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札记:再谈能力圈、综合评估价值、三五年不赚钱又何妨

发布于: 雪球转发:52回复:1喜欢:118

【再谈能力圈】能力圈是价值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但何谓一个人的能力圈呢?是不是在银行工作过的就研究投资银行,在地产行业工作过的就研究投资地产公司呢?我认为,如果你在某个行业工作过,确实对于了解这个行业有着些优势,但也未必那就真是你的能力圈。不客气地说,我认为这是对能力圈一种庸俗化的理解,弄不好还会让自己的这种假能力圈害了自己。如果我们在投资圈关注一下,这方面活生生的失败案例还真不少,而且一些投资人还多年不省悟,深陷泥沼而浑然不知。

那么,何谓能力圈呢?

我认为,就是你能够看懂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优还是劣,以及粗线条地能够看清楚这家公司在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如何,这才是我们投资需要构筑的能力圈。

优秀的商业模式究竟是啥样,或者说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呢?这个问题巴菲特早就通过自身的投资经历,告诉我们了,比如,1972年他通过买入喜诗糖果(我的投资朋友“静逸投资”曾作文说,喜诗糖果成为了他日后的“认知资产”,这个说法很新颖),并且结合自己投资20多年的纺织品公司伯克希尔的失败经历,进而弄明白了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优秀的商业模式。

巴菲特还曾将商业模式的好坏,以优秀的账户、优良的账户、糟糕的账户区分开来,以及他不断重复、谈过很多次的经济特许权、轻资产、大商誉、一美元原则、受限制盈余、长期ROE大于15%等诸多观点,所有这些,他实际上早已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优秀的了,只要我们虚心学习、认真领会是不难把握的。

那么,怎样能够看清楚一家公司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应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巴菲特的一些做法仍然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他与微软比尔·盖茨是忘年交,但他并不投资微软,因为他说他看不清楚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微软会变得如何?相反,他倒是明白可口可乐吉利这样的公司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

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要归避那些技术快速迭代、容易被对手很快颠覆的一些公司,而找那些具有“历史恒定”性质的公司去投资(能够抵御“创造性破坏”的公司)。

当然,这一点也需要投资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独立判断自己究竟能不能真正看懂。

【综合评估价值】经常看到有人转贴,即巴菲特买入公司股票之时的市盈率估值,然后便发表一篇议论云云。

且看下面这张表:

由此不难看出,巴菲特买股票确实没有超过15倍市盈率的时候,伟大如苹果也仅是14.66倍的市盈率买入。那么,我们是不是也由此推导出结论,即我们也不能买超过15倍市盈率的股票呢?

在我看来,这正是一些转贴人的目的所在,因为我发现这些投资朋友转贴的目的,并不是深度思考、综合思考,而是为自己的投资找所谓的理论依据,因为他们已经深陷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所谓估值陷阱多年了,只是他们仍然固执而不省悟矣(当然,我说的也并不是全部)!

事实胜于雄辩。且看如下的“事实”:

美国的威廉·欧奈尔在《笑傲股市》一书中曾指出,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牛股市盈率多在20-50倍;

杰里米·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中,对1957年至2003年回报率前20名的旗舰企业进行分析,他写道:“有趣的是,所列举的旗舰企业大多并不在低市盈率之列。”同时,他又说:“旗舰企业拥有20倍或30倍市盈率并不过分。”他还特别指出,如果根据林奇市盈率相对盈利成长比率(PEG)的规则(市盈率相对成长的比率小于1),这20家企业多数不值得购买,因为只有一家菲利普·莫里斯这只股票的PEG小于1,然而事实上这些公司给投资者长期带来了很大回报。

再将目光挪到我大A股,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长牛股也如此“有趣”:

贵州茅台上市当年(2001年)的市盈率是28.14倍,云南白药上市(1993年)当年底的市盈率为55.63倍,格力电器上市当年底(1996年)的市盈率为31.04倍。同样,这些公司在发展的兴旺时期市场也没有给予太低的市盈率(茅台2012年“落难”时10倍左右市盈率),换句话说,如果当年这些公司一上市,无论多高的市盈率,你就买入并持有至今,那么回报都是惊人的。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最好也找一些大牛股、长牛股,回溯一下历史数据,我想这可能要比多读几本投资书籍受到的启发要大!

其实,对这个问题巴菲特早就给我们“解决”了,他说:

普通的标准,如红利率、市盈率或者市净率,甚至增长率都与估价无关。除非它们到了给进出企业的现金流量或流动时刻提供线索的程度。

他又说:“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折现值)。

该死!话说到此,“唯一的逻辑手段”又是这个现金流折现模型(关于如何运用这个模型,我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因为我以前的文章,和我的《慢慢变富》一书有专门的章节展开论述,以上很多内容也是摘抄于我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说来说去,我们的投资又回到了它的原点,即“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然后是句号”。

芒格在2016年每日期刊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的提问时说,公司估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说:

“我们从来不用数学算式计算估值。在估值时,我们会考虑很多因素。给公司估值和打桥牌差不多,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且要在很多因素中权衡取舍。在分析一家公司时,必须研究很多东西。投资没有万能公式,不是说拿个什么公式,代入数字,算一算,就把估值求出来了。果真如此,数学学得好的还不都发大财了?

没这么回事。分析一家公司,即要全面地思考,又要正确地思考,不是说套用个什么公式一算就完了。不管无风险利率,还是机会成本,都是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因素。”——引自《芒格之道》,P515。

怎么理解芒格说的这段话呢?

我的理解,就是对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要进行综合评估。再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现金流折现模型(或者我的“五性”标准)的指导下,自己进行综合评估。

话说到此,可能“涉世不深”的投资朋友仍然会处在五里雾之中的(其实,我本人也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怎么办呢?好在芒格也给我们透露了一个“窍门”,这就是要学会区分开好生意、烂生意,并且要学会不与烂生意打交道。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体会也是如此,即我们要学会专门与好生意打交道,要学会让自己的投资组合“鲜花满园”,而不是“杂草丛生”,这样哪怕一时我们买得有些小贵了,时间也会将较高的估值烫平的。而且我从过来的投资中,也深刻地感悟到,真正给自己投资带来巨大回报的,也往往不是当初处心积虑地死抠估值,而是因为当初买入了好生意

当然,行文到此,我还要纠正一点,即虽然我这样说,但我也绝不是市梦率买入的主张者,其实如果你仔细看一下我过去的投资,特别是我实盘分享的女儿账户,我对买点的把控多是相当严格的。

【三五年不赚钱又何妨】在2020年个人投资总结之时,我就已经说了,要降低自己的收入预期(就当市场先生提前将五年后的利润先交给我保管,所以,五年之内它可以随时拿去,因为我当时的判断是,有的标的已经透支了未来三五年发展预期),所以,面对近两年的“惨淡”行情,我心中一直是淡然处之的(目前我的主账户和女儿账户,仍然未创2021年市值的新高)。

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发展的,企业经营也是如此,不可能每年均保持匀速直线式增长,反应到股价上更会有着复杂的市场情绪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三五年账户市值不增长(甚至缩水),仍然淡然处之,我觉得就不适合做长期投资。更何况,2019年本人主账户和女儿账户市值分别增长了74.57%、长74.25%。按照常识,我的“茅台+”投资组合,即“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是不可能总是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

关于如何看待股价的上涨,芒格在1997年西科金融股东大会上,有一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我们不妨再“拿来”。

芒格说:

“就股市的长期估值而言,我们最担心的情况,不是突然出现1987年那样的暴跌。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一直买股票,而不是卖股票。我们的资金源源不断,年复一年,我们将一直买入股票。

像我们这样长期买入股票,我们可能在乎50年以后的股价,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短期内股价一直上涨。我们担心的是股价一直上涨,涨到很高的价格,然后在高位形成一个平台,每年都小幅上涨,根本没什么回调。

股价一直往上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券商会笑逐颜开,我们却乐不起来。西科或伯克希尔的股东是长期投资者,股价一直涨对我们的股东也不利。”

以上,引自《芒格之道》P173。

芒格的这段话,其实说出了巴式投资与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也包括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即他们完全是企业思维,他们总是希望用现金获取更多的股权资产。

我说过,我们个人投资者大多也是长期净买入者,多数情况下是资金慢慢流入股市的,就是手头没有闲散资金了,还可以利用每年的分红再投资,尽可能多地收集优质股权资产(攒股,多攒一股是一股)。在这种情况下,股价长期低迷对我们不仅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好处的。

个人投资者投资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不断用个人家庭闲置的现金资产去尽可能多地买入优质的股权资产(从自己的理念和行动上,完成这一革命)。须知,拥有优质的股权资产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比如,我本人就希望“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年年增加一些优质股权资产,哪怕只是增加一点点,我也认为是很高兴的事情。

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投资,或者说具有了这种认知,我们还怕股价长期低迷吗?

全部讨论

2023-10-16 09:13

何谓能力圈呢?
我认为,就是你能够看懂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优还是劣,以及粗线条地能够看清楚这家公司在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如何,这才是我们投资需要构筑的能力圈。
优秀的商业模式究竟是啥样,或者说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呢?
这个问题巴菲特早就通过自身的投资经历,告诉我们了,比如,1972年他通过买入喜诗糖果(我的投资朋友“静逸投资”曾作文说,喜诗糖果成为了他日后的“认知资产”,这个说法很新颖),并且结合自己投资20多年的纺织品公司伯克希尔的失败经历,进而弄明白了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优秀的商业模式。
巴菲特还曾将商业模式的好坏,以优秀的账户、优良的账户、糟糕的账户区分开来,以及他不断重复、谈过很多次的经济特许权、轻资产、大商誉、一美元原则、受限制盈余、长期ROE大于15%等诸多观点,所有这些,他实际上早已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优秀的了,只要我们虚心学习、认真领会是不难把握的。
怎样能够看清楚一家公司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应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巴菲特的一些做法仍然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他与微软比尔·盖茨是忘年交,但他并不投资微软,因为他说他看不清楚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微软会变得如何?相反,他倒是明白可口可乐、吉利这样的公司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
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要归避那些技术快速迭代、容易被对手很快颠覆的一些公司,而找那些具有“历史恒定”性质的公司去投资(能够抵御“创造性破坏”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