪球与网友讨论的言论,做个记录。@今日话题 

一、青啤靠什么困境反转?

1、青啤的管理层管理能力在国企中属于平均水平之上;2、已经明确在2020年以前混改,可能MBO;3、密切关注研发和营销上的创新举措;4、密切关注近期是否有重磅新品推出;5、密切关注公司现金流状况是否健康,是否保持以盈余维持成长,非以不断增资,扩充资本;6、密切关注经营者扭转困境的举措,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润;7、是否有员工持股计划推出;8、公司产品净利润率是否探底回升;9、市场竞争格局是否出现有利于公司的变化;10、是否有重大并购或者重组事项发生。

二、如何抄底周期股

1、注重公司整体运营(东方不亮西方亮,有其他的盈利资产支撑业绩,维持每年正常分红);2、有充足现金流可以完成逆周期并购;3、足够廉价,破净且低于0.8净资产才考虑入手;4、分段抄底;5、仓位控制;分散建仓;6、认真思考行业内是否出现变革性替代者。

周期行业估值关键是“周期”的判断,而不是机械的用PB或者PE估值;
对某些重资产企业来说,资产里的存货即使跌价也是有清算价值的,轻资产企业则不然,所以如果碰到经济危机轻资产企业可能会比重资产企业跌得更狠;
对金融业用市净率估值也需要注意,因为金融业天生杠杆高,资产里面主要是负债,碰到经济危机,周转不过来可是致命的,所以我觉得金融业资本充足率比市净率更重要。

三、关于用户粘性和品牌溢价

1、不一定非要高端化精品化才能制造品牌溢价和客户粘性。比如老干妈这样的佐餐调味酱就不见得有多高端,可口可乐具有品牌溢价和客户粘性靠的是知名的品牌和通行世界的山姆大叔文化。

2、用户粘性的核心在于高昂的转换成本和稀缺的替代品,某些情况下自然资源、品牌优势、销售渠道也可以成为复制或者仿造的障碍。高用户粘性的代表当然是茅台,海天可能对个人用户没有茅台那么高的用户粘性,但是对单位用户(餐饮企业)而言,粘性是非常大的。

四、投资者应该怎么看待高成长和高分红

1、高成长不确定,高分红确定;高成长看未来,高分红看眼前。企业如果把留存利润投入到高于6%利润率且盈利确定性大的好生意,那么少分红甚至不分红都是对的,如果未来的生意利润率低于6%或者盈利确定性小,那么现在就应该把赚到钱拿来分红,真金白银拿到手对投资者来说才是确定性最大的。好的企业能把握好分红和融资的尺度,而差的企业高分红或者高融资都是居心不良。

2、某些人可以接受伊利、青啤、双汇这样“慢慢长大”的老公司千亿市值,却觉得比它们优秀也具有一样悠久经营历史的海天不值。

3、高估买成长股,除了投机上瘾的疯子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是“坑”,所以被坑的人不多;合理价买高成长股,是不是“坑”主要在于对“合理价”和“高成长”的把握上,这二者一个把握不好都可能坑人,这种坑确实比较多;低估价买成长股,不错的想法,不过市场确实不太给机会,大概五年到十年会有一次投资机会吧,能把握住一个机会九成靠运气,一成靠眼光。次次都中那就是神仙;低估值买入低成长企业,看似容易把握,其实更可能掉坑,在成熟市场很多“低估值高成长”其实就是老千,买“困境反转”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是超越能力圈的事情。

4、如果它们每年都能大比例派息,这些僵尸股也是值得投资的,只是高派息同样需要高成长支持。

5、海天就是现金奶牛,这个和估值高低无关。很多人都说现在海天估值高,等估值下来了再投资就可以占到不少“便宜”,但有没有想过公司的分红能力和成长性密切相关,没有成长的分红能持续么?所谓的低估值成熟公司高分红不过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罢了。

6、我一直都是这个观点,没有成长支持的高分红不可持续,景气下行周期下的高股息率没有防御价值。

7、贵州茅台的股息率从来没有高过,但是上市以来却是A股中分红最给力的公司,没有之一;它本质上是一家喜诗类公司,期待它每年大比例分红可以有,年年高成长不可行。

8、关于高股息,重申一下我的观点:1)高股息需要企业成长性配合,没有成长支持的高分红不可持续;2)投资“高股息”不等于投资“高股息率”,在行业景气下行周期或者企业产品衰退周期投资“高股息率”股票会陷入价值陷阱(因为它们丧失了成长性)3)一边外部融资一边高分红是价值毁灭。

9、先看成长,再看估值。总体思路是对的,但怎么保证“确定性”?这点没有整清楚,我认为不是股价波动大就不确定,而是看成长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管理层经营风格是否稳健;行业是否有壁垒,企业竞争力是否足够强。

10、这一段我算想明白了,像茅台,海天,恒瑞这种大白马想在牌面上(指没什么内幕消息)占市场的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熊市更加不可能(机构抱团,更贵),黑天鹅?发生的概率比普通的企业更小,即使发生了也不见得就便宜了(看看格力,家化,康美)。

五、投资和生意的门槛

1、和玛咖一样,任何高利润率又没有门槛的“好生意”都会被蜂拥而至的资本摧毁

2、和高利润率的生意很快就会被蜂拥而至的资本摊低一样,能长期获得高投资回报的投资者也是凤毛麟角。理智看待能力圈,修炼强大的心理素质,随时做好失败的准备,分配好未来“东山再起”的资本再去考虑做一个成长投资者吧。

3、我对能坚定理念并且知行合一的人总是充满了敬意,不管他的理念是否正确。 何况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对的不一定对,错的不一定错,投资如是。 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嘛: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4、餐饮、零售、服装等大行业难以出龙头就是因为行业大且分散,行业标准很难统一,能满足所有阶层消费者喜好的品牌几乎没有;

基于以上认识,我喜欢投资一些“行业标准制订者”或者“行业标准代表者”,比如海天、茅台、格力、伊利之类;

有一些行业很大,但是行业内的玩家就几个,它们虽然代表不了行业标准,比如爱尔眼科,也是值得投资的对象;

品牌+渠道+产品都强的企业才有发展前途,比如前面球友提到的古越龙山,虽然品牌和产品都不错,但是渠道不行,再加上又是个区域性品牌和产品,所以也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正面例子是洋河,原来有品牌和产品基础,渠道做上去后,由区域性品牌变成了全国性品牌;

区域性的消费企业也不见得没有投资价值了,关键看这个企业的管理者怎么定位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盲目扩张,求大求快;

总之一句话:扁平渠道,差异化,接近消费者,有品牌,痛吃上下游的企业好赚钱。

六、如何定义“伟大的公司”

能为社会提供影响力巨大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大众需求),善待员工同时为股东持续创造高投资回报的公司。

七、答秃鹫投资的疑问

秃鹫投资: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巴菲特当年买比亚迪之后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就赚了接近十倍,后来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快跌到成本价,以巴菲特之精明不会看不出当时股价上涨接近十倍后的高估,为何不在高位卖出,而是做了一趟电梯?

答:因为他投资的是企业不是股票,企业没有高估之说。

八、如何平衡股东和员工的利益

资本家是逐利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就已经表明“善待员工”和“厚待股东”不可能平衡。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员工都变成股东,类似温氏这样的企业。

九、关于预测

1、想想二十年前你看到的这个公司是什么样子就不会充满信心的预测二十年后这个公司的情况了。

2、首富榜就是杀猪榜,成为首富当年投资首富的公司不会取得良好的收益。

3、生活就是这么奇怪,直觉往往比反复思量后的判断准。

十、最有效的投资方法

傻瓜投资法:整体低估的时候买相对最贵的那个

十一、关于资产轻重问题

1、个人认为,资产轻重不是行业属性,而是企业资产自身的特性。资产轻重不仅看规模比重(某项资产占比),更重要的是看其“流动性”。这里打引号的流动性指的是广义的流动性,就是指资产的更新周期。一次性(大规模)投入、使用(折旧)周期长的,在我看来属于重资产,这种资产一旦投入运营,就是以很小运营成本产出稳定利润的机器,比如水坝、铁路、房产等等。有些高科技装备(比如电脑),(一次性)投入不一定小,但其折旧周期很短,即使在资债表占比较大,也不能算重资产。

如果这样来理解资产轻重的概念,把应收和存货纳入资产轻重考虑就顺理成章了。虽然应收和存货列在流动资产项下,但实际上他们的流动性在不同的企业里可以差别很大,取决于行业特点或者企业的商业模式,虽然也受外部经营环境(比如经济周期)的影响。“固有”流动周期长且规模较大者,亦可作重资产看待。不幸的是,除了外部经营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外,这两项流动资产的“固有”流动周期在财务表报表上不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通过应收的账龄结构隐约可见之外。

2、我一向认为资产轻重的标准不能单看固定资产比例,而是看该企业保持现有资产盈利能力是否需要更多的后续投入。比如京东方,不继续投入就不能盈利了,典型重资产;而长江电力,虽然看起来资产“重”,每年折旧,但无须后续投入就可以盈利,随着折旧减少资产会越来越“轻”(资产不变折旧少了盈利多了Roe高了就显得资产轻了),实际上是轻资产公司。

3、简化下来就是纠结资产轻重其实没必要,关键还是看企业维持资产盈利能力所付出的代价大不大,如果如茅台,长电那样不用付出什么代价资产盈利能力也能逐年提高的,就是天生好命的印钞机企业。

十二、情绪测试

散户对下跌恐慌、悔恨、淡然、麻木。——此为熊市四大阶段

十三、跌破定增价能抄底么?

符合下面几种情况的不要理 1、股市整体高位时高价增发的 2、增发项目注水的 3、增发机构为关联对象的 4、增发后跨界重组的 5、蛇吞象式重组增发的

十四、怎么看待创新型企业

1、创新必须要和市场需求结合。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拥有大量的专利,也曾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但它们有研发(技术)而无创新(精神),所以最终被市场淘汰。

2、说实话,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以前巴菲特为啥对科技股不感兴趣了,在科技行业,“创新”不是以“年、月、日”而是以“时、分、秒”计的,行业变革太快了。“今天”成功的经验很快就会过时,不能复制到“明天”,今天一个小小的企业,明天就可能发展成行业巨擘(反之亦然,今天是行业巨擘,明天就灰飞烟灭),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家时刻都不能松懈,马云就曾经说过别看阿里巴巴发展得很快,一年做了人家十五年的事,但是“我如履薄冰,每一天就像过一年一样难过,每一年过十五年这样的压力。”——投资新兴科技企业?对于巴菲特这样追求“一英尺跨栏”的人来说,当然不会考虑这样复杂而确定性又很小的投资了。

3、投资从1-10的公司比投资0-10冒的风险小得多,但是对大部分创新型科技公司来说,只有0-10,没有1-10

十五、72法则和70法则

1、按”72“法则,我们平均每年5%左右的理财收益,需要经过14.4年(72÷5)本金才变成一倍,即使拥有10%左右的大师级投资收益率,也需要7.2年(72÷10)才能让一块钱变成两块钱(这里都没有考虑通胀影响),而在股市长期投资某个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基本上也就等于这个企业的平均ROE,可见每年能稳定提供15%-20%资产收益率的蓝筹股是多么可贵。

2、另外还有一个“70”法则,也就是计算投资减半所需要的时间,“72”法则反映复利,“70”法则计算亏损。比如要估计货币的购买力减半所需时间,可把与所应用的法则相应的数字,除以通胀率。若通胀率为3.5%,应用“70法则”,每单位之货币的购买力减半所需的时间约为70/3.5=20年。而如果我们长期投资某个亏损的企业,比如平均每年亏掉10%,则只需要7年(70÷10)就可以让你的本金减半(再叠加上通胀带来的亏损看看你实际亏掉多少),赚一倍需要7.2年,亏一半只需要7年,可见亏钱比赚钱容易多了。

3、持有盈利稳定的蓝筹股实际上就是减少了亏损的概率,同时提升了复利的乘数。

十六、投资感悟

1、投资需要寻找本源,从价值出发,从人性出发。

2、失败者才需要鸡汤

3、很多问题咋看正常,再一想不是那么回事,仔细分析却觉“理所当然”。(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4、人总是自大和喜欢听好话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愿意给上涨找理由而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愚蠢给下跌买单。

5、做投资聪明人不如笨人,两句俗语“大智若愚”和“聪明反被聪明误”说明了一切——“聪明人”的看问题和处事的格局往往小些。

6、只有愚蠢和无知的人才把自己当成“圣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真正的智者是谦虚和谨慎的。

7、上层精英思考“有钱幸福吗?”中产思考“怎样才能买到幸福”,屌丝思考“怎样可以快点来钱”。

8、投资是做“理所当然”的事而不是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所以头脑清晰,独立思考的投资者能赚大钱,随大流,耳根软的人吃大亏。

9、牛市看估值,熊市看价值,猴市看心态。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以为知道,还不如不知道。

11、从投资的角度,做加法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战胜敌人),做乘法是“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可以接受暂时的失败,但不能让敌人一举歼灭,只要有机会,东山再起,星火燎原,反而获得更大的胜利成果);做减法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精神可嘉却不懂得反思教训;做除法就是把什么事都推给命运,高傲得接受不了失败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最最愚蠢的事。

12、技术和策略都是”术“,战略和理念才是”道“。术可千变万化,道不离其宗。

13、凡是盯着价格企图赚差价的投资行为只能算投机,赚对手盘的钱眼里只有“对手”没有“价值”,零和游戏而已,不是价值投资。

14、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量化怎么用,关键看人而不是数据。

15、如果一天的交易时间有6个小时,用5小时59分思考,一分钟交易。

16、做投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跟风经常过激的市场情绪。

十七、关于逆向

1、逆向投资要分清是价格的逆向还是基本面的逆向。价格逆向是指一个企业经营很好,行业发展潜力也很大,就是价格有点贵,这个时候每次价格的下跌(可以买得更便宜)就是一次很好的逆向投资机会(前提是基本面经营趋势没有逆转);基本面逆向一般是行业或者企业处于困境,但是投资者前瞻性的发现困境反转的苗头,这时可以逆基本面投资优秀企业(尤其是处于困境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基本面逆向比价格逆向要困难得多,也更考验投资者的基本面观察分析能力和价格估值能力,也许还需要比价格逆向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2、分析企业逆向思考一下更接近事实

就拿海天来说,优点有一堆 ;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企业 现在对他的地位无法撼动(有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了么?),净资产收益率很高(能维持么?),净利率很高(能维持么?),毛利率很高(能维持么?),品类在扩张(有没有扩张风险?),主营和净利润在不断增长(可持续么?),渠道在深耕(市场是否饱和?),营销在加强(费用支出占营收比例是否过高?),股东户数在减少外资股东大量入住(是否成为庄股?)。缺点也很多,净资产很低(净资产收益率怎样?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企业?),市盈率很高(和同类企业比市盈率是否偏高?) ,成长性不足(还有成长空间么?),很容易有食品黑天鹅(过去是怎么处置黑天鹅的?黑天鹅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这股还无法抵押融资(如果成为融资标的对长期投资该企业是否有影响?),分红也不高(是绝对数额不高还是分红比例不高?)。

3、大熊市,买医药是不错的,但是医药行业不好投资,中医药的逻辑在于品牌,西药的逻辑在于研发,原料药的逻辑在于成本,医疗器械的逻辑在于技术和渠道……而且医药行业极少出现困境反转,贪便宜或者博周期不如去化工、钢铁、航运、银行一类行业去找标的。

4、中国银行同质化程度高,有点特点的基本上市场都给了充分的溢价(或者折价),要占市场的便宜是很难的,所以现在我基本放弃了对银行个体的分析,能不能买,看周期,看历史估值,接近低点就随便选一家买入,持有,等修复便是。

十八、投资的确定与不确定

确定性决定仓位,不确定性决定收益。

投资就是在“确定”(仓位)与“不确定”(风险\收益)之间找好平衡。确定性高的投资可能预期收益会低一点,确定性低的投资则下注的仓位要低一点。投资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低风险高收益”投资(这么宣传的都是骗局),不信?百度一下“凯利公式”。

好猎手不是守株待兔,毕竟兔子撞树的概率太低了。而是学会深研去把握确定和不确定性,比如一个公司的价值几何?投资获利的确定性有多大,去做大方向正确,大概率成功的事情。至于那些不确定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投资手段去化解(比如分散和定投),何必去赌那些小概率的事情呢(等黑天鹅到来全仓投资)?

大问题上的模糊准确远远比小问题上的完美精确更为重要。

十九、伪价投的实质

说句不好听的话,那些喜欢“低估值”买入的家伙全是骑墙派。为啥,因为估值的主观性太大了。比如“按PE估值”和“按PB估值”选择哪种估值方式还真有讲究,你想想,如果E极小或者为负值,那些按”低估值“买入的家伙是不是就舍弃了PE估值而选择PB估值啊,……处于低迷周期的周期股,因为E小B不变,按PE估值”极贵“,按PB估值则”极便宜“,于是按”低估值“买入的家伙就偏向于采用PB估值而不是PE估值(本来就想买,”低估值“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买入的理由罢了),……卖糕的,他们为什么不去买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而去选择困境中的企业啊,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处于困境的企业”估值低“,所以”贪便宜“买入么?(想博困境反转,嘿嘿,哪有那么容易!

其实那些喜欢估值的伪价值投资派何尝不是如此,动辄PE、PB、ROE、DCF这样“高大上”的分析,用十几分钟拍脑袋估值就可以决定买卖一个股票……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自己估出来的“内在价值”高低,价格低于“内在价值”,买!“内在价值”之上,卖!“内在价值”附近,密切关注,择机买卖(实际上就是高抛低吸)……经常看到这些人对股票价格高低夸夸其谈,就是不去关注思考生意的本质,没买说“逢低介入”,套住了说“长期投资”,解套了就“胜利大逃亡”,关键是真正能赚钱否?

顺鑫农业也好,洋河也好,辛巴似乎陷入“贪便宜”误区了。一般来说,熊市看好药、酒是不错的,机构抱团会让药、酒股会有不错的表现。但我要选我就选肯定最好的而不是相对便宜的(因为即使便宜的药、酒估值也肯定比其他股贵,况且便宜总有便宜的道理,也许有你看不到的利空因素,这些股本来是用来避险,相对大盘估值高高在上,万一踩到黑天鹅就得不偿失了),药的话没什么好说的,只有恒瑞最好,酒的话就是茅台,通过回测也知道你选其他的还真跑不过它们。

精通财务当然有利于投资,不过也容易灯下黑。在一个严谨的会计看来,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财务无瑕疵的公司,即使找到一个也会因为估值太高(大家又不是瞎子)而难以下手,前面有些球友说得好,投资做财务分析只是为了规避地雷,财务分析的本质,是对生意的理解,对常识的尊重,如果一个公司财务大体健康,业务增长符合逻辑,估值又还合理的话就值得投资,投资收益其实不仅仅取决投资标的的选择(投资眼光),还取决于勇气、耐性与资金管理技巧,可能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好的会计师可能只解决了“投资眼光”的问题,要取得好的投资业绩其他方面尚需多多修炼咧

A股一度是乐视前行的永动机。质押股票,是贾跃亭,也是乐视体系最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这带来的融资额远高于一般的银行授信贷款。通过股权质押获得大额融资,A股疯狂的市盈率、高股价,是乐视故事产生的基础。……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装作不知道。雪球上的聪明人是不是傻?

好多所谓的“成长投资”其实都是趋势投机,看到股价涨得好就跟进,然后吃一段就跑路。看看费雪是怎么看待成长投资的:

1、投资想要赚大钱,必须有耐性;

2、分析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字上,而应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分析入手;

3、再好的成长企业,也不能保持年年高成长;应该以长期的视角看待企业成长(宽容且允许企业成长经历波折);

4、好的成长企业一定是竞争力超强的企业,即使处于不利的行业发展周期,但仍能保持相对出色的竞争优势,并转化为超越行业均值的业绩增长;

5、对一个成长企业来说管理层非常重要,投资者应选择在非常能干的管理层领导下的公司,因为只有能干、诚恳且勤奋的管理层才能处理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这也是安全边际;

6、不去预测所谓经济景气高点和低点,并以此作为买入或卖出的根据。(由此衍生出第7点)

7、不主张投资者一定要在市场崩溃后寻找买入时机,他认为在1929年股市崩溃后的两年内有勇气买入并持有几支股票的投资者收益率固然可观,但在50年代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成长股的投资者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不用计较买入价格是否足够“便宜”,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成长股获得的收益远比用低估的价格买入非成长股获得的收益大)

二十、以做实业的心态

以做实业的心态:

1、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做股东的会寝食不安;
2、如果公司年终一毛不拔,做股东的会非常不爽;
3、如果公司经理老是开口向你要钱,还去投资一些泡沫巨大短期内根本看不到效益的项目,做股东的会非常担心
4、如果公司被野蛮人入侵,摊薄你的权益,做股东一定会和管理层同仇敌忾,而不会坐山观火;
5、如果公司管理层欺骗了你,兑现不了(PPT)承诺,做股东的会炒他鱿鱼;
……
为啥在证券市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二十一、那些公司可能出现财务造假?

1、最近被证监会谴责或者立案调查的,比如st昆机、莫高股份、凯瑞德2、业绩大幅增长股东却巨额套现的,比如山东钢铁、世纪游轮3、随意跨界的又没有现金流的,比如匹凸匹4、股权质押或者对外担保多的,比如准油股份、乐视5、造假惯犯:st獐子岛、中科云网

2、我持有这个观点:任何一个财务指标的分析都不过是加深对企业经营现象的理解,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趋势,而不足以对企业长期竞争力做定性判断。

二十二、成长、估值、护城河三元悖论

成长,估值,护城河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怎么选择和投资者的类型有关,看重成长的激进型投资者(比如费雪)往往选择的顺序是成长和护城河,估值方面不太计较(无视高估值);看重估值的保守型投资者(比如格雷厄姆)往往选择的顺序是估值和护城河,成长方面不计较(不成长也可以接受);看重护城河的中庸型投资者(比如巴菲特)选择的顺序则是护城河和成长,其次估值,所谓“以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企业”,护城河和成长说明优秀,与之相比,估值(价格)倒在其次了。

#最后遇到你思维碎片#


全部讨论

一生幸福aaa2017-12-07 18:28

待时而动2017-07-31 18:43

赞!
成长、估值、护城河三元悖论
成长,估值,护城河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怎么选择和投资者的类型有关,看重成长的激进型投资者(比如费雪)往往选择的顺序是成长和护城河,估值方面不太计较(无视高估值);看重估值的保守型投资者(比如格雷厄姆)往往选择的顺序是估值和护城河,成长方面不计较(不成长也可以接受);看重护城河的中庸型投资者(比如巴菲特)选择的顺序则是护城河和成长,其次估值,所谓“以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企业”,护城河和成长说明优秀,与之相比,估值(价格)倒在其次了。

梦见乌托邦2017-07-23 16:20

写得很好!

没有肾上素的股才2017-07-05 03:55

虽然长,但是是干货。

手拿标尺价投强2017-06-14 12:53

好文,赞一个

花椒豆腐2017-06-09 16:21

另外,辛巴最可贵给人启示的最大价值不在选股,而是在仓位管理。
冷静客观的仓位管理造就狮子王。失去了最宝贵的仓位管理就被变回了辛巴。
一个股民没有仓位管理等于在股市猜大小,而且把把都参与,输光的概率是95%。

花椒豆腐2017-06-09 16:14

十六中的15小条严重不同意。小时交易时间是用来观察而不是用来做决定,做决定的时间是6小时以后的10个小时的收盘时间。如果头一天我没有详细的复盘制定计划,我宁愿不操作,只观察。盘中临时做决定从来都是大忌。你盘中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收盘后你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盘中情况超出计划预期我宁愿观望。钱和股票在交易前是自己的,交易后成了别人的,不到第二天动不了,我从来不认为盘中的灵感能超过盘前详细复盘制定的计划。如果真超过只能算是运气好而已。

小熊不小了2017-05-31 20:58

好文,学习

SHIJIANDEPENGYOU2017-05-31 12:46

高分红 看眼前 高成长 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