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系列:科技进程行至三分之一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0回复:50喜欢:246

作者:大湾区投资俱乐部 东先生

写在前文:平安IR多次表示,“金融+科技”战略将给公司的盈利和价值带来飞跃式的提升。虽然数次开放日平安都有演示技术进展,应用也是遍地开花(当然也不乏垃圾应用)。但平安的科技发展逻辑却始终给人未能由点及面的印象,未能展现完整地演进阶段从而支撑市值路径图。因此我们始终有三个问题:1、当前平安对科技的探索处于什么阶段;2、当前阶段科技在各业务范围的应用情况如何;3、平安对科技的探索模式存在什么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平安科技的应用现状,尝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财报:科技坐稳第二把交椅

平安2017年的半年报较此前有个奇怪的变化。这是平安首次将“以科技引领变革”单独从此前的“互联网金融”板块中抽出。在2017年报时甚至将此板块一举抬高至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客户经营分析”并在2018年报中保持此态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平安的科技摸索早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了。

当时打造完公司OA和集中管理系统的中国平安,花费2亿元轰轰烈烈推出PA18.com(平安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谁曾想,次年科网泡沫破裂,使得2000年左右兴起的各类保险网站和互联网公司,或者倒闭,或者梦碎,或者转型以求生存,PA18也未能幸免。

体制的优势允许痛定思痛,在此后十年间平安管理层并未放弃科技的摸索与积累。

终于在2011年,马明哲一记“万佛朝宗”让市场再度深感平安发展科技的决心。

“万佛朝宗”计划是平安启动的一项新工程。其寓意为:“万佛”就是所有业务单位和改革项目与系统;“朝宗”就是集团公司最好的资源、集合所有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这比近些年提出“一个国寿一个客户”和“数字太保”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领先至少5年以上。

生产资料:人员与专利增速吓人

尝到了甜头的平安在2017半年报首次披露了精确的研发人员20000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报的数据是29000名。

期初我对29000人的数据有所质疑。但调研显示,中国平安集团信息化系统与应用共计2000个,其中200多个核心系统与应用在平安科技下进行开发;集团合计研发人员29000+,其中12000+在平安科技中,7000+在平安银行中,剩余9000是下沉在各子公司。

当然,这29000人并不全是正是编制,其中有一部分是劳务派遣。但劳务派遣除了签约方外,基本与平安的研发人员无异,平时办公都在一起,主要负责外围系统的研发。

随着研发人员的增加,专利数量也是直线飙升。自2017半年报首度披露以来,截止2018年,已经增长8倍,专利数为12051个。

此外,平安在全球设立了7个研究院(美国硅谷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院、深度学习研究院、医疗科技研究院、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院),用来吸引全球高端专业科技人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创新研究,顶尖科学家超过1200人。

生产力:三个阶段带动市值腾飞

平安在17年底的开放日曾公布上面的路径图,公司首席财务官姚波认为,“金融+科技”战略将给公司的盈利和价值带来飞跃式的提升。虽然数次开放日平安都有演示技术进展,应用也是遍地开花(当然也不乏垃圾应用)。但平安的科技发展逻辑却始终给人未能由点及面的印象,未能展现完整地演进阶段从而支撑市值路径图。因此我们始终有3个问题:

1、当前平安对科技的探索处于什么阶段?

2、当前阶段科技在各业务范围的应用情况如何?

3、平安对科技的探索模式存在什么风险?

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恩在其代表作《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对比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文明的水平,得到了“能量”这一衡量标准。自此,西方研究文明先进程度经常以“文明总能量”为尺度。早在伊恩之前,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肖夫便基于“文明总能量”为尺度,并将为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I型、II型和III型。地球正接近I型。

无独有偶,平安任汇川曾在2018年深圳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演讲中,提及保险集团的3个等级科技演进,较为合适地把平安对科技的探索阶段清晰地展示出来:

第一阶段,科技将深刻赋能运营。这里的运营,即保险公司的三部分:即销售,服务和投资。我们经常看到的平安路演资料中,会提及其在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和大数据),这些也将是第一阶段主要科技工具。

第二阶段,科技将改变产品形态,从而改变运营逻辑。在销售和服务的作用将更加深刻,建立起来的护城河将更加深。第三阶段,科技将改变商业模式。年报里常提及的“生态反哺金融”正是于此。

第一阶段已经在深刻发生,第二阶段刚刚起步,第三阶段小荷才露尖尖角。

后文将侧重于梳理第一阶段科技赋能运营的典型应用项目,也将提及第二第三阶段已经起步的科技改变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内容。本文所梳理的项目仅限于在传统金融领域的项目。关于平安五大生态圈的项目,将在后续文章再做讨论。

ABCD:赋能传统保险集团

开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ABCD技术是如何赋能传统保险集团的。如果我们把传统的保险集团比喻成在泥地上玩耍的猫,那么这些猫至少存在四类痛点:

一是猫的脑子不太行,没智能甚至没自动化的能力,纯手工作业;

二是猫也没学习资料,虽然有大量客户,但数据没留痕,或是没整理;

三是猫的的活动设施差,各类系统割裂,系统甚至没有灵活的体系架构;

四是猫之间协作困难,缺乏共同协作的机制,出了问题互相撕逼;

ABCD的出现,对上述四类痛点可谓迎头痛击:

A人工智能解决了猫的脑子问题:AI核心在于模拟人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感知力包括声纹识别,语义理解,图像识别等能力;理解力包括包括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两样核心技术。

D大数据解决了学习资料的问题:大数据核心在于分析和采集学习资料。包括数据分析和数据采集两项核心能力。大数据更像是一个生产资料,很多时候依赖于与AI的深度结合。

C云解决了猫的活动设施问题:云核心在于基础设施灵活性强。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平台和服务动态化,包括提供云服务设施IaaS,提供平台服务Paas和提供完整的软件服务SaaS。

B区块链解决了猫之间的协同问题:区块链核心在于解决机构间信任问题,其核心能力的背后是去中心化背景下的共识机制作用。又可拆解为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共识算法,哈希加密和P2P网络等能力,因此衍生其他应用。


运营的基建:核心系统上云

公开信息显示,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腾讯云在2010年时期成立,2013年平安云正式立项。但平安云的故事还要从更早的2006年说起。

为顺应现代金融业集约化运营管理的趋势,平安集团通过借鉴外部经验及持续的内部改革,投入大量资源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集中运营管理体系,实现了后援集中共享作业,降低了成本,为客户提供统一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平安后援中心于2002年开始筹备,2004年正式启动,成立“集团运营管理中心”,2006年投入使用。

平安后援中心实现了全国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后台作业和服务的集中和统一,承担了寿险核保、寿险理赔、寿险保全、养老险作业、财产险两核作业、车险及意健险两核作业、财务作业、文档作业、电话中心、机构柜台等业务职能,构建了集中运营作业平台,全面支持后援中心运作。至今为止仍是最大的保险后援中心。业务上的集中让平安能顺畅地实现后台的集中,因此有了前文所述的2011年“万佛朝宗”计划。

“万佛朝宗”虽然造就了“一个客户、一个账户”但仅在账户层面打通,传统技术的壁垒也开始显现。最大的问题是中台数据不通,这也是大多数保险公司或集团的现状。总公司系统与分公司中层数据不通,同区域内的分公司间中层数据也不通,数据孤岛情况普遍存在。

以下图为例,为了打通平安人寿续期信用卡收费与平安银行快捷支付之间的同一个客户数据,需跨越多层系统API,不仅协调沟通成本高,多个系统连接后管理难度也极高。机动性扩容,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都面临巨大挑战。

平安云项目开始于 2013 年, 2014 年正式研发上线,集团内部业务和子系统基本完成上云,2013 年平安开始大数据中台建设,将线上线下及外部数据采集之后进行清洗存储,从信息化转向数据化。行至2019年,已在平安云上基本实现中台数据打通,形成中台Paas。

中台数据上云且打通,使集团内任何应用的前端都可以在云上快速部署的同时,也能快速调用集团内任何子公司的数据,灵活度极高。其重要性如同蕴蓄了平安30年的深圳那条快车道——滨海大道,串联起平安的所有后台和前端应用。

有关于核心系统上云后效率的提升,全国首个由原保监会验收的基于云(腾讯云)部署核心系统的新晋财险公司安心财险原总裁钟诚是这样说的:“传统财险公司开业时的IT投入是千万级别,但安心财险IT投入仅不到两百万。在云上部署的核心系统的弹性和对业务支持的灵活性高得让人吃惊,让安心在业内合作时口碑极高。”

除了打通中台数据外,平安云与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一样,也对外输出SaaS、PaaS和IaaS服务,每项服务包含的内容也与几家知名云一致。不过平安云起步晚,仍处于追赶阶段,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远不如阿里和腾讯云。


赋能运营:大数据+AI赋能七大业务范围

前文有述,科技赋能运营主要表现为销售、服务和投资三方面。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分为产品定价、市场销售、客户服务、核保、理赔、投资、财务7个方面。除了传统技术外,平安在这7个方面的科技赋能多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组合拳。

产品定价方面,最典型的应用莫过于车险精准定价。相较于行业主要依赖传统成本分析与核保规则+风险细分精算模型的定价方式,平安在风险筛选模型中加入了集团关联因子(如汽车之家,智慧城市数据等),同时借助于好车主 APP建立独有的风险因子库,从基于历史、静态的数据因子转向实时大数据的动态数据因子定价。

产品定价的大数据有时也会反哺集团五大生态圈。深圳东部的海滨风景和海鲜总会吸引居民在周末时蜂拥而至,东出小梅沙的罗沙路和沿海高速段总是堵车停车场:

应深圳要求,居民自2018年7月起周末要东出则必须预约前行,违规者罚款300以上。该罚款的执行自然是基于路段上的摄像头执行,背后是平安智慧城市生态圈提供支撑。当车主预约的是18点左右东出,但大数据和行为预测算法显示其16:47仍在西边宝安区打转,甚至大有继续西进之意时,系统将自动释放其预约资格,提供给其他车主。

市场销售方面,平安在公开渠道披露这方面的AI和大数据应用最多。包括代理人甄选,代理人培训和代理人销售辅助等功能。以代理人甄选为例,通过线上数据库及答案库, AI 面谈官轻松实施问题调取及答案反馈,为面试人员答疑解惑,并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情感理解引擎、知识推理及意图识别引擎进行入司意愿确认。公司在2018年10月开放日活动中提13月留存人员识别率达95%,节约财务资源6.3亿元。

本人对95%的数据是存疑的。按海外数据,英国代理人一年留存率为76%,美国为66%,其中英国代理人模式与国内出入较大(客户付费请代理人),美国较有可比性。按国内来看,太平人寿2017披露13个月留存率仅为51.1%。95%未免夸张

但该数据在刚过去的2018业绩会上又被分管科技的联席CEO陈心颖女士提及,加之平安基于该应用现正推出优+3.0计划(人均12个月补贴2万),因此有理由相信该应用对代理人留存率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否到达95%还待进一步验证。

客户服务方面,支撑客户服务体系入口的核心功能是核身,即KYC。这方面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依赖于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和活体检测等AI技术。

客户服务的典型应用是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客服直面客户,是客户感知公司的最直接窗口。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这三项能力直接决定了应用的天花板。目前市面上大多智能客服都依赖于背后Q&A知识库的匹配,本质是一种填词槽的技术,人工投入巨大,回答僵硬,就体验极差。由平安科技输出的平安健康客服就存在这类问题:

平安健康应该不能代表平安智能客服的最新水平。在平安的推介材料中较多以平安银行的智能客服为例,此机器人比平安健康还是胜出一筹。但仍可感知出其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还是基于填槽+模糊匹配的算法,而非最新的语义空间理解算法,仍是任重道远。

核保方面,寿险业务由于受到地域限制、个人时间冲突等困扰,客户不便往返公司办理业务。2018年,平安人寿智能核保全面启动,智能核保运用决策树、远程视频、生物识别等技术与客户进行实时互动,使审核过程更简捷和人性化。智能核保主要包括智能互动、空中契调和在线核保三大模块,其中空中契调切实以科技解决了客户的痛点

在智能核保系统上线之前,若核实客户情况与投保实际内容不符,则需客户亲自与公司业务人员见面,流程繁琐客户体验也差。智能核保系统上线后,借助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和活体检测等AI技术证明客户是本人后,即通过空中契调,可以远程核实客户情况,极大增加了一线保单承保的效率,提高了代理人展业积极性。

理赔方面,影响深刻的仍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车险。依赖于2010开始积累起步的车险数据化及汽车之家背后数以亿计的数据源,平安产险运用图片识别及远程视频,借助网络最佳划分、分时动态调整智能调度,突破按区域划分查勘员方式,加入算法寻找距离最近的可调用勘查员,提升查勘速度。 实现车险5-10分钟内案件处理率达 95.5%。

商车费改最终考验的是险企风险筛选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及科技应用能力等综合经营水平。 随着商车费改的持续推进,价格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纯费用比拼带来的护城河正在被打破,只有依托技术带来持续产品创新才能保持行业领先。 2008-2018,平安产险费用率自35.9%升至38.4%,综合成本率自 104.0%下降至95.8%,这得益于精准定价和定损能力。

财务方面,典型的应用莫过于机器人自动化。财务最繁琐枯燥且耗人工的工作无非是将一堆报表并表,然后填入各类系统。这些系统僵硬难用,多为政府及有关单位强制要求。RPA它擅长把工作流程中的重复操作进行自动化,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据麦肯锡公司报告,RPA所属的自动化技术市场到2025年将产生近6.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平安的RPA机器人安小蜂可以通过模拟平安财务人员的操作,以30倍以上的效率完成财务工作。安小峰的工作原理与IBM的RPA雷同,一串正常人操作需要20分钟的流程,其仅需45秒即可完成,有效降低平安财务人员的无效劳动时间:

RPA介绍视频:网页链接

投资方面,典型应用为智能战略配置。平安与美国Conning 公司合作,构建了量化评估系统。 在既有风险偏好框架下,该系统通过将投资约束和资产数据输入量化模型,进行压力测试,再针对不同保险投资账户设定差异化的配置方案。

此外,前文提及的平安7所全球研究院也在进行一次重量级的尝试,通过树状结构与知识图谱的能力,结合全球大数据及诸多经济学定律结合起来,为平安提供全球风险水平的指导。

运营的外延:区块链提高联盟协同

区块链是分布式存储、P2P网络、共识机制、哈希加密等技术组合而成的一项新应用,其核心是通过参与者共同见证并记录交易,来解决机构间交易时抵赖的问题,从而去除交易的中心化。比如东先生全家两两进行交易时,都由全家共同见证,也就免除了大家都通过银行转进转出的麻烦和风险:

区块链延伸阅读:大家都在研究的区块链是什么

由此可见,区块链在平安内部进行应用,除非是利用其分布式存储的特点,否则意义不大。毕竟兄弟单位间并不存在过度的信任问题。平安的区块链在运营的作用上,主要在于提高平安集团与外部单位合作的协同。这种协同的提升,一方面表现为平安业务层面的应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平安科技宣传。特别是跨国宣传的得力抓手。

业务应用的典型是医疗控费。这还得从医疗保险的普遍痛点说起。以国家医保为例,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政府逐年增加卫生投入,目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值已达到6.2%,按理说居民自费医疗应该减少。可事实确实居民自费医疗持续在增长。

持续增长的背后,是住院率和住院费用高速增长:

住院率和住院费用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增加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医生患者资源错配导致的资源浪费,更严重且核心的问题,是支付方(医保)控费能力薄弱导致大量的住院费用浪费

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服务需求方(患者)、服务供给方(医院)和费用支付方(医保)并未形成一致利益。服务供给方(医院)可以在服务时尽可能地追去自身利益最大化,服务需求方(患者)则因为供给方未伤害到自身利益而默认其行为,使得支付方(医保)对费用失控,陷入“我为鱼肉”的窘境。造成支付方(医保)陷入窘境的核心原因是其无法深入到服务供给方(医院)的流程中,更无法深入到服务供给方(医院)涉及的上下游供应链中。

借助区块链技术,平安美其名曰为服务供给方(医院)提供电子病历、医药溯源等智慧医疗能力,此举使平安得以深度参与流程,一方面可以打造人身险直接赔付的优质客户体验,但更重要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现费用全流程的管控,大大缩减理赔成本。

宣传抓手的典型是香港金管局的贸易金融链。该链自2017年底开始就屡次出现在平安各类公关场合。项目期初解决的是自由贸易与银行间融资信息不通的香港金融背景下,企业重复融资的问题。发起者除了香港金管局外,还有花旗银行、澳新银行、中银国际、东亚银行、星展银行、恒生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12间知名在港银行。

坊间传闻,该项目首先由四大律所之一的德勤亚洲区块链实验室夺魁,后由于平安科技FIMAX半路以三分之一的报价杀出,最终由平安科技负责技术实施,德勤负责顶层治理模式设计。项目于2017年10月左右投产,大大提振了平安科技的海外影响力。

在2018年11月,金管局又借势与欧洲we.trade 平台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期展开一个新的POC,探索双方区块链平台融通的可行性。这个we.trade可不得了,服务对象为企业及银行,通过交易管理及追踪,提升欧洲与国际贸易的安全性,简化贸易融资流程,目前覆盖14个欧洲国家,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外贸银行、西班牙CaixaBank等欧洲知名银行知名参与其中。该项目仍由平安科技负责对接,德勤负责项目管理。可

通过金融一账链输出区块链技术,借此提高平安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着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在上述项目中,治理模式上,平安缺乏治理经验欠佳,导致平台利益冲突不断(如渣打和汇丰)。系统设计上,金融链与各家银行系统割裂,仍需双边手工对账,作业效率低。落地效果上,实际交易笔数非常有限,故从未见平安公开披露。此外,日前也传出we.trade总裁离职导致项目业务层面搁置的噩耗,种种原因都难免让人猜想项目仅是流于形式,实用效果仍然任重道远。

次时代的探索:尝试改变产品与商业模式

平安将科技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彻底影响商业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实则早在2010年就有了这方面的案例,可惜至今仍看似效果有限。这个项目正是彼时平安寄以厚望的Vitality。

Vitality是建立于健康科学和反传统保险概念的一体化健康计划,以丰厚的奖励激励Vitality会员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提高身体素质,降低发病率,以此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支出,达成公司和客户双方的共赢的商业模式。

Vitality由南非健康险“一哥”Discovery集团于1997年创立,至今已在全球推出了21年。盖的保险市场已从南非扩大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并延伸出了AIA Vitality、 Humana Vitality、健行天下、平安RUN等多个本土化健康管理品牌,鼓励全球的保险客户践行健康生活。

Vitality的底层理论支持源于牛津健康联盟的“3-4-50”模型,即全球50%的死亡率是由3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4种慢性疾病所导致。

商业模式上,Vitality通过加入收费,锻炼返现(或等价物)实现投保者的健康状况改善,从而让保险公司达到主动管理死差的目的。产品设计上,依赖于Discovery集团提供20多年沉淀的死亡率曲线等数据,以期做大产品的内含价值。

2010年8月,中国平安与南非Discovery达成战投合作,后者成为平安健康险的战略投资者。2012年,平安健康险引入Vitality计划,并正式推出“健行天下”计划。

2017年,平安人寿结合Vitality推出“平安RUN”计划,与主打产品“平安福17/18系列”结合,推出一系列基于Vitality数据设计的计划:

Vitality计划并非忽悠。全球知名机构友邦在很久以前就与 Vitality在澳洲地区展开合作,自2015年AIA Hong Kong引入香港市场以来,经过四年的发展,累计与11款健康保障类产品结合,推出保费折扣或保额提高的“产品+” 服务,打造市场独特的客户参与式保险产品。同时通过Vitality计划将许多非标准体转换为标准体(特别是消灭吸烟体),充分保障了公司产品在香港地区的内含价值率。

Vitality对提高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率的作用是指数化发展的过程,起初很慢,随后不断加速。Vitality当前对平安的贡献看似有限,一则是该计划在2017年前只在保费占比较低的平安健康试行,并未推广至寿险;二则数据仍处于积累和突破期。在2019“健康险车险化”的激烈竞争背景下,Vitality是保障平安健康险内含价值率的利器。在将来,其主动管理死差的逻辑,也极有可能成为改变产品设计乃至商业模式的突破口。

当然,我们看多诸多互联网保险经纪公司也在跟进Vitality的做法,比如背靠腾讯大数的微保等。但此类后起之秀一则积累数据时间有限,二则是自己摸索缺乏Discovery近30年的数据库指导,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平安探索科技模式的风险:过度封闭

提及保险时,大家都会常说道“平安和其他保险公司”。平安和其他保险公司有道泾渭分明的界限,一则确实是因为平安确实在体制上,机制上,最终落到财务上领先其他保险公司一大截,二则确实平安集团下的专业公司,特别是平安寿险,着实不爱与同业交流。

这种不爱交流,又表现在科技的封闭上。以平安科技为例,其与专业公司之间的费用结算采用两种方式,公共平台的建设费用直接分摊给专业公司;其他技术服务需求由双方于年初协商确定预算,实际执行中根据服务目录收费标准定期结算,一般会比市场价格略高。按集团要求,平安科技对内不盈利,同时也要求专业公司优先采用平安科技的能力。

在被问及为何不与BAT展开深度合作时,马明哲斩钉截铁回答道是原则问题。过度开放确实会让互联网公司釜底抽薪。但过度封闭,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

“我们与平安寿险,平安健康险等多个平安旗下专业公司分别深度分析了需求,连原型都免费给他们做了出来,但到了最后立项,他们经过再三申请不断努力,也很遗憾集团最终没能通过对外采购的需求。此后好医生,平安银行找我们沟通需求,我们都只是摇摇手要求他们先拿到集团的准信再说,不想再和平安的专业公司浪费时间了。”

上述内容多次出自深耕保险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公司高管口中。深耕垂直领域的非平安系科技公司,态度已从几年前非常欢迎平安专业公司,到如的今警惕之远离之了。

诚然如今拥有3万名科技人员的平安有封闭的资本,但其也着实像极了3Q大战前的腾讯——封闭,桀骜,不驯,但比3Q大战前腾讯,我们需要更加警惕的地方,是发现市面上有更好解决方案的业务专业公司,正与科技专业公司逐渐背离,想要逃却逃不掉。

此文为中国平安系列的投资篇,其他已完成系列包括:

股权篇「三十年股权变更造就今日体制」中国平安系列:三十年股权变更造就今日体制

投资篇「投资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平安系列:投资路漫漫其修远兮

综拓篇「以顶层意志推动的综合金融」中国平安系列:以顶层意志推动的综合金融

银行篇「银行零售三步生莲」中国平安系列:银行零售三步生莲

寿险篇「平安人寿迎来井喷年代」中国平安系列:平安人寿迎来井喷年代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平安(02318)$ @陈海涛周游世界 @很好吃的馒头 @南海飞鹰2012 @天才之豆 @深圳小王子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全部讨论

虚无法杖2021-02-09 16:03

可能还是体量太小了,感觉只在集团内占据1/50的位置

虚无法杖2021-02-09 16:02

云有很多种,阿里华为亚马逊基本是iaas,平安应该是想做saas的,类似于用友和金蝶,这两个领域不同,各有利弊吧

东先生2019-05-17 19:32

原来如此,谢谢告知!

榕树下5202019-05-17 19:08

从保险行业内部沟通数据来看,全行业的13月留存率其实不超过35%,平安人寿近几年的13月留存率数据基本在40%以下,但是优才项目的13月留存率比较高可以到70%-80%,这部分人占比20%左右,还不太可能整体提升13月留存率到95%。
这句话“公司在2018年10月开放日活动中提13月留存人员识别率达95%,节约财务资源6.3亿元”的意思应该是实行了AI识别后,能够符合13月留存标准的人员13月留存人员可以达到95%准确识别,并非整体留存率达到95%。

一直奔跑的人2019-04-12 06:46

好文章。可否写的易读一些?

守股守心2019-04-05 21:38

如果推荐买人保,可能是客观的。推荐买人寿,呵呵,只是因为这家店跟人寿合作了而已。

依诗曼毛毡厂2019-04-03 10:35

一直用人保

sailing扬帆2019-03-28 19:21

专业人士

lucky汪2019-03-28 10:07

只买股票不炒股2019-03-27 16:52

二个月前单车事故,平安半小时到场,后面修了七千多,加上拖车费,我反正一分钱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