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有海量用户,还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很多人认为投资互联网行业和价值投资的理念是相悖的,但实际上投资互联网行业的逻辑和价值投资的逻辑深层契合。
在传统产业中,以巴菲特最爱的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可口可乐可以凭借其品牌、规模等建立竞争优势和“护城河”,但仍无法对百事可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作为消费者,我们不会因为其他人都喝可口可乐,而影响我们对百事可乐的口感的评价,但是在大部分自由市场中,Google、Facebook(脸谱网)对其竞争对手可以形成毁灭性的竞争优势,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垄断程度远超很多传统产业,为什么?
因为互联网公司除了具备传统产业领先企业的品牌、技术等优势,还具备一个可以称作“自我实现”的优势,也就是说,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就越多人用,这使得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这一点是可口可乐都做不到的。为什么会产生“越多人用越好用”的特点?
(1)一些互联网产品有社会关系沉淀的特点,比如腾讯QQ、微信、Facebook在沉淀旧有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还会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越来越稳固,这是非常强大的锁定用户的功能。
(2)一些互联网产品会形成大量的用户数据积累,比如搜索引擎,收录的网页越多,搜索的效果越好,并形成循环的正向激励。
(3)一些互联网产品有大量的UGC,本质上这是用户在网站上抵押了“虚拟资产”,用户抵押的“虚拟资产”越多,就越离不开这个平台。
如果具备上述特征,那么这种互联网产品就有“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特点,进而有潜力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最后体现在定价权上(高毛利率)。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产品,可能无法像传统产业一样具体估值,但从根本上讲,是不是契合价值投资的理念呢?
二、三个角度理解互联网公司:行业、产品形态和盈利模式
具体而言,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具备“自我实现”的特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呢?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和理解:这家公司是否拥有好的行业环境?是否有好的产品形态?是否有好的商业模式?
(1)行业的选择可能是三个角度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互联网产业里“好的行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潜在用户的规模巨大。
2)普适市场总体比细分市场要好,当然,普适市场现在一般都有不可撼动的巨头。
3)市场处于增长期。
4)市场有终身、高频、高客单价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交友的商业模式(终身)比结婚相关的行业要“好”(如世纪佳缘网),商务游比休闲旅游的市场要“好”(高频)。如果是非终身、低频的行业,那么需要高客单价(如搜房网、汽车之家),同时具备这三点是很难的,如果具备两点一般就是有潜力的行业了。
反例是网上售书,这是典型的低频(比大家想象的要低很多)、低客单价(而且价格是相对透明的——缺乏定价权)的行业。当然,图书作为第一代电子商务的交易标的,因为是高标准化产品,在电商发展的初期,是一个消费者容易信任和选择的切入点,但上述低频、低客单价的问题一直存在。亚马逊后来的变化也和发现这个问题有关,所以首先切入了电子出版,甩掉了出版商环节,获得部分定价权,提高毛利率,但规模还是太小,所以就开始进入百货、云计算等领域。
(2)从产品形态的角度讲,有交互和开放性的产品形态总体上更好,以用户而非流量来衡量的产品形态更好,以UGC取代以竞价排名为特征的产品更好,以个性取代共性的产品形态更好,有长尾商业价值的产品形态更好。
1)交互和开放性更容易实现上述的“自我实现”功能。
2)用户一般不但点击了内容,还生成了内容,甚至把“虚拟的家”安在了网站上,它带来的价值要远大于传统的流量。
3)UGC不光是在数量上,甚至在质量上也实现了深刻突破。
例如,新华社(生产内容)每天制作的新闻约1 000条,新浪网每天转载5万~10万条新闻,而新浪微博每天产生的信息数是千万量级的。数量上的优势比较容易理解,质量上的优势可能很多人未必认同。以新闻报道为例,用户多维度贡献的信息,特别是当事人都站出来贡献信息的时候,其质量和对事实还原的程度往往优于优秀的记者。可以说,新浪微博的价值远高于新浪网,汽车之家的价值远高于一家在线汽车媒体。
4)用户接收的信息是可定制的,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广告活动中,定位的精准可获得数量级的提升。根据雪球的经验,按照用户的个性化设置来推送广告,可以将点击率提高10倍。
5)长尾商业价值最典型的是百度和Google。
(3)关于商业模式,总而言之,离交易越近越容易赚钱,赚销售预算的钱优于赚市场预算的钱。
从用户或者流量的角度衡量,阿里巴巴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平台,但是阿里巴巴离交易是最近的,能赚到最多的钱;微博的产品形态很好,但离交易太远。
赚销售预算的钱远远优于赚市场预算的钱,因为市场预算在公司里是最容易被砍掉的,但销售预算在越困难的时候越不能被砍掉。形象地说,新浪网页展示广告的预算是可以被砍掉的,百度上的广告是不能砍掉的,天猫店的广告就更不能砍掉了。
那么在同一种形态下,何种盈利模式更优?
1)用户直接付费优于客户转化。例如,直接向游戏用户收费不需要客户转化,是“效率最高”的。一个1万人在线的游戏就可以支撑一个好的游戏团队,一个10万人在线的游戏甚至可以支撑一家上市公司。
2)核心业务收费优于增值服务收费。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就在什么方面收费。奇虎360主要提供安全产品却不能从安全产品中收费,而在增值服务上收费,这样转化链条就稍长。
3)收交易佣金优于收广告费。
4)效果广告优于品牌广告,相当于拿Google和百度的广告与展示广告相比。
三、估值
(1)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的重要性高于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重要性高于利润。
(2)因为互联网公司用传统方式估值很难,可以以预估总体市场的价格高低作为切入点,比如在互联网行业的低潮期买入,在行业的狂欢期卖出。
(3)看好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电商,又看不清楚最终的竞争格局,可采取组合买入和再平衡的方法。
四、具体公司具体讨论
百度:在2012年时比较看好百度,基于上述的理由(如自我强化和长尾效应等)。
腾讯:在2012年认为腾讯的商业模式有问题,一是因为带来最大营收的游戏和腾讯QQ的绑定还没那么强,这个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二是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但这个问题现在不存在了,因为腾讯通过微信“逆天”地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奇虎360:商业模式存在问题,收入的转化链条长,从浏览器到导航网站再到搜索这个转化链条的衰减率比较高。
微博:目前讨论的话题主要是大事和热点,离商业价值有点儿远(核心业务收费优于增值服务收费),另外有用户数量增长放缓的担忧。
大众点评:错过了好时机,曾经有非常好的条件做好团购业务,却被当时的美团占了先机。大众点评从点评入手,美团直接从交易入手再接入交易的环节,美团的执行能力很强。团购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是帮餐饮企业实现电商化,当交流和交易融合的时候,社区的价值就会爆发。
搜房网:核心问题是未来房地产的成交量,搜房网在新房交易领域的优势比在二手房交易领域的优势强,对搜房网构成威胁的可能不是乐居这类模式,而是新出现的能够对交易接入更深的模式。
唯品会:服装库存问题是永远存在的,作为高毛利、低成本又有很强时令属性的服装,必然存在库存问题;同时,中国存在非常大的贫富差距、地区差异,导致市场非常庞大。唯品会最初规划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命运。大部分人对电商的理解是把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来卖,但是线上售卖的门槛更低,导致竞争更激烈,大家赚不到钱。唯品会的思路与众不同,利用时尚差异、地区差异解决了三四线城市年轻女性的需求,同时解决了服装商的供货问题。唯品会对奥特莱斯的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互联网公司的最佳投资时机
PV(页面浏览量)这个指标将被“在线时长”取代。
UV(网站独立访客)这个指标将被“登录用户数”取代,“注册用户数”将被“日活跃用户数”取代。
看不清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将被视为鼠目寸光。移动互联网有传统互联网梦寐以求的东西:用户登录、位置精确、消息推送功能,怎么会赚不到钱?
社交网络的盈利模式需要探索,但绝不会比传统的1.0资讯网站差。
盈利模式方面只看到广告,甚至只看到展示广告的,也将被视作短视。
盈利模式沿着展示广告→点击效果广告→成交效果广告→交易链接→电子商务的轨迹演变,每一次演变都会带来流量货币化效率的巨大提升。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有海量用户,还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这也解释了我大部分的持仓理由。
因为互联网公司除了具备传统产业领先企业的品牌、技术等优势,还具备一个可以称作“自我实现”的优势,也就是说,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就越多人用,这使得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这一点是可口可乐都做不到的。为什么会产生“越多人用越好用”的特点?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这是说雪球和朋友圈吧
(1)一些互联网产品有社会关系沉淀的特点,比如腾讯QQ、微信、Facebook在沉淀旧有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还会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越来越稳固,这是非常强大的锁定用户的功能。
(2)一些互联网产品会形成大量的用户数据积累,比如搜索引擎,收录的网页越多,搜索的效果越好,并形成循环的正向激励。
(3)一些互联网产品有大量的UGC,本质上这是用户在网站上抵押了“虚拟资产”,用户抵押的“虚拟资产”越多,就越离不开这个平台。
如果具备上述特征,那么这种互联网产品就有“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特点,进而有潜力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最后体现在定价权上(高毛利率)。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产品,可能无法像传统产业一样具体估值,但从根本上讲,是不是契合价值投资的理念呢?
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和理解:这家公司是否拥有好的行业环境?是否有好的产品形态?是否有好的商业模式?
(1)行业的选择可能是三个角度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互联网产业里“好的行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潜在用户的规模巨大。
2)普适市场总体比细分市场要好,当然,普适市场现在一般都有不可撼动的巨头。
3)市场处于增长期。
4)市场有终身、高频、高客单价需求。
(2)从产品形态的角度讲,有交互和开放性的产品形态总体上更好,以用户而非流量来衡量的产品形态更好,以UGC取代以竞价排名为特征的产品更好,以个性取代共性的产品形态更好,有长尾商业价值的产品形态更好。这段说得太好了
1)交互和开放性更容易实现上述的“自我实现”功能。
2)用户一般不但点击了内容,还生成了内容,甚至把“虚拟的家”安在了网站上,它带来的价值要远大于传统的流量。
3)UGC不光是在数量上,甚至在质量上也实现了深刻突破。
例如,新华社(生产内容)每天制作的新闻约1 000条,新浪网每天转载5万~10万条新闻,而新浪微博每天产生的信息数是千万量级的。数量上的优势比较容易理解,质量上的优势可能很多人未必认同。以新闻报道为例,用户多维度贡献的信息,特别是当事人都站出来贡献信息的时候,其质量和对事实还原的程度往往优于优秀的记者。可以说,新浪微博的价值远高于新浪网,汽车之家的价值远高于一家在线汽车媒体。
4)用户接收的信息是可定制的,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广告活动中,定位的精准可获得数量级的提升。根据雪球的经验,按照用户的个性化设置来推送广告,可以将点击率提高10倍。
5)长尾商业价值最典型的是百度和Google。
(3)关于商业模式,总而言之,离交易越近越容易赚钱,赚销售预算的钱优于赚市场预算的钱。
赚销售预算的钱远远优于赚市场预算的钱,因为市场预算在公司里是最容易被砍掉的,但销售预算在越困难的时候越不能被砍掉
那么在同一种形态下,何种盈利模式更优?
1)用户直接付费优于客户转化。例如,直接向游戏用户收费不需要客户转化,是“效率最高”的。一个1万人在线的游戏就可以支撑一个好的游戏团队,一个10万人在线的游戏甚至可以支撑一家上市公司。
2)核心业务收费优于增值服务收费。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就在什么方面收费。奇虎360主要提供安全产品却不能从安全产品中收费,而在增值服务上收费,这样转化链条就稍长。
3)收交易佣金优于收广告费。
4)效果广告优于品牌广告,相当于拿Google和百度的广告与展示广告相比。
三、估值
(1)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的重要性高于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重要性高于利润。
(2)因为互联网公司用传统方式估值很难,可以以预估总体市场的价格高低作为切入点,比如在互联网行业的低潮期买入,在行业的狂欢期卖出。
(3)看好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电商,又看不清楚最终的竞争格局,可采取组合买入和再平衡的方法。