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投资总结: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表现如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25回复:294喜欢:630

 

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表现如何?

——2021年投资总结

(2022年1月1日)

     #2021投资总结#   @今日话题  

    世事难料,股市更难料。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将我们很多投资者的情绪给打进冰葫芦里去了,但是全年很多人的浮盈收益却超预期(如本人2020年主账户浮盈74.57%,女儿账户浮盈74.25%)。2021年,虽然仍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很多企业的经营也慢慢进入正轨,然而,股市总体行情一年来虽然也不乏一些强周期企业、新能源企业等热点,但总体表现乏善可陈,特别是一些过往“浓眉大眼”的白马股跌势不止,更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股市一向盛产预言家,对过来一年的行情又有哪位预言家能够预言得准呢?我想是没有的,这再一次证明一定时期内的股市行情是难以预料的。

    在2020年投资总结之时,我就已经说了,2021年要降价自己的收入预期(因为我感觉到有的投资标的已经透支了未来三五年的增长预期,我当时的大致说法是,就当市场先生提前将五年后的利润先交给我保管,所以,五年之内它可以随时拿去),所以,面对过去一年的“惨淡”行情,自己心中一直是坦然处之的。

    试想,世上有一家企业会保持年年70%以上增长的收益率吗(依自己去年的浮盈收益率为参照)?显然是有违常识的,地球上万物的进化规律也绝不允许任何物种会如此疯狂的,所以,自己对于过去一年的多数情况下的浮亏压根儿就没有多大在意的。

    一、收益

    不谈收益的总结是“白总结”,因为全年收益是正是负、是多是少,这才是最引人眼球的地方,那就直接上收益:

    主账户:浮盈收益0.53%;

    女儿账户:浮盈收益2.07%。

    对这个收益率自己还是满意的,因为全年没有大幅度回撤就感觉“阿弥陀佛”了,要知道这个收益率是在2020年浮盈70%以上的情况下获得的(本来心中预期全年极有可能有一定幅度回撤的)。

    当然,作为“茅台+”组合(下面会谈),茅台全年上涨3.57%,主账户和女儿账户分别跑输茅台3.04和1.5个百分点。

    二、组合

    主账户:

    贵州茅台,持仓占比80.3%;

    片仔癀,持仓占比5.6%;

    恒瑞医药,持仓占比5.2%;

    格力电器,持仓占比3.7%;

    爱尔眼科,持仓占比2.7%;

    通策医疗,持仓占比2.4%。

    女儿账户:

    总资产339.79万,其中:

    贵州茅台,持仓235.75万,占比69.4%;

    东阿阿胶,持仓43.39万,占比12.8%;

    通策医疗,持仓27.86万,占比8.2%;

    格力电器,持仓22.96万,占比6.8%;

    恒瑞医药,持仓9.63万,占比2.8%。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女儿账户市值332.90万;截至2021年12月31日,市值339.79万,全年浮盈收益6.89万,或2.07%(有打新运气成份,全年打新收入10.24万)。

    女儿账户投入本金50万元,自2015年1月1日起(粗算),7年年复合收益率31.49%。

    女儿账户每笔交易均作公开实盘分享。

    三、点评

    2021年11月12日,我在《长期投资我们靠什么取胜》一篇“闲来札记”中,进一步提出,今天我已经将当下的投资组合视为自己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的公司来看待了,而我自己呢,就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虽然这个“董事长”当得有些无趣无味,也有些自作多情,但是显然,这样看待自己所持有公司的视角就不一样了。

    那么,作为自己家公司的“董事长”,自己管理和投资的思路是什么呢?

    依然是先前总结的那一段话,即:“核心股权资产全部集中在‘简单易懂’的基础之上,其长期ROE当在20%左右,或者更高。标的属性,要么是具有经济特许权(或垄断属性),要么就是处于良好的赛道,公司可以较高增速‘奔跑’,要么就是显而易见的便宜。”

    现有的投资组合就是按照上述思路来进行的,分别点评如下:

    贵州茅台:作为自己家公司的主要成员(我个人家庭80%以上的金融资产全系于它一身了),当下仍是当成收藏品、非卖品来看待的。

    它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按照巴菲特理论,这是一家典型的具有强势市场经济特许权的公司。其突出特点是:

    1、被人需要。在2020年1月2日,我发表的《赛道系列谈(1):白酒,我们喝得并不仅仅是酒》一文中,已说得明明白白了,这里不再赘述。

    2、不可替代。当然,这种不可替代有时是从心智层面讲的。比如,如果投资朋友们有缘,哪天我们有幸于线下不期而遇,你如果拿牛栏山二锅头招待我,而另一位朋友却拿茅台邀我小酌,我自然会乐颠乐颠地跑向那位朋友的酒桌,而对你呢,自然我不免要赠送一点异常的眼神。何也?这就是茅台侵占消费者心智的力量!

    3、拥有定价权。今天的茅台早已经不是一瓶酒那么简单了,因为它似乎背负了过多道义上的负担。种种压力之下,虽然今天的管理层对于定价权的运用慎之又慎,哪怕是众多的小股东千呼万唤也不出来,但是显然,执行业之牛耳的定价权是明显地摆在那里的,今天不用,明天不用,但是后天呢?迟早有一天会用的,因为通胀等压力是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逐步加大的。一座金矿摆在那儿,不急,慢慢地挖吧。

    除上述三点以外,茅台公司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容忍平庸的管理层。所以,不管是高走还是丁来,或者将来还是张三、李四、王五来经营,对于这种具有永续经营特点、在我们可视的未来看不到生命尽头的公司,无论是谁都不过是历史的过客!

    更为可贵的一点是,茅台酒的高品质文化已经渗入茅台人的血液之中(这要感谢季克良等老一辈大师和工匠们的突出贡献),不管是谁接任经营,我估计他是断然不敢破坏的!

    拥有以上这么多特点、优点,对于自己已拥有的茅台股权资产,自己还会轻易脱手卖出吗?

    当然是不会的,不仅不会,私下里我还不止一次地向爱人夸下海口,今生今世,仅仅是一只茅台就足以保证我们吃喝不愁了!

    但愿茅台未来不会负我!

    丁总今年新官上任,我原本就估计公司是能够“圆满”完成全年双位数增长的既定任务,但是也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增长,因为在我大A股,茅台可以说是管理层可以“规定”增长的公司。恰好,2021年12月31日晚,公司发布公告称:初步核算,2021年度,公司生产茅台酒基酒5.65万吨左右,系列酒基酒2.82万吨左右;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090亿元左右(其中茅台酒营业收入932亿元左右,系列酒营业收入12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2%左右;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0 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3%左右。我乐观点线性外推,2022年净利润若再实现15%的增长,则净利润598亿元。如此毛估估,当下2.58万亿市值,对应2022年的市盈率为43.14倍。

    这个市盈率估值高不高呢?

    自然见仁见智,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茅台的长期投资价值会越来越香的!

    片仔癀:如果在我大A股寻找到第二家具有强势市场经济特许权的优秀公司,在自己的目力所及范围内,那就是非片仔癀莫属了。我自己曾经给自己搞过一个心理测试,即按照“十年荒岛挑战”理论,如果在我大A股仅允许自己持有一家公司,那自然是贵州茅台,若再加一家呢?那就是片仔癀了。

    贵州茅台片仔癀在我大A股曾被称之为“绝代双骄”,长期拥有如此两个国宝级的优秀企业,我这个当“空头董事长”的,有时还真是睡觉做梦也会笑醒!——这里也小透露一下,自2017年1月份起,在我的建议之下,我们全家(包括亲家)给外孙女也建立了一个上大学的教育投资账户(如今我已经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外孙女了),这个账户在我的“操刀”之下,主要就是这个“绝代双骄”(外加一部分东阿阿胶,为今年新进资金买入)。

    我乐观地畅想,当我的外孙女未来将上大学之时,她们一定会感叹我这个当姥爷的想当年那个无比超前的智慧眼光吧!

    片仔癀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家拥有绝密配方的公司(另一家为云南白药),相比较于云南白药(其传统产品行业空间天然地狭小些),其“行业命相”要更好一些,即在药品、保健品、日化领域可以不断拓展,而更为关键的是拥有较强的定价权。2021年上半年,一粒小小的片仔癀锭被爆炒,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后来还是因为大股东公告减持,才让这种爆炒之风停歇下来。作为公司的“编外董事长”,我对这种爆炒之风也十分反感,因为药毕竟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哪怕它再珍贵、再稀缺。不过,从长期来讲,我认为片仔癀的主导产品因为兼具药品和保健品的属性,也因为其原料的稀缺性,其定价权还是杠杠的。

    2021年1-3季度,片仔癀收入61.123亿,增长20.55%;净利润20.11亿,增长51.36%;扣非净利润20.06亿,增长51.85%。特别是第三季度,收入22.63亿,增长24.09%;净利润8.96亿,增长93.08%;扣非净利润8.92亿,增长92.51%。如此增幅可谓大超预期,称之为“炸裂”并不为过。

    此外,2021年上半年,片仔癀心血管用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1倍,主要原因就是收购的龙晖药业的安宫牛黄丸贡献了业绩增量。2020年下半年,同仁堂下发调价通知,将安宫牛黄丸(3克*丸/盒)的销售价格从780元提至860元,涨幅约为10%,该价格从12月1日开始执行。片仔癀的安宫牛黄丸是否因此而沾点光呢?可以预期,安宫牛黄丸有望成为片仔癀未来的另一个新的增长点。

    按照2021年前三季度的增幅,我乐观地毛估估,2021年片仔癀扣非净利润有望在23亿-25亿之间,对应当下2637亿市值的市盈率为114-105倍之间。

    当然,这个估值又会让一些价值投资人惊掉下巴!——其实作为价投人,我自己也常常患有一种“恐高症”,但因为铁下心来是当成国宝来收藏的,所以,也就涨跌任由它去了。

    东阿阿胶:自从阿胶“王子遇难”以后,天下苦“阿胶”久矣!

    前几年,因为老秦经营策略的失误(老秦的错误我给他个三七开,即战略上是对头的,但是在战术的执行上犯了急躁病,所以,我仍然亲切地称他为老秦),即盲目地搞所谓的价值回归,结果造成渠道堵塞。高登峰上任之后,新的管理层首要任务就是清理渠道库存,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在组织机构瘦身重塑的同时,推出数字营销、开辟新品等经营措施,可以说还很有成效的。从2021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看,东阿阿胶“困境反转”的态势已经确实,东阿阿胶由“青蛙”重新变回“王子”的概率更是大增,这一点,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也作出了相应反应。

    那么,在“十四五”时期,高登峰能否超越“玉峰顶”?这才是今后更需要重点关注的。

    在老秦经营的鼎盛时期,年净利润20亿元左右(但可以称之为虚假繁荣,因为有渠道压货的因素),从目前情况看,我觉得第一步,公司未来二三年争取恢复至年净利润15亿元左右,第二步向“玉峰顶”冲击。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觉得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这里说明一下,为什么东阿阿胶“遇难”之后自己一直笃定地坚守,并且还增加了几千股的仓位呢(主要是女儿账户,自2015年之后,已经坐过两次大的过山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1、东阿阿胶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占位并没有被颠覆,东阿阿胶依然是第一品牌,并且是具有道地地位的品牌,这是其有望东山再起的最根本底色与逻辑。

    2、公司资产依然很“硬”,即家底足够厚实,完全是依靠自己内生性增长。如以2020年为例,净资产97.31亿,其中金融资产(货币14.52亿+交易性金融资产14.36亿理财产品)计28.88亿,占净资产的29.68%。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均无。近些年公司一直是在没有长、短期借款的情况下经营发展。

    3、渠道的问题终究还是暂时的问题,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迟早会消化掉的。有道是,“牵牛要牵鼻子”,即我们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此,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换句话说,那些一见东阿阿胶一时“遇难”就立马“跑路”的投资者,或许是将东阿阿胶一时“遇难“当成了“牛鼻子”,并没有抓住它依然会由“青蛙”变回“王子”这一主要矛盾,所以,失望地“跑路“也就不奇怪了(当然,那些想躲开经营困难时期,待其经营反转之后再回来的乖巧投资者除外)。

    当然,这其间是需要付出五六年的时间成本,但是投资如果没有五年滞涨或下跌仍然淡定持有的耐心与信心,还搞长期价值投资这劳什子干啥呢?!要知道高贵如茅台历史上也曾有过不止一次腰斩,有过七年才创历史新高的!

    总之,若论持股耐心,我估计我会超越市场上的大多数人!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个人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上长期活下来的核心竞争力。

    格力电器:这家公司还有未来吗?这是投资格力电器最为关键的问题。

    如果说在我大A股有一段时间不爆出点热点新闻,否则就会让人感觉不正常似的,恐怕非格力电器莫属了。从这个角度讲,格力电器也可以称之为“话题王”。特别是今年以来,格力电器连续8个月股价下挫,全年下跌36.06% %(我个人认为,其经营业绩不如意,主要与宏观经济周期有关),因此,市场上对于格力电器的各种非议更甚嚣尘上,特别是不少小股东或非股东对董明珠总的能力更是提出质疑,甚至不乏一些人身攻击的言论。

    格力电器果真是快要倒闭的企业了吗?

    窃以为,非也,依格力空调的基本盘(格力空调不被颠覆,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多元化拓展(格力制造技术的外溢)+较高的毛利率、净利率(2020年净利率13.25%,2021年1-3季度净利率11.36%,依然是白电企业中之最高,其它企业难望其项背)+优厚的分红+忠诚、干净、干事的企业文化(格力的廉洁文化一直令自己向往),格力依然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想取得爆发性收益的除外)。

    格力未来第二微笑曲线是否打造成功?

    说老实话,这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圈,但是从消费者角度看,格力可谓当今中国“高品质”制造的代表,只要格力的产品力够硬,我认为,格力便不会倒!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作为格力的长期投资者,我认为,只要抓住“产品力”这一根本点(无论空调还是小家电产品,我认为格力均体现出“高品质”这一特点),就完全可以淡定持有下去了,至于“渠道难以重塑说”、“董明珠独裁说”、“董明珠负资产说”等等完全可以无视,毕竟我们消费者购买格力产品是冲着其高品质而去的(常识告诉自己,无论未来搞什么生态家居,还是智能家居,最终也要靠产品力来支撑的),至于管理者是董明珠或是王明珠,我想绝大多数消费者是不会在意的。

    截至2021年底,格力电器市值2190亿,对于一家年净利200亿+的企业来讲,假若自己有无数钱,将格力全部“私有化”下来,是否便宜呢?

    我认为不贵的(理论年收益率10%+)。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2021年2月份,我的主账户已将持有13年的格力电器下狠心作了一定幅度的减持(毕竟对格力已经很有感情,作此决策也是要痛下决心的),进而换股贵州茅台(哎,都是茅台“惹的祸”,谁让它商业模式无与伦比呢;相比之下,格力所处行业已经跨过高速增长期,更为重要的是格力赚钱太辛苦了),而剩下的仓位,我就想年年吃股息了。

    顺便再说明一下,对于想利用股息再投资的投资者来讲,股价下跌果真就是坏事吗?非也,至少不全部是,因为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股息再投资也是一种复利,当然,对其中的妙处,短期持有者是断然体会不到的。

    医疗双雄:我一向将通策医疗爱尔眼科称为医疗双雄,它们未来的经营前景又会如何呢?

    早在几年前,我对医疗双雄有如此的认知:

    1、在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院更容易逆袭成功;

    2、医院是一门慢生意,但是做好了,在病患者心智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又会变成一门具有永续经营特点的好生意,其现金流是可以汩汩流出的;

    3、总体而言,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是不足的,特别是越到基层,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是稀缺的,这就给具有连锁特点的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4、虽然公立医疗机构有政府信誉的背书,很多病患者看病的首选还是公立医疗机构,但是民营医疗机构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吸引人才的机制,也容易让具有“利润之上追求”的民营医疗机构不断侵占市场份额,进而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

    5、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受国家集采政策的影响更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国家政策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鼓励支持的。

    正是出于以上几条根本逻辑,所以自己先后将通策医疗、爱尔眼科收入囊中,并且几年下来,给自己带来了不菲的投资收益。

    投资最重要的是看差异化的商业模式,那么,通策与爱尔在商业模式上是否具有差异化的优势呢?

    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因为医疗服务更讲究标准化服务,但是,医疗服务的特点是讲究可及性、地域性,比如,北京同仁眼科、北大口腔再好,全国人民也不可能全部集中到北京去看病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行业具有竞争友好型特点,所谓可及性、地域性便可以视为“差异化”的。

    从异地复制速度上看,爱尔眼科因为行业特点而更快些,但是通策医疗通过旗舰医院+连锁分店的形式,将具有手工特点的口腔服务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进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护城河,在一些民营口腔连锁机构亏损的情况下,自己却在行业内独树一帜,随着其本省内的精耕细作以及省外的全国性扩张,其市场的天花板还远远没有到来。作为通策与爱尔的小股东,虽然自己仅仅是纳米级股东,但是毫无疑问,自己总是站在一旁为吕建明总与陈邦总鼓与呼!

    当然,自己更希望,作为医疗服务机构更应该将为患者提供更高品质、更高舒服度的医疗服务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命根子,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行稳致远。我想吕建明总与陈邦总这一点比我更清楚,或许我这里也是有点瞎操心。

    恒瑞医药:为2021年我投资组合中战略性不断买入的品种,也是我时隔8年之后,再次拥有它。

    我之所以说“再次拥有”,是因为2012年之前,我曾经持有它四年多的时间,后来因为茅台一时“遇难”,而自己又愁于仓位不够,于是卖出恒瑞而买入茅台,后来我称之为“用鲜花浇灌鲜花”。但是这些年,自己对于恒瑞医药一直没有放下关注,现在之所以“旧情复发”,主要源于以下逻辑:

    1、若问我国医药研发实力、商业化能力谁最强?回答是非恒瑞医药莫属。如果看好中国未来医药这个重要赛道,作为“医药一哥”的恒瑞医药不应该缺席。而经过我多年的观察,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医药企业必然会进入“万亿市值俱乐部”的(不然,就太愧对中国这个偌大的医药市场了),这是投资恒瑞的最基础逻辑。

    2、恒瑞目前正处于向创新药为主导的转型时期。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创新药已经基本形成每年都有创新药申请临床,每 1-2 年都有创新药上市的良性发展态势,前期创新研发投入逐步进入收获期。在保持现有抗肿瘤药和手术用药的基础上,将重点围绕免疫治疗、心血管、代谢疾病、疼痛管理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未来恒瑞转型成功就会成为“龙”,转型不成功就是条“虫”了。当然,我“赌”其未来能够转型成功(未来二三年创新药占比有望达到60-70%的比重)。

    3、不同于中药品种,研发驱动、产品驱动是西药企业不断取得竞争优势的“命门”。2020年,恒瑞累计投入研发资金49.89 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17.99%;2021年1-3季度,研发费用41.42亿,占收入的比重为20.51%。如此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在国内是绝大多数药企难以望其项背的。同时,孙飘扬重新掌舵之后,公司的经营思路也有所转变,比如,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购买一些在研产品进行组合创新,以推动企业加快发展。自身丰富的研发管线+外延购买产品+组合创新+较强的商业化能力,有很大的概率会推动恒瑞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4、从商业模式上讲,恒瑞医药与茅台、片仔癀这样“躺赢”的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进一步说,若单纯从商业模式讲,恒瑞这种研发投入多(研发投入的风险也很高)、产品周期长(更有不确定性)、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企业,不应该入自己的法眼。特别是集采政策的影响,以及行业“内卷”的激烈竞争态势,更给恒瑞的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然而我说过,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为赚钱,但也不应该完全为赚钱,因为,随着自己年龄渐长,身边不断有至亲至友因为罹患癌症而去世,每当自己深深悲叹之余,总是对恒瑞这样的优秀药企抱有更多的企盼。如果说投资还需要讲一点情怀的话,我认为这就是。此外,拥有恒瑞医药的少许股权,还可以让自己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保持着不断学习的动力(若想学习它,最好的办法是先拥有它),说不定通过这种努力,哪一天自己就有望钓到一只大鱼!

    四、配置

    个人家庭无论有多少金融资产,均需要自己有一个配置思路的。这个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大类资产配置方面讲,可以配置股权资产、债券资产、房产等。目前,我个人家庭里绝大部分金融资产是配置在股权资产上面的。二是不同股权资产的配置,其指导思想,则是尽可能地将现金资产配置在不再需要做决策的地方,即要尽可能地择机将股权资产向最优秀的商业模式集中。

    正是本着上述这个指导思想,2021年自己主账户对格力电器、通策医疗作了一定幅度的减持,将东阿阿胶进行了清仓处理,而所聚焦的资金(包括新进的小部分资金)大部分又向茅台股权集中,进而形成当下的“茅台+”组合。这个组合,也可称之为确定性+弹性组合,其中茅台最具确定性,可谓压舱石、定海神针,而对其它弹性品种,我有时会根据估值高低情况进行加减仓的。

    曾经不止一位朋友问我,既然你说投资最终是要向最优秀的商业模式集中,但你为什么不将股权资产全部集中至茅台呢?

    这里不妨再说明一下,即投资这么多年来,我自己也一直处于某种纠结和妥协之中:一是投资的直接目的,我当然是想尽最大可能地赚钱,但同时,也不想给自己个人家庭带来无形的压力,而保持目前这种集中下的“多元化”,至少给个人家庭带来很轻松的心理体验;二是保持目前这种配置,还可以让自己感觉有些投资的乐趣在,因为,我唯有持有某家企业,才会更专注地研究这家企业和它所处的行业,进而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容易拓宽;三是自己还是小有些贪婪的心里在作怪,即寄希望于弹性大的品种带来一些弹性收益。总之,市场上的钱是赚不完的,投资更大的乐趣还在于不给自己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进而让自己进入一种“心流”体验,即享受到那种“不足与外人道也”的甜蜜而又宁静的感觉。

    五、展望

    对于新的一年,对于市场行情自己没有什么可展望的,因为股市一两年的行情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对于未来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自己对所持有企业的经营前景还是有信心的。我相信,我这个“空头董事长”,什么事情也不用干(所谓躺平),甚至将来到处去游山玩水,也会慢慢“躺赢”的(所谓躺平,才会躺赢)。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还会有很多曲折的道路可走,股市上的黑天鹅事件更是难以预料,但是我相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股市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最后,我再来一个“光明的尾巴”:做投资的都知道,多么优秀的企业终有一天其发展也会碰到天花板的,其实企业如此,人生也如此。无论你是在体制内工作,还是在体制外的职场上苦苦打拚,终有一天你的晋升与薪酬是会碰到天花板的(就多数人而言的),然而股市投资却看不到这种天花板,甚至还可以说,因为复利的存在,投资越到人生成熟期,其复利效应的放大反而让自己的财富天花板越来越高。巴菲特很大的财富是在五六十岁以后实现的(当然他在30岁之前就已经很富有了),看一看他与芒格这“老哥俩”已至髦耋之年,仍然如此乐此不疲地挥洒着自己的投资人生,这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讲是不是太“励志”呢?!我想应该是的。其实,这也是我自己常常不停歇地阅读学习写作、乐此不疲地思考投资的一种“核动力”,我自己很庆幸有了这么一份没有天花板的、永不退休的事业!

    最后,祝投资的朋友们投资顺利,新年快乐!

    注:本文提到的个股均是自己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