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屋白酒投资系列11——洋河股份(洋河怎么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217回复:408喜欢:427

谦和屋白酒投资系列11——洋河股份(洋河怎么了?)

2019年,似乎最挨骂的白酒企业就是洋河了。原因不是自己没有增长,而是,别人增长超乎预期。所谓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较之下,洋河就跟要倒闭了一样。

目前市场上,最质疑洋河的,大约是几点。

第一点,口感问题,总是有人说,洋河口感越来越差。

这里面,肯定有一部分的人是之前总喝洋河的,然后,现在感觉出来了,觉得口感比以前要差了,还有一些,就是不怎么经常喝洋河的,觉得口感不怎么好。这二者都有,我上一篇文章详细说过这个问题,

这里就不赘述了,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这篇文章,地址如下: 谦和屋白酒投资系列10——洋河股份(洋河前传)

网页链接

还有一点就是,经销商压货很严重,看上去卖不出去,砸手里了。

这段时间,也有很多有心的好朋友们,去到很多烟酒店调研,说洋河销量不好。这里我说一下草根调研这件事我的一些浅见。

我个人几乎不做草根调研的。

因为,我觉得,不调研可能还好,调研可能会出问题。会有错误的信息干扰自己的投资决策。

很多年前我跟一位商界前辈请教,他告诉我,他们当年做产品,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中国特别特别大,很多时候,他们产品的销量主要产生地方,不见得是我们常见的地方,反倒是很多中小城市,创造了很好的销售。我就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说,是因为中国太大了,人数太多了,随便一个省份,就跟别人一个国家似的。我们经常关注的地方,是主流城市,一二线城市,但是,还有广阔得像大海一样的三四五六线城市在我们身边,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城市的存在。比如,我不做白酒的研究,我肯定不知道有一个叫做邛崃的地方。我敢打赌,现在看我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有相当多的朋友,不会读这两个字,嘿嘿嘿,我也不会,后来查了,叫做——qiong,lai。这个地方,号称中国的白酒原酒之乡。有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有多少窖池呢?超过23000个。一年产超过30万吨的酒。

中国之大,超乎想象。

我也是这几年去做上市公司调研,参加股东会等等的,才切身体会到了中国的巨大,人口众多,城市间差距巨大的。那么,这就有个问题了,我们搞草根调研,是不是经常就是自己家旁边,最多自己这个城市走一走,再厉害一点的,我之前看过有调研某款调味鸡尾酒饮料的投资者朋友,网上联合起来,然后每个人去自己家旁边调研一下,结合出相应的数据,再进行汇总。这当然有用。但是,容易走偏。尤其是你调研的产品全国布局有其自己特点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结果。比如,这次洋河的情况,我在网上几乎就没有看过说卖得好的,对吗?各位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都是说身边朋友本来喝洋河的,现在喝今世缘了,喝五粮液了等等。要么就是经销商卖得不好,烟酒店很多库存,上面生产日期过了很久了,等等。

反过来想,这是正确的吗?

按理说,洋河一年几百亿的销售,如果没有造假的话……那么,一定会有相当比例的人说,身边本来有喝其他酒的人,现在开始喝洋河了,也一定会出现,去烟酒店调研,发现,洋河卖得挺好的。可是,为什么几乎没有这样的声音呢?这不合乎常识啊!~

我的浅见如下:

首先,我认为,数据采集是有误的,现在上雪球的朋友,有一定的共性,比如,性别,年龄,居住地等等的。生活圈层其实也有很类似的情况。或许,或许啊,洋河这几百亿的销量,具体渠道并没有被我们所得知,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比如,我认识的某家江苏做药的上市公司,接待用酒,就有很多是用洋河的酒。但是,他们也没怎么上雪球哈!~还有,江苏很多体系内的招待用酒,也是用洋河的酒,他们也不会上网来说用了什么酒。所以,我认为,我们去到各个烟酒店,商超这样的地方,或者观察身边朋友喝什么酒,这样的草根调研的方式,是不大准确的,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搞不好,人家不透过这个渠道走货,是不是?我其实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发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了。

比如,我们城市有一个团队,做药的,早些年了解,他们在这边有个小团队,大概三五个人吧,就长期租住我们这里一个酒店的客房做办事处,但是,一年能做几个亿的销售,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就是觉得好神奇啊……比如,做酒,做礼品,有专门的团购渠道,也就是大客户渠道,根本市面上看不到什么货,他们上到商超也不为走量,就为展示,包括上到网上,都是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渠道走出来的量,是很惊人的,我知道的一些产品,反正是令我吃了一惊。我知道的浙江的某家企业,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店面,网上也没有太多量,但是,走团购渠道,一年也是大几亿的量。这真是令我吃惊啊……

其实,茅台也类似,如果不是人尽皆知的话,你去任何烟酒店,可能你问老板茅台卖得怎么样?他多半会说,没有货,走不起量……

所以,我自己几乎不做草根调研的,觉得性价比不高。然而,洋河正好就是这种类型的。

他的销售模式很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说一个洋河的“1+1”深度分销模式。

这个模式在三公消费危机之前,很有效果。但是,三公消费危机爆发之后,效果就差一点。什么是“1+1”模式呢?就是洋河在当地找一个有实力的经销商,本身洋河就是比较响的牌子,然后,再配合有实力有人脉的经销商,这就是“1+1”,可不就立马出效果了么,然后呢,就是为了避免这一个经销商将来拿住洋河,所以,洋河还会不断的培养二级经销商,做一个平衡。

这种优质经销商,最重要的,除了自己强大的实力之外,就是盘根错杂的当地关系,这些关系,也就对洋河迅速的推进市场有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但是,为什么三公消费危机之后,这个模式影响比较大呢?很简单嘛,之前主流的销售渠道就是靠政商消费,三公消费危机可不是会出问题么!~这种模式在五六年之前,有何不同呢?为啥就你洋河玩转了,别人玩不转呢?我个人的理解如下:将视角放到五六年前,那时候,流行的模式和今天大不相同。我写了很多五粮液的文章,以后有机会分享的话,各位谦和屋(公号:qianhewu2008)的朋友就可以了解到。

在当时,最红火的模式,街上最靓的仔,不是“1+1”这种厂家+经销商的模式,因为,资产太重,太麻烦,我天,全国各大主要市场全部都要派人去,成立分部,好麻烦的啊~

那时候,最红火的模式,是大包商模式,还有就是五粮液的——反向OEM模式。

大体就是经销商直接做一个新品牌,挂五粮液的标,按瓶算商标,厂标租赁费用,然后,这个品牌放到五粮液去,酒也从五粮液出来。这样的话,酒企相对而言,就是较轻的资产,我只要负责按标准生产好酒就成,其他的,我就不大用管了。可以很好的利用好中低端产能。(这是王国春先生当年较为争议的创举之一。)

洋河这种模式,类似于直营店,市场抓得较深,抵御风险能力较强,而反向OEM模式,大包商模式,类似于加盟店,快速出货,起盘较快。这个“1+1”深度分销模式,其实是很棒的模式,相当有野心的模式。酒类产品,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产品。包括香烟,雪茄,茶叶这类型的嗜好品,其实,都有一些特性。

我个人透过研究之后,认为,这种嗜好品,经销渠道的权重是比较大的。这和很多高科技产品是截然不同的。

高科技产品,比如,苹果手机这类型的东西,是可以量化其数据的,也就是重产品而轻渠道。产品本身很强,而且,竞品难以超越。这种东西,渠道的权重就迅速降低了。但是,这种可以量化的东西,不好之处也很明显,就是别的竞品一旦比你好,也是可以量化的,一下子就能反超你。快的很!~

苹果就是这么干掉诺基亚的。飞快!~

但是,嗜好品这种东西,销售渠道的权重就陡然上升了,因为其产品难以量化,你说,白酒哪个好喝?普洱茶哪个好喝?红酒哪个好喝?雪茄哪款好抽?千人千面,再争论一千年,都不会有确切的答案。

所以,推荐人,意见领袖的意见就变得权重很大了。

我们想也能想得到,厂家是没有办法做推荐人的,厂家推荐你也不信是不是?多半都是业界的——老司机,老法师推荐,一般来说,算是意见领袖。

普通人要搞清楚酒类的相关知识,是搞不清楚的,不要想了,搞不清楚的!

我跟你说,光是一个红酒的产地划分,就能够你研究好几年,都不要涉及具体的产品,就是产地的划分,特性,什么水土光照一系列的内容,就能研究好多年,你说,普通人怎么可能有时间有精力搞清楚。所以,红酒很多人购买就是去认排名,认帕克评分等等的。白酒更特殊,没有这类型的评分机制,到今天,还是说老八大名酒,都是重历史,没有权威的现代的评分机制。(当然,我觉得评分机制出来,估计中国人也不大认这玩意儿。)

所以,导致在成千上万的白酒选择中,最终,会成为靠推荐,靠意见领袖的选择模式。

好了,洋河就是从这一段杀进来的,进行腰部市场截胡。

你再好的白酒,没有把当地意见领袖的推荐做进来,你这个白酒就不好卖。

有人要说了,谦和屋,你错了,你看看茅台,你睁开你的小眼睛,看看茅台!

朋友,茅台在这点上,是祖师爷,知道不?前人种树几十年,才有今天的!~论意见领袖,周总,邓公,世友,能再继续领导意见五十年以上。

洋河,随便你什么河,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死路一条。

一定要错开,所以,洋河走中端市场,腰部市场,这一条路,是没有全国性的权威的意见领袖的,于是,洋河的“1+1”深度分销模式大放异彩。

假设你今天是某城市的消费者,论高端酒,不用多说了,就是茅台了,但是,中端酒呢?几百上千种选择,你怎么选?不外乎几点,网上看看信息,朋友推荐推荐,商超烟酒店推荐推荐,大致就这些了。洋河就是从这里杀进去的。首先,全国一级媒体广告投进去,打造一个大家都——经常听到的白酒品牌,先混个脸熟。然后,透过当地优质经销商和洋河的工作人员,向意见领袖们一一推荐自己的酒,或者是品鉴会,或者是宴席送酒,或者是高端酒送上门,或是江苏商会,不一而足。

慢慢的,意见领袖们就开始喝洋河的酒了。因为,餐餐喝茅台的,在哪个城市都是少数,他们总会有喝中端酒的时候,或者是婚宴啊,员工聚会啊,等等的,这个时候,洋河的蓝色系列就输入进去了。

有人要说了,这种方法怎么行,你酒本身不好,再怎么弄,别人也不会喝啊!好问题,其实,回到文头的那个问题,洋河的酒不好喝了,吗?我个人表示乐观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可以找到了。

所谓之意见领袖,就是在这个领域有超过平常人的水准的,不管你怎么送酒,你酒不好,人家也不会说好话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还差你这几瓶酒吗?所以,敢于这样做,能够这样做,最后还能够做成,你必须有一个硬邦邦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的酒,在腰部市场能够站得住脚,拿得出手!

一般来说,中端市场,洋河至少面临剑南春,五粮液中端酒,泸州老窖中端酒的竞争,你要能够不比这些酒差,你针对意见领袖的送酒,品鉴会,宴会赞助什么的,才能够行得通啊,对不对?不然,你试试送几十块一瓶的洋河大曲,你看人家收不收?

所以,为什么我对于洋河酒的品质相对来说是有信心的呢?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事实上,这种方式他就是成功了!~

咱不和茅台比,不和普五比,不和国窖1573比,我的主流产品,要和剑南春比,要和五粮液中端酒比,要和泸州老窖中端酒比。没有酒的品质做基础,“1+1”深度分销,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明月,是站不住脚的,也不可能达到目前的销量。那么,是不是有这种可能,以前非常注重酒的品质,而现在品质下降了?有的,有这个可能性,我之后的文章会专门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好了,我们接着来。

这种模式,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上一篇洋河的文章说过这个弱点,就是作为经销商,做你洋河不赚钱啊……毛利太低了。

我们捋一捋啊!~这种“1+1”深度分销,是洋河承担做市场的成本,比如,养固定数量的团队,比如,赠送酒,赞助宴会,商会等等,比如,市场维护,消费者教育等等,那么,经销商就少花钱了么,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经销商不花这个钱,这个成本还是存在的啊,理所当然,经销商就毛利低一点么!~

所谓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竞品们,就是在这个地方截胡的……

我们设想一下。一个市场,大多数卖酒的,都是好多种酒一起卖的,不是只卖你一个品牌的,就算有的经销商是独家的,可是他们有方法的,有很多亲属,或者直接再申请一家主体公司,就可以做其他酒了,这个没办法的。那么,当你洋河一瓶酒只能赚几十块的时候,那些不搞深度分销的酒企,自然而然没有庞大的市场维护费用,所以,他就可以给经销商高毛利,一瓶赚一百多,赚几百的,这一下,就直接把洋河在这个阶段截胡掉了。

有办法吗?有还是有,就是比较难。跟军备竞赛似的,洋河也得提高经销商毛利咯。不过不要着急哈,朋友们,这种大商模式,也有罩门的,那就是弱市场控制导致的纷繁复杂的问题,比如窜货问题,售后问题等,这个以后详细说。

总之吧,洋河这种“1+1”深度分销的模式很是厉害,而且,也是非常扎实的,有点全国一盘棋,总部总控制的味道。模式是有优势的,我个人认为,没有目前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险哈!~

然后,再来看到——盘中盘模式。(我对白酒企业接地气的取名方式也是服气的!~)

据说,这个盘中盘模式,是洋河学习口子窖学来的,青出于蓝啊!~洋河玩得飞起。先是走酒店盘中盘,然后走消费者的盘中盘。具体是啥意思呢?首先,每个城市,白酒消费的主要场景,餐饮酒店肯定是其中之一咯,那么,洋河等于一开始把重点目标就定在这个区域,先把城市的核心酒店拿下来,这些酒店来消费的客户,重点推荐其洋河的酒,然后呢,这些消费者一旦形成固定的偏好了,这个所谓的“小盘”就被带动了,再接着,这个小盘旋转起来,再带动大盘,这就是所谓的盘中盘模式。

这个盘中盘模式,是相当独特的。我们可以去认真拆分,具体逻辑是什么。是不是还是走的——意见领袖的模式?首先先占领高地,然后,通过意见领袖进行慢慢的扩散,辐射?事实上也证明,这套模式行之有效,洋河业绩大涨起来。

其实,纵观洋河的打法,是很厉害,很科学的。集中力量打一个点,不断的深化这个点,把这个点打透打穿。

“1+1”深度分销模式,解决了一个新品牌进入门槛的问题。你想啊,任何一个新品牌进入一个市场,想尝试的经销商最怕什么?最怕砸手里,最怕掉坑里。洋河这个深度分销模式等于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你做我洋河,不用担心,大部头的费用酒企帮你承担,等于风险你不要太担心,你就管仓储物流,资金压货这类的,具体做市场,维护市场,洋河来承担。这样的话,等于一开始把门槛降低了,条件很优惠,这样,很多当地有人脉的人,不用承担大风险就可以将人脉转化成为利润了。而这个盘中盘模式,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将力量聚焦到一个点,把这个点彻底打透,靠点带动线,靠线带动面。事实上,这个模式也成了。后来,由于酒店类终端的成本上去了,再这样搞,利润就下来了,风险就变大了,洋河又做了调整,把盘中盘前移了,做了一个叫做——消费者盘中盘的模式。具体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团购,大客户公关等方式,把这个小盘启动起来,然后,又带动大盘。等于还是走的意见领袖的路子,只不过,场景从酒店商务前移到了直接面对消费者了。

江苏的企业做市场,真有一套!~理论很多,汗牛充栋,但是,能将理念运用到实践,并取得相应的成绩,这就考验功夫了。说真的,论做市场,洋河说老二,是不太敢有人称老大的。有人要说了,你看看,谦和屋,你睁开你的小眼睛看看,看看茅台,看看五粮液!朋友,茅台和五粮液强的地方不是这里啊,朋友!~

茅台五粮液做的事情叫做——一到多。

洋河做的事情叫做——零到一。

都厉害,都有几把刷子!~可以这么说,茅台五粮液的方式,只能放在其本身,换个品牌就玩不转了。洋河这套模式,换个品牌,还是能玩得转。这才是其根本性的差别啊!~但是,茅台和五粮液就是底子深厚,你咬他啊!~好了,再来!~洋河前期搞了盘中盘,后来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竞争对手的学习,慢慢的,又开始效果减弱了,这个时候,洋河又开始做优化了。

又推出了一个——“4×3”模式,他整出4个3出来,然后,结合起来。

第一个3——三方联动:核心消费者公关,核心酒店,媒体公关。等于让白酒的消费者尽可能多接触到洋河,把消费者的信息渠道占领住。

第二个3——三位一体:重点客户部,酒店直销部,品牌推广部。就是三方联动中的具体落地的组织。也就是具体干活的职能部门。这三者结合起来做市场。

第三个3——三大标准:选择客户的三个标准,品牌理念,社会背景,资金实力。等于说,你要加入进来做市场,洋河对你的要求是什么,跟相亲似的,有标准有条件的。

第四个3——三者关系。厂家承担广告,公关等风险投入,经销商负责无风险的网络维护,售后等等,等于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三者的关系。

这个“4×3”模式其实就是盘中盘升级了,更加清晰更加细化了。

原来盘中盘是中枢的话,这个“4×3”模式就是细化到毛细血管,大概这个意思。(还有5832策略,类似的,我就不展开说了。)我不知道各位对洋河这种做市场的水平和能力怎么看。我个人是觉得相当令人吃惊的。我自己做实业久了之后,每每看一家公司怎么做市场的时候,一般来说看两点。

第一点是其理论高度。就是,你做市场这件事吧,跟打仗是一个逻辑,有攻有防的,你怎么去占领一个区域,那么,这个区域也一定有竞品来跟你过手。这个时候,理论是重要的,没有清晰而高明的理论,是不大容易把市场拿下来的。

第二点是看执行。理论配合实践才能开花结果。光有理论,没有实践,那就是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只有实践没有理论,那么,注定了长不大,没有骨架来支撑,是不牢固的。洋河在理论与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是做得相当令我佩服的。

基本上,白酒比较喜欢大包商模式,就是以一个批发价给你,然后,你自己加价卖出去(当然,酒企会有一个指导价。),这样对于酒企来说,成本最小,风险也是最小的。我可以这么说,国企背景的企业,多数从游戏规则的博弈来说,愿意选择大包商模式,因为,对其来说,风险最小。反正我就认这么多钱,款到发酒。领导不背责任,随行就市。

但是,洋河这种模式,我反反复复看,认认真真看,我是觉得其有很大的野心的。

这种模式,搞不好要出风险的,你想啊,你做全国市场,很多做市场的费用,花了就花了,不见得有效果的,但是,可以想象,做成一个市场,回报也一定比按照批发价的大包商模式要大很多。所以,我才觉得,洋河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回报的路径。有野心。

但是,这种模式,对操盘人的要求很高,对团队的要求也很高。做不好的话,投出去的钱,就跟打水漂一样一样的。

而且,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浪费的情况出现。

目前,想要做到全国性的品牌,我自己觉得,不用这样的强控制的方式,还是比较难的。之前的各路英豪,不乏有钱的大玩家,都拼命往白酒行业里面砸钱,最后成事的寥寥无几。我自己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战术的选择出了问题。但凡是砸钱做广告的模式,总是做不深刻的,总是没有根的,而且,今天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之后,你根本没办法做到茅台这样的广告成果,能有大领导做你代言人么?你请个明星代言,搞不好这个明星将来出问题你就掉坑里面了。

那种全国性大打广告而没有深化营销的酒企,将来都会遇到瓶颈的,就是空中部队轰炸完之后,没有完善的地面部队进行后续跟进。你看看美国在阿富汗等地,都是这样的困境,飞机炸得嘎嘎叫,但是,地面部队你就是没有办法统一当地。

洋河等于是花了很多很多年,把地面部队做扎实了。编织了一张企图输送全国的销售网络。这是很有野心的!~

目前基本上反应是洋河现在卖得不好,经销商压货严重。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2015年,洋河广告促销费8亿多一点,销售费用内的职工薪酬3.8亿左右,当年营收160亿左右。

2016年,洋河广告促销费8亿多一点,销售费用内的职工薪酬4.5亿左右,当年营收172亿左右。

2017年,洋河广告促销费12亿多一点,销售费用内的职工薪酬4.8亿左右,当年营收200亿左右。

2018年,洋河广告促销费15亿左右,销售费用内的职工薪酬5亿左右,当年营收240亿左右。

我们来做个对比分析。我很简单的加减乘除一下,用营收除以广告费加职工薪酬(销售费用里面的职工薪酬啊)(很粗糙啊,主要是这么个逻辑。)

2015年是160亿除以11.8,结果是13.5,等于是投1块钱得13.5元。

2016年是172亿除以12.5,结果是13.76,等于是投1块钱得13.76元。

2017年是200亿除以16.8,结果是11.9,等于是投1块钱得11.9元。

2018年是240亿除以20,结果是12,等于是投1块钱得12元。

这样看,我是看不出有巨大的波动,看不出变坏的地方。当然,不排除2019年年报突然变坏。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广告费用的增加,是比例偏小的。营收增加了40亿左右,广告费用加销售薪酬才增加3.2亿的样子,一个新品牌,做全国市场,十多亿是不多的。

2018年,五粮液的销售综合费用在33亿左右。

2017年也差不多这个数字。

五粮液2017年做了300亿营收。

2018年做了400亿营收。

2017年,每投1块钱在这上面,能得9块钱左右。

2018年,每投1块钱,能得12块钱左右。

洋河在这个领域,效率上是不输五粮液的。但是,绝对值差很多啊。一年差十几亿几十亿的广告投放。

泸州老窖2017年,广告宣传和市场拓展费用,差不多19亿左右,当年做了104亿左右营收。等于投1块钱得5.5元左右。

泸州老窖2018年,广告宣传和市场拓展费用,差不多26亿多,当年做了130亿左右营收。等于投1块钱得5元左右。

洋河这块是效率领先的。但是,你看看人家,一年100亿的时候,就砸出你240亿营收的广告和相关费用,你看看你看看!~

泸州老窖一年130亿的时候,就砸出五粮液400亿营收的8成广告和相关费用了。你看人家你看看人家。

我们来看看茅台,嘿嘿嘿,真有趣!~

贵州茅台2017年的时候,广告和相关费用大致23.6亿的样子,当年做了582亿的营收,等于投1块钱得25元。贵州茅台2018年的时候,广告和相关费用还下降了,你服气不服气!大致20亿的样子,当年做了736亿的营收,等于投1块钱得37元。

服!不!服!

我个人对洋河将来的销售是乐观的,只要将来洋河的销售费用,包含广告费用,市场拓展维护费用,相对应薪酬的绝对值上来,也就是砸钱,那么,可以想象得到,销量一定会起来。而销量起来了,对应中端价格的酒,可以反推利润的增长是多少比例了。不知道各位好朋友们是什么感觉。

我自己做过实业的,我觉得,一年做240亿,广告和相关费用大概20亿左右,这是很有水平的,对于一个不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样的老品牌来说!~

可能没有做过实业的朋友对这个数目不是太有感觉。我这么说吧,高利润的东西,一般来说,广告和相关费用(做市场,促销,提成等等)是要占大头的。

有个新品牌,叫做——凉露,我去参加糖酒会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广告,做得很有意思。

这个品牌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品牌,叫做——青海春天,就是之前做高端奢侈养生品——极草的那家。

后来好像是重金属超标,不好卖了,于是搞了一个白酒品牌,就是——凉露。

2018年号称广告费就投了近7000万,销售费用总共9300万左右,最后营收大概是2500万左右。

广告确实不错的。产品也有趣的。也是初创品牌。说明不了什么。但是,这个数据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相对于洋河的广告和相关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各位好朋友们可以细细琢磨琢磨。

有时候,一个公司厉害的地方往往是没有浮出水面的地方。

洋河再增加一倍的相关费用投放也是可以轻松负担的。事实上,我觉得洋河保守了。在这一块明显落后了,没有加大砸钱,导致此消彼长,很多品牌趁这个时候杀进来了。连凉露这样的后起之秀都砸了7000万到广告上面去了。你就知道,白酒此时此刻的竞争是多么厉害了。

然而,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做了推演,我认为,洋河将来会在这个上面增加投放,不见得全是直接广告费用,很有可能是增加经销商的利润这样的模式。因为,有时候,广告费用也是讲究调性的,要和品牌本身定位匹配的。比如,有些品牌老是出现在收音机里面,一个主持人,一个号称该品牌当地老总的人,一唱一和,最后说此时此刻打进电话,500块买一箱送一箱这类型的,多少对品牌有一些些的负面影响。

总之吧,我对洋河未来的业绩是持乐观态度的。

配合现在的估值,我一点也不担心。当然,如果有一天,洋河的估值到茅台的估值8折左右,我就会换成茅台,这二者差距还是明显的。但是,茅台一半的估值,我个人是会较多持有洋河的。祝各位投资顺利,一切都好。

@今日话题

$洋河股份(SZ002304)$

$五粮液(SZ000858)$

$贵州茅台(SH600519)$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